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爆发官渡之战,此战是决定北方归属权的关键。昔日任侠江湖的一对好哥们,逐鹿中原时的战略同盟,今日只能在战场上一决雌雄了,同时也结束他们之间脆弱的友情。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对于他们的决裂一点都不意外,在大好河山面前这点友谊又算得了什么呢?不过是相互利用的工具而已。咱们看曹操和袁绍是怎么一步步决裂的?
年少朋友袁绍出自汝南袁氏的四世三公望族,虽然起点很高,但他不是那种狗眼看人低的纨绔子弟,能屈尊善待底层的士人,士人都乐意依附于他。袁绍好游侠之风,与名士张邈、何颙、许攸都是好朋友,就连宦官家庭出身的曹操也来追随袁绍。
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
高贵的出身,又有礼遇士人的态度,决定了袁绍拥有广泛的人际网络,为袁绍以后的割据事业提供了政治基础。
曹操年轻时任侠放荡,这跟袁绍好游侠的品格比较契合,所以人生价值观很相似,成了一对好朋友。
世说新语里,就绘声绘色的记载袁绍和曹操一起劫持新娘的一出闹剧。咱不讨论这个故事的真假,但至少可以证明,曹操与袁绍朋友关系。另外在张邈传里,也证实了他们之间存在朋友关系。
邈少以侠闻,振穷救急,倾家无爱,士多归之。太祖、袁绍皆与邈友。
袁绍、曹操、张邈三个人都有“侠”的特点。表明东汉末年,政府失去对豪强地主的掌控能力,滋生出了侠的土壤。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政治信号,豪强地主侵占大量土地,人民就会失去土地,就等着一个临界点发作吧。
从朋友到战友果不其然,184年随着黄巾起义爆发,东汉真正的血雨腥风袭来。为了镇压黄巾起义和数不清的盗贼,东汉政府不得不放权给州、郡,让他们自行招募军队解决匪患。
到了189年,天下彻底大乱,董卓进京把控朝政,实行残暴统治。董卓随意废除皇帝,这让世受百年皇恩的袁氏家族情何以堪,袁绍跳出来坚决反对,走上了割据称雄的道路。
几个月后也就是210年,袁绍的人脉关系网发挥作用,他担任盟主联合曹操、张邈等十几路诸侯,组成讨伐董卓军事联盟。
联盟军雷声大雨点小,不久就暴露出诸多问题,诸侯们各怀鬼胎不思进取,每日只知道吃吃喝喝,谁也不愿意主动进攻董卓。
曹操提出包围董卓的战略,但无人响应,只好自己进攻董卓。结果曹操大败一场,几乎全军覆没,差一点丢了性命。曹操重振旗鼓,又招募1000多兵直奔袁绍而去,一起屯驻在河内。
曹操在创业初期就遭遇大败,投奔袁绍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放眼天下袁绍的势力最强,又有老朋友这层关系,一起抱团取暖符合生存之道,曹操甘愿当袁绍的手下,也比自己单打独斗安全的多。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袁绍与曹操产生严重的分歧。袁绍想拥护幽州刺史刘虞登基称帝,跟董卓分庭抗礼,这遭到曹操的反对。
曹操认为,兴义军讨伐暴虐的董卓是师出有名,这是天下人积极响应的原因,今幼主(汉献帝)微弱并没有什么过错,一旦改立别人,天下就别想安宁了。曹操表示你们向北拥护刘虞,那我就向西支持幼主。
结果,刘虞死活也不愿意当皇帝,此事就此作罢。从那以后曹操在心里更看不起袁绍,心里开始计划诛杀他。但曹操哪有这个能力,当务之急考虑的是怎么变得更强,可以说曹操一开始就和袁绍心存异心,为以后的决裂埋下了伏笔。
太祖不应,由是益不直绍,图诛灭之。
如果站在袁绍的立场来看,袁绍一直就反对董卓废长立幼,怎么能心甘情愿支持汉献帝呢?即使袁绍讨伐董卓成功,该怎么去面对汉献帝,到时候恐怕什么利益也得不到。
立场不同,产生的价值观就会不同,所以处理事情的方法就会出现差异。曹操想以匡扶天下为名达到目的,袁绍想另起炉灶趁机割据自立。
191年,袁绍占据冀州,终于有了一块的立足之地,很大方的提携曹操担任东郡太守,可以说袁绍对待曹操够仗义。同时袁绍以君主自居,是曹操的上司。
在这之后,曹操攻打黑山军的势力颇有成效,稳定了冀州后方局势。袁绍北上在界桥大败公孙瓒,全歼白马义从军。
曹操与袁绍一北一南,配合的亲密无间,势力慢慢的拓展变强。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也就大概如此吧!
从战友到盟友192年,由于兖州刺史刘岱攻打黄巾军意外身亡,兖州刺史的位置空缺下来。在谋士陈宫和陈留太守鲍信的努力下,曹操占据兖州自称兖州刺史,终于拥有了一块根据地。
曹操自立,上司袁绍的心情肯定不爽,作为手下搞出这样的事情,和叛变没多大区别。袁绍虽然心里很忌惮曹操,但却不敢拿他怎么样!
当时正处二袁争霸阶段,袁术联合公孙瓒和陶谦一起对付袁绍,形势比较危险。如果公然再跟曹操翻脸,四面尽是敌人,恐怕就离灭亡不远了。
袁绍只能当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及时转换身份,把曹操当盟友看待,利用他的能征善战为自己排忧解难。至于东郡这块土地,袁绍毫不客气的收了回去,任命臧洪为新的东郡太守。这也表明袁绍与曹操的上下级关系,一下变成了同盟关系。
曹操心里也清楚,一个连自家兄弟都不能相容的人,又岂能容下他?不过是利用他挡子弹而已。然而,曹操也能利用这个时机扩大地盘。
当一对朋友走到决裂的边缘,如果还有相互利用的机会,就会心照不宣的走下去,继续维持那脆弱的友情。看谁最后揭开那块遮羞布!
这一年公孙瓒派刘备驻守在高唐县、派单经驻守在平原县,陶谦则驻守在发干,三路对准冀州发起攻击,被袁绍和曹操一一击败。193年又击败前来侵犯的袁术,步步紧逼的把他赶到了淮南。袁绍和曹操联军数次粉碎敌人的进攻。
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心生芥蒂,渐行渐远194年,吕布趁曹操攻打陶谦,后方空虚的情况下占据兖州,曹操根据地只剩下三个城。曹操收复兖州的战争打得非常艰难,在这紧要关头,袁绍派人劝说曹操与他联合,想让太祖搬到邺城居住。曹操此刻军粮用尽打算同意,在谋士程煜劝说下拒绝了袁绍。
袁绍此招很厉害,在一开始不施以援手,等曹操最困难时跳出来营救,表现出仁义而不失朋友之道,既能博得天下大义的美名,又能收服曹操。
可是他错了,曹操从来都不是屈居人下之辈。既然遭到拒绝,袁绍为什么不趁机打曹操呢?如果打曹操就是帮了吕布的大忙,将来跟反复无常的小人做邻居更难受,袁绍只好观望谁也不帮。
曹操不愧是三国最能打的军事家,居然收复了兖州,就连汉献帝也拍手称赞,封曹操为真正的兖州刺史。
就在刚收复兖州疲惫不堪时,袁绍若来进攻,肯定能轻而易举的击败曹操。诡异的是历史并没记载袁绍此刻在干什么。可能是袁绍正在重点防御公孙瓒,打曹操怕北方搞偷袭。但是错过这个机会,再想收拾曹操可以难了。
196年曹操迎来汉献帝,达成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并让袁绍担任太尉一职。袁绍很气愤,耻于官位在曹操之下,拒绝接受。
反正皇帝在自己手里,权柄又跑不了,曹操根本不在乎这些虚名,又把大将军送给了袁绍,自己来担任司空。
于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
袁绍糊涂,皇帝在曹操手里,大将军的名号值不值钱还不是曹操一人说的算?袁绍却还在纠结这种小问题,就算封你个皇帝又能怎么样呢?袁绍这时候只有深深的后悔,后悔当初放弃迎汉献帝的机会,这才让曹操扬威耀武,变得很被动。只能说曹操与袁绍渐行渐远,等待最后的爆发吧!
袁曹决裂199年,袁绍北上和公孙瓒展开最后的决战,曹操趁机在冀州后方搞小动作。事情是这样的,驻防河内的军阀张杨被部将杨丑杀死,睦固又杀死杨丑。总之河内动荡,曹操趁机攻打睦固,公然入侵袁绍的地盘。这一举动算是撕破脸皮了,使袁曹决裂。
其实,公孙瓒一直是一个劲敌,袁绍与他的战争持续了近10年,一着钳制着袁绍的精力。这也是不敢和曹操决裂的原因,一旦反目,袁绍就会腹背受敌。这下好了,袁绍终于消灭了幽州公孙瓒,拥有四州之地,是北方最大的霸主。收拾曹操的时机已经成熟,新帐旧账一块算。
完结一对年少时亲密无间的朋友,经历同仇敌忾的战友之情到相互利用的盟友关系,再到最后的决裂,引人深思。
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旦卷进乱世争雄的漩涡中,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就会变成他们,代表着一个利益集团,曹操是这样,袁绍亦如此。这时候友情就变会扭曲成相互利用的工具。一旦各自的利益达成,那点友谊就会被摔的粉碎。
其实他们之间的友情,一开始就不存粹,缘于当时结交的风气盛行而已,还有那虚幻的侠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