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凌晨4点55分,城郊别墅区的路灯依旧散发着昏黄的光芒。58岁的房产经纪人李明宇像往常一样早早醒来,准备开始新的一天。他缓慢地坐起身,突然感觉右手麻木无力,想拿床头的水杯都抓不住。他试图站起来,整个人摇摇晃晃,右腿仿佛不听使唤。镜子里的自己,右边嘴角微微下垂,说话也变得含糊不清。李明宇的妻子被异常的响动惊醒,看到丈夫异常的表现,立即拨打了120。
幸运的是,李明宇及时得到救治,经过溶栓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主治医师张蕾告诉他们,这是典型的脑梗早期症状,早发现早治疗挽救了李明宇的生命。这让李明宇回想起过去一个月来,自己每天早晨都会觉得头晕目眩,起床时踉踉跄跄,他一直以为只是疲劳过度。
中国脑卒中防治协会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76万人,平均每12秒就有1人发生脑卒中。更值得注意的是,40%的脑卒中发生在清晨时分,特别是早晨6-10点这个时间段。
在重症监护室,隔壁床位的煤矿工程师王德林也是清晨发病。他的血压长期居高不下,却一直靠偏方调理,认为没什么大碍。那个清晨,他刚准备起床就感觉头重脚轻,恶心想吐,右半边身体完全使不上力气,幸好被同住的儿子发现得早。
张医师在查房时向病房里的患者们科普:"人体在清晨时分,体内的应激激素水平升高,血压会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峰。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活性增强,这些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建国教授在《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清晨3个表现需要特别警惕——头晕伴随耳鸣、肢体麻木、言语含糊。这些症状往往是脑梗前期的重要警示信号。
在医院走廊里,一位年轻的护士正在给公交车司机张师傅测量血压。张师傅今年54岁,干了28年的公交车驾驶员。入院前一周,他每天早晨都觉得头昏脑胀,视物模糊,以为是年纪大了睡眠质量下降。直到某天早晨突发剧烈头痛,右侧肢体无力,送医检查发现是脑梗塞。
医护人员在交接班会议上分享了一组数据:该院近期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中,超过65%的患者在发病前都出现过预警症状,却被忽视了。这些症状包括:突发性头晕、视物不清、走路不稳、单侧肢体麻木、speech语言障碍等。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张教授在《中国卒中杂志》中指出:高血压患者清晨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7倍。建议高危人群每天定时测量早晨血压,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康复中心里,中学体育老师郑阳正在进行康复训练。他今年才45岁,平时爱好运动,看起来身体非常健康。让人意外的是,他也是清晨脑梗的患者。发病前一个月,他经常觉得晨起头痛,有时还会头晕想吐,被他当作是熬夜备课的后遗症。
预防胜于治疗。专家建议:晨起后不要急于下床,建议先在床上坐1-2分钟,待头晕感消失后再慢慢起身。保持作息规律,避免熬夜。控制血压、血脂、血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医院的康复科主任吴医生强调,清晨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出现以下情况要高度警惕:
1. 清晨起床时感觉头晕目眩,站立不稳
2. 单侧肢体麻木、无力,或动作不协调
3. 说话含糊不清,口角歪斜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沈主任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研究表明:脑卒中的黄金抢救时间是发病后4.5小时内。超过这个时间窗,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建议家庭成员都要熟悉脑卒中的早期表现,掌握基本的应急措施。
在重症监护室的走廊里,一位年轻的实习医生正在记录病例。他注意到,除了高血压患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患者也是清晨脑梗的高发人群。这些基础疾病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在清晨生理应激反应增强时特别危险。
李明宇出院时,主治医师特别叮嘱他:要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清晨起床不要过急,建议把闹钟提前15分钟,给身体适应的时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度运动,戒烟限酒。
这个经历让李明宇深刻认识到:健康不是理所当然的,预防胜于治疗。他开始关注身体发出的每一个警示信号,改变了以前不以为然的态度。现在的他,每天测量晨起血压,记录身体状况,按时服药,规律作息。
春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教授指出:脑卒中不是突发疾病,发病前通常会出现预警信号。早期识别这些信号,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真正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生命的警钟往往就在清晨敲响,对身体发出的信号保持警觉,或许就能避免遗憾的发生。毕竟,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值得我们用心呵护。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文中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