南宋景定元年春天快结束时,也就是公元1260年差不多四月份那会儿,正是春天过渡到夏天的时候。桃花盛开,柳树成荫,小鸟满天飞,地上的草也长得绿油油的,这就是江南一年里头最美的那段时间。
现在的临安城里,到处都是灯笼高挂,特别热闹。那十里长的御街两边,挤满了人,多得数不清,简直是人挤人。
那边,一辆由四匹骏马拉着、装扮得特别华丽贵气的象辂车,在皇家卫队前面开路的情况下,正从御街旁边的朝天门,慢悠悠地朝着临安皇宫方向开过去。
南宋朝廷里那些有头有脸的文武大臣们,全都早早地、恭恭敬敬地站在和宁门外等着。
而且,就连当时的皇上,宋理宗赵昀,也亲自加入了迎接的行列。他跟其他人没啥两样,满心期待地等着大宋的救星、打败蒙军的大英雄,从前线带着荣耀回来。
在那辆马车里头,坐着的就是刚拿下“鄂州大战”胜利,从京湖前线打胜仗回来的大官,右丞相还兼着枢密使的贾似道。
皇帝特别赏赐的豪华马车和仪仗队,满朝文武大臣整齐站着等候,皇上也亲自出门迎接。赵昀用这样隆重盛大的场面和前所未有的荣耀,来向这位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大功臣,表示国家最深的尊重和感激。
这次,要告诉满朝的大臣和所有百姓一件事:从这时候开始,大宋又出了一位能和岳飞、孟拱相提并论的新英雄。有了他,咱们大宋王朝复兴有望,国家振兴也不远了。只要君臣一条心,蒙古人咱们根本不怕!
谁又能料到,那个被吹得天花乱坠的“鄂州大战获胜”,其实就是一场编造出来的胜利。再看临安城里,现在大家伙儿都跑出来庆祝,这热闹场面,想不到竟然是南宋王朝最后的热闹时光了。
在那“各路战事告捷、江汉地区安定”的表面风光下,贾似道顶着“拯救宋室”的大帽子,自打他站上高位那刻,就给这个已经老去的赵宋王朝,悄悄种下了衰败的种子……
【危机重重,蒙军三路攻宋】宝祐六年,也就是公元1258年的时候,蒙古的新大汗孛儿只斤·蒙哥,为了把南宋给打下来,他带着十万精锐部队,分成了三路大军,又一次大举进攻南宋。
这次行动里,兀良合台当了南路的主将,他带着之前就已经摆平的大理的兵马,从云南出发,进入广西,然后再一路往北打到湖南。另一边,忽必烈指挥的北路大军,是从河南一路往南冲,目标是长江边上的重要城市鄂州,也就是现在的武汉。
中路这块儿,大汗蒙哥他自己守着,他打算先拿下关中,再去抢四川,然后从夔门出去,顺着江一直往东冲。等三路人马都在鄂州聚齐了,就一块儿往南宋的都城临安冲过去。
说起来,从1234年那场“端平入洛”引发的蒙宋大战算起,南边和北边已经打了整整二十五年了。
草原上,从窝阔台到蒙哥,老大已经换了三个,再看宋理宗那边,他的皇帝日子也挺长,不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北方的战乱和紧张中度过的。
战局胶着,战斗还得打下去,只不过这回,南宋朝廷碰上的麻烦可大了去了。
窝阔台那会儿,蒙古大军主要都去西边打仗了,所以打宋朝的兵就不够多。而且,这些兵里头还有好多汉人军队,他们的战斗力,相对来说就差了点儿。
窝阔台的两个儿子,阔端和阔出,各自带着大军往南冲。他们从长江上面开始打,一路往下,南宋的四川、荆湖、两淮这三个地方,都被他们当成了战场,全面开打。
这种布局,表面上看挺有威力,但实际上战线拉得太长,有限的兵力被摊得太薄,还没个明确的重点进攻方向。再加上钻进了汉淮地区的复杂水网和巴山蜀水的地形里,骑兵的长处根本就使不上劲。
在蒙宋战争刚开始那会儿,南宋虽然处处挨打,挺被动的,但还没到要灭亡的地步。
到了1258年,蒙哥在攻打宋朝时,采用了新的策略,他吸取了窝阔台汗之前的失败教训。他首先决定不直接攻打南宋重兵防守、河流众多的江淮地带。
各路军队里头,有主角有配角。主力部队是东路那十万大军,蒙哥皇帝都亲自出马了。他们打算用最多的兵力,去攻打地形最复杂的四川。要是重庆被攻下来,蒙军就能从上头顺江而下,南宋靠着的长江防线,那可就得遭大罪了。
在南边和北边的两个方向上,兀良合台选择从南面绕过去,他用了蒙古人特别拿手的“肚子攻击”法子。他这一路兵马虽然不多,就一万多人,但从敌人的屁股后面偷袭,能轻轻松松给南宋的心脏地带找麻烦。
忽必烈管辖的京湖战场,南宋那边一直盯得很紧。但说来可惜,那个以前驻守荆襄,让蒙军一听到名字就害怕的名将孟珙,早在1246年就没了。
北边有五万蒙古骑兵浩浩荡荡往南冲,可荆襄这块地方,愣是找不出一个能真正领头对抗蒙古的大将。
南宋那时候,真的是三面都在打仗,到处都藏着危险。
【转机突现,蒙哥汗战死钓鱼城】战争一打响,蒙哥定的那些打法,在南方和北方战场上都执行得挺到位。
1258年快结束时,忽必烈从蒙古草原出发一路往南。到了第二年八月,他就带着大军过了淮河。之后,他们一路打仗,赢了一场又一场。到了九月初,大军已经到达了长江北岸的重要地方阳逻堡,准备攻打南岸的鄂州。
兀良合台带领的云南部队,动作那叫一个快,他们从云南冲进广西,接着又一路往北打到湖南,东奔西跑上千里,跟砍瓜切菜似的。到了1259年正月,他们干脆利落地打败了二十万宋军,还把潭州(就是长沙)这座大城市给团团围住了。
蒙哥带着十万大军,自己亲自上阵,1258年冬天杀进了四川。他们打下了西川那片地方,然后就沿着嘉陵江一路往东,直逼合州城下。
现在,兀良合台和忽必烈的两支军队,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推进,马上就要在湖北碰头了。四川那边也快要搞定合州,之后就可以攻打重庆了。三路大军一起围攻鄂州的计划,马上就要成功了。
不过,在合州东北方向,有个不起眼的小城,它竟然挡住了蒙古大汗的去路,还出乎意料地成了影响蒙宋战争全局的重要地方。
窝阔台攻打宋朝那会儿,汉中这块地方就被蒙军给占了。这样一来,南宋丢了蜀道这个天然屏障,蒙军就像进了无人之境,在成都平原上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没办法,宋朝政府只好把四川的管理中心从成都,这个川西的地方,搬到了重庆。
1241年那会儿,窝阔台皇帝驾崩,之后蒙古那边就为了争汗位乱成一团,所以蒙军就暂时停了对南宋的攻打。这时候,新上任的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瞅准了这个难得的机会,靠着川东那边复杂的地形,比如山、河这些,开始搞起了防御。他主要围绕重庆来布局,还特别看重钓鱼城,把它当成了重要防线,整个防御体系是一层层的,很有深度。
因此,蒙哥虽然在川西战场上连连得胜,好像什么阻碍都没有,但其实中路军真正的难关,是在合州的钓鱼城那里等着他们。
钓鱼城坐落在三条江河流淌交汇的地方,城墙顺着山势而建,周围环境很特别,三面都是水,另一边紧挨着陡峭的山崖。这样的地势,让骑兵没法冲锋陷阵,大型的攻打城墙的设备也根本摆不开。
要是想硬攻,步兵只能用最老土的“人海战术”,直接用手脚往上爬山进攻。但钓鱼城的守军站在高处,靠着弓箭和大炮,轻轻松松就能把攻势给打回去。
并且,城里粮食多的是,天池里水也满满当当,山上柴火随便砍,根本不怕敌人长时间围困。
从1259年2月起,蒙哥的十万精锐大军就驻守在城下,但一直没法往前推进。他们多次发起猛攻,可每次都损失惨重。到了4月,川东地区那漫长的雨季又来了,这下子进攻只能先停下了。
接着,天气一天天热了起来,热得让人难以忍受,特别是对那些习惯寒冷气候的蒙古人来说更是煎熬。加上战场上卫生条件差,结果就是疾病在军队里疯狂传播开来。
蒙军的处境现在相当糟糕,要是蒙哥这时候决定不理钓鱼城,改走水路直接去攻打重庆,那蒙古大军或许还有机会挽回局面。
但游牧民族历来以武为尊,蒙古大汗身为统帅,带着身经百战的军队,却在钓鱼城这块小地方,猛攻了半年都没能拿下来,最后还得想办法绕过去。这种做法,说是“胆小不敢打”,不仅会让他那还没坐热的汗位摇摇晃晃,还会成为他打仗生涯里的一大败笔,一辈子都抹不掉。
强者的自负驱使他豁出去,不顾一切地发起猛攻,大汗的颜面最终也让蒙哥在钓鱼城这条路上走到了尽头。
1259年7月,蒙军大举进攻钓鱼城,战斗打得难解难分,就是没法一举拿下。蒙哥大汗气坏了,亲自跑到前线,爬上高处看战况,结果倒霉被城里打出来的炮石给砸中了,受了重伤,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蒙哥突然战死沙场,中路军的将士们只好掉头往北方撤回。这样一来,南宋那边算是稍微松了口气,不过危险还是没彻底过去,因为蒙古那边还有两支大军正拼命往前冲。
1259年8月,忽必烈在往南走的路上,收到了宗王穆哥偷偷送来的信。信里说蒙哥汗已经去世了,还劝他赶紧撤兵往北回,好去争一争那个大汗的位置。
不过,忽必烈觉得大军都已经到了长江北边,哪能就这么空手走掉?再说了,要是能把鄂州这个重要的地方给攻下来,那以后在争夺大汗位置的时候,自己可就多了张超厉害的底牌。所以,他非得渡过长江不可,这样一来,鄂州就迎来了一场残酷的大战。
鄂州这个地方,就在长江和汉水碰头的地方,东边连着两淮,西边靠着川蜀,北边又能看到荆襄。在南宋那会儿,它是长江中游最关键、最要紧的城市。
这里出了大事,南宋朝廷和民间都慌了神。理宗皇帝赶紧下令,让所有地方的宋军都来帮忙,还从皇宫内库里拿出了七千七百万缗银子,当作军队的经费。
贾似道,他之前当过京湖制置使,后来形势危急,他被提拔成了右相,还兼任枢密使。他直接被派到了京湖前线,去亲自指挥打仗,全权负责对抗蒙古的战事。
1259年10月,贾似道赶到鄂州时,宋朝和蒙古已经打了好几场硬仗,城里守军的伤亡人数超过了一万三千,知州张胜也牺牲在了战场上。
鄂州城情况危急,快撑不住了,特别是东南那段城墙,被敌人猛打之后,破得不成样子。守城的士兵们只能是一边打一边修,免得被敌人冲进来。贾似道刚到前线,马上就指挥士兵们在城墙里面再围上一圈木头栅栏,加强防守。
靠着木栅栏,既能挡住蒙军挖地道攻城,要是城墙守不住了,还能再组织反击。在贾似道的催促下,只用了短短一晚上,防御设施就全搞定了。
扈从的大臣们展现出的军事本领和指挥速度,连在城外的忽必烈都忍不住夸赞。他由衷地对身边的人说:“要能有个像似道这样的人为我所用,那该多好。”
不管是单纯的赞赏还是由衷的感慨,忽必烈对鄂州的攻势可一点没减。他心里明白,鄂州城里已经伤亡不少,现在上阵打仗的,大都是些没上过战场的新兵蛋子和临时拼凑的厢军,人数不多,打起仗来也不顶用。
不管南宋让谁来领军打仗,鄂州城早晚得沦陷,人也难逃一死。
不过忽必烈没想到,鄂州城里的这些散兵游勇,在接下来的好几个月里,竟然顽强地顶住了蒙古军队一轮又一轮的猛烈进攻。到了十一月初,原本在四川战场上作战的吕文德部队,从重庆顺着长江一路赶来,增援鄂州。有了这股新力量的加入,守城就更加没问题了。
数万蒙古精兵围在城下,打了很久都没攻下来,士气越来越差。再加上冬天眼看就要到了,粮食也越来越少,战争就这么僵住了,两边开始对峙。
忽必烈的夫人赶紧又派了信使来报,说蒙古的贵族圈子里头,有人打算推阿里不哥当大汗,催着他赶紧带兵回来。
就在这时,贾似道派人过来请求和解。忽必烈,正忙得不可开交,干脆就借坡下驴,跟贾似道那边签了个停战协定。这样一来,鄂州的围攻也给解了,他自己也带着大军回到了漠北。
支持忽必烈的兀良合台,在南边打完仗后没多久,就从潭州带兵往北走,回到草原去挺忽必烈当大汗。这么一来,蒙哥原本打算从三个方向打宋朝的计划,全都泡汤了。
【得胜班师,一步踏上神坛】鄂州大战一完事儿,南宋头上的大难就算躲过去了。贾似道火急火燎地给朝廷送信报喜,可他那奏章里头,愣是没提忽必烈为啥撤军,至于他暗地里求和那档子事儿,更是半个字都没露。
蒙军过江往北撤退那会儿,贾似道瞅准机会,带兵跟上去,杀了好几百人。之后,他还瞎扯说这都是他的战功,说什么“各路都打了大胜仗,鄂州之围解了,江汉一带也清净了,朝廷的危机解除了,国家又安稳了,这可是千秋万代的大好事”。
经过一番大肆宣扬,忽必烈因为种种原因自己撤了兵,这事到了贾似道嘴里,就变成了他巧妙掩饰的“鄂州大战胜利”。
景定元年四月那会儿,也就是公元1260年,贾似道打完鄂州那场大战,当了总指挥,打败了忽必烈,救了宋室江山一把,然后就带着满身的荣耀,浩浩荡荡地回到了京城。
前线传来好消息,老百姓们都乐开了花,宋理宗更是高兴得不得了,他亲自带着满朝文武大臣,跑到皇城和宁门外头,去迎接那些打胜仗回来的大英雄们。
后来,理宗大大奖赏了参加战斗的各级官员,对那些牺牲的士兵也给了很多抚恤金。特别是“鄂州大捷”里功劳最大的贾似道,他不仅升了官,家里人也跟着沾光,而且成了南宋百姓心里的超级英雄,大家觉得他能够保护国家,让四方敌人害怕。
没错,“鄂州大战赢了”这事儿是真的,蒙古兵确实撤了,南宋的半壁江山也因此保住了。不过,要说这胜利是怎么来的,全都是贾似道编造出来的。
其实吧,鄂州大捷说白了就是场半真半假的战斗。但就是这么个碰运气的赢仗、吹出来的胜利,愣是让贾似道一下子火了,还飞快稳固了他那谁也动不了的政治地位。
进了朝廷核心后,贾似道拿理宗要选继承人的事儿大作手脚,把跟他地位差不多的左相兼枢密使吴潜给挤兑走了。
他想办法慢慢除掉了那些可能阻挡他独掌大权的势力,比如宦官和外戚。
没几年功夫,贾似道就把南宋的军政大权都抓在了手里,变成了仅次于皇上、比谁都大的权臣,在理宗那会儿,他是独一份的。
说实话,贾似道在政治和军事上还真有两把刷子。要不是他死守鄂州,那场仗可能早就撑不到蒙古人自己撤军了。
孟珙这位昔日的战争英雄,到了晚年时候,推荐贾似道来顶替自己的京湖制置使位子。就连一直跟他作对的忽必烈,对贾似道也是赞不绝口。
蒙宋两边最顶尖的高手,竟然都看得上贾似道,这事儿恐怕不是“碰巧”能说得通的。
说白了,跟那些啥也不是的人比起来,像贾似道这种有点本事但品德不行的人,靠着一场编出来的“鄂州大战胜利”,最后竟然爬上了高位,把朝政都给捏手里了。这才是真的害苦了南宋王朝,而且是悄无声息地。
【后患无穷,南宋挽歌响起】贾似道生在当官的家里,从小就带着点富家子弟的坏习惯。他有个姐姐是理宗皇帝特别宠爱的妃子,所以他年纪轻轻就过上了好日子,也跟着巴结权贵。这样一来,他自然就变得有点不拘小节,行为放荡了点。
后人老爱提起他“湖上平章”、“蟋蟀宰相”这些事儿,大写特写,就好像要是谁生活方式被人说三道四,或者爱好点不太正经的东西,那肯定就是个面目可憎的大坏蛋。
这种把人物刻画得过于单一、刻板的方式,其实并不能帮我们真正全面又公正地认识贾似道这个人。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那个为了私利出卖国家、还陷害岳飞的秦桧,以前可是个坚决对抗金人的热血小伙子。还有那位吟诵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文天祥,他年轻时候,也是个沉迷于享乐、天天花天酒地的浪荡子。
贾似道二十五岁那年考上了进士,从这以后,他的官职就一路往上升。说实话,他确实有两把刷子。等他掌了权,虽然也搞了些拉帮结派、排挤不同意见的人的小动作,但在推动经济恢复方面,他真的是下了大力气,搞了不少改革。
其实,贾似道祸害国家和百姓,问题不在于经济、政治上,也不是他的私生活和个人兴趣。说到底,是因为他借着“鄂州大捷”的风头,一下子被捧成了战神,但实际上他那点军事本事,根本应付不了南宋末年那乱糟糟的战争局面,特别是对上强大的蒙古人。他掌权后搞的那些军事行动,都给宋朝的灭亡挖了不少坑。
首先,贾似道这个人爱用自家人,他特别支持自己的心腹吕文德,两人联手搞了个吕氏集团,长期掌控着京湖战区。同时,南宋沿江的好多州县都被他的亲戚、手下给占了,这样一来,南宋的国防就变得特别弱,根基都不稳了。
不说吕文德眼光短浅,导致襄阳被敌军围困,就说后来的襄阳保卫战吧,吕家的头号人物、守城大将吕文焕一打开城门投降,他手下那帮人也都跟着叛变了,这样一来,南宋的长江防线很快就垮了。
此外,他们实施了一项名为“打算法”的策略,表面上是为了审核军费支出,实际上却悄悄整顿并打压那些不听话的武将,把军中的反对声音清除掉。
就是这个“严刑法”,间接让刘整反了水,他转头就投了元朝。后来蒙军攻打襄阳时,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可是至关重要的。
说说贾似道这家伙,他瞒报战况,瞎扯什么鄂州大战大胜,害得宋理宗没看出战争的凶狠真面目,还小瞧了蒙古这个难缠的对手。
在大宋面临强敌环伺的紧要关头,皇上却对边疆的安全掉以轻心,整天“胆大妄为,尽情享乐”,这简直就是国家的大灾难。
那个“假英雄”贾似道,靠着一场战斗突然声名大噪,结果南宋的皇帝和大臣们就误以为,他们已经能轻松打败蒙古人了。
到了1275年,丁家洲那场关乎生死的大战里,贾似道又领着十三万大军和两千条战船冲到了最前面。可没想到,这个被叫做“战神”的家伙,还没开打就跑了,结果整个军队都乱了套,长江的防线也就这么丢了。
南宋王朝在这场大战后,把最后的老本都赔光了。一直到国家灭亡,他们都没能再拉起一支像样的军队,来跟蒙古人对着干。
说实话,把一个王朝的兴亡都怪到一个人或一件事头上,似乎不太公平。但话说回来,从1260年那场“鄂州大战”胜利,到1276年宋恭帝在临安投降,南宋这个一百五十多年的老王朝,在短短十六年里就垮了。要说这里面没有站在风口浪尖的贾似道的责任,那可真说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