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能崛起于政坛和巩固统治,离不开这帮结拜兄弟的帮衬

历史爱好者祥子 2023-09-27 21:27:01

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一样,都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忠实读者,尤其蒋介石对“桃园三结义”、“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等故事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于是在蒋介石的成长过程中,便义结了许多的金兰兄弟,并借助这些兄弟,实现了人生中的一个个政治目标。

然而,他与这些结义兄弟的结局,却是诉之不尽的恩恩怨怨。

蒋介石与何禄山,救命之恩,赏一税务官

何禄山是奉化肖王庙镇何家村人,少年蒋介石常来何家村。因此,二人相识相交,结拜为盟兄弟,何为兄,蒋为弟。

▲蒋介石与他的结拜兄弟

同时,何禄山也很可能是蒋介石的第一个结拜兄弟。讨袁革命失败后,蒋介石成为在逃的通缉犯,并逃到何家村舅父孙氏家中暂避风头。

不久,奉化县警务所干事丁志国接到搜捕“要犯”的公文,一旦逐家逐户搜查,蒋介石就很难躲过被捕的命运。

却因何禄山与丁志国是多年好友,情同手足,并在何禄山晓以大义的劝导下,蒋介石这才躲过一劫。事后,蒋介石对盟兄说:“恩兄对我有再生之恩,永志不忘。”

后来,蒋介石得势后,赏了何禄山一个税务官,以报当初的救命之恩。

蒋介石与周淡游,周淡游是蒋介石投身反清革命的搭桥人,蒋介石对周淡游是护其子修其墓

1903年,16岁的蒋介石离开家乡溪口到奉化县城的凤麓学堂读书。期间,因义气相投,最先与在该校中任事的周淡游互换兰谱,以昆仲相称。当时,周淡游比蒋介石大五岁,是蒋介石的盟兄。

应该说,在蒋介石的诸多结拜兄弟中,周淡游对其影响最大,同时也是其投身反清革命的搭桥人。

▲蒋介石

1906年9月,蒋介石到日本留学时,在周淡游的介绍下认识了陈其美,又在陈其美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结识了杨庶堪。后在杨庶堪的推荐下,开始与孙中山往来。所以说,周淡游是蒋介石得以登上后来中国政治舞台最初的搭桥人。

1919年5月,周淡游在成都病逝,时年39岁。蒋介石并没有忘记周淡游曾经的恩情,在自己得势后,对其后人尽力呵护,如:派其长子到日本千叶步兵学校深造,次子留学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幼子留学美国哈佛大学。他们学成归国后,都被蒋介石委以重任。甚至,被并命名为“淡游山庄”的规模宏大的周淡游墓地,都是蒋介石筹措资金给修建的。

蒋介石与王恩溥,生死相随的好兄弟,可惜盟兄见死不救

接着,蒋介石又将王恩溥拉入结拜圈,周淡游为盟兄,蒋介次之,王恩溥为盟弟。

王恩溥生性侠义,在“二次革命”和反袁期间,经常随同蒋介石奔走于上海和宁波之间。然而,在一次从上海返回宁波途中,蒋介石发现有人跟踪,但他为了自身安全,并没有提醒王恩溥,而是自己悄悄躲藏起来。结果,王恩溥不幸被捕入狱,还被处以极刑。临刑前,王恩溥视死如归,引吭高吟:“铁丸穿心三分热,钢刀过颈一时凉。”

▲陈其美

可以说,王恩溥是蒋介石生死相随的好兄弟,可他又是怎么对待结拜之义的。由此可见,这应该才是蒋介石的本性,而对周淡游的“感恩之举”,很可能是做给他人看的。

在蒋介石、周淡游和王恩溥结拜不久,蒋介石又与刘祖汉、俞镇臣、朱孔阳、陈泉卿、江怀卿、陈杏桂、孙星环、孙洞环、夏明世等结拜为异姓兄弟,人称“凤麓十兄弟”。

其实,纵观蒋介石的一生,究竟有多少结拜兄弟,已没人能够考证清楚,但在他崛起于政坛和巩固统治的过程中,却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下面,再来看看他与其他结拜兄弟的恩恩怨怨吧。

蒋介石与陈其美、黄郛,立誓:安危他日终须杖,甘苦来时要共尝

1908年,陈其美因光复上海之功,被推举为沪军都督府都督,黄郛为都督府参谋长兼任沪军第二师师长。

期间,陈其美电召还在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学习的蒋介石回国,谋划光复杭州起义。

杭州光复后,蒋介石被任命为沪军第五团团长,隶属黄郛的第二师。同时,与陈其美、黄郛结拜为异姓兄弟,并立下誓言:“安危他日终须杖,甘苦来时要共尝。”

陈其美长蒋介石10岁,为大哥,黄郛长蒋介石7岁,为二哥,蒋介石最小,为盟弟。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后,蒋介石奉大哥陈其美之命,在上海伙同他人,成功刺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被陈其美视为亲兄弟,倍加重用。

次年,陈其美将蒋介石引见给孙中山,并称赞蒋介石:“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学者,而且言语踏实,见解透辟,一定能成为‘革命实行家’,是同盟会‘真正需要的人物’。”

在陈其美的帮助下,蒋介石不但认识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而且还得到了孙中山的重用。

1916年5月18日,陈其美被袁世凯所派刺客暗杀于家中。蒋介石闻讯赶到现场,扶尸恸哭,悲痛至极,并撰祭文:“呜呼!自今以往,世将无知我之深,爱我之笃,如公者乎!”

后来,蒋介石在政治上发迹后,为感恩陈其美当初亦师亦友之情,所以特别重用其侄儿陈果夫、陈立夫,以至于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

▲蒋介石与陈果夫、陈立夫

自从蒋介石与黄郛结拜后,黄郛便开启了与蒋介石的合作生涯,并且成为蒋介石的高级幕僚。在蒋介石取得孙中山信任,出任黄埔军校校长时,黄郛建议其储备人才;当蒋介石急需壮大军事实力时,黄郛凭借自己与冯玉祥的深厚友谊,把冯拉到了蒋的阵营中。同时,他还甘愿为蒋介石背上“亲日的黑锅”。虽然 ,黄郛一直标榜自己“加入任何团体,不附和任何底线”,却万事都为蒋介石考虑。

1927年9月,蒋介石被迫下野,黄郛毫不犹豫宣布辞职,以表示与蒋介石共进退。

因此,在南京独裁政府成立后,黄郛被任命为了上海特别市市长,成了居住在莫干山别墅的中国人中,官最大、最富有的一位。

1936年,黄郛病逝上海,蒋介石褒扬他是:“樽俎折冲,功同疆场”。作为“共尝艰苦”的盟兄,得此赞誉,足以含笑九泉了。

蒋介石与陈群,在所有拜把兄弟中,关系最为亲密的一对“厨子与主人”

蒋介石与陈其美、黄郛结拜的同时,还结拜了一位义弟张群。

张群,四川华阳人,小蒋介石2岁。最初,二人于1908年春在日本相识,便有相见恨晚之感。陈其美电令蒋介石回国时,张群随其来到上海。

上海光复后,蒋介石任二师五团团长,张群则任第二师参谋。

当时,张群有意攀缘,主动与黄郛、蒋介石换谱缔结金兰之盟,三兄弟中,他年岁最小,是为盟弟。

此后,张群一直就是蒋介石的死忠分子,也是蒋介石的诸多结拜兄弟中,关系最亲密的一个(从不跟蒋介石称兄道弟,始终清楚自己是下属的位置,对蒋总裁毕恭毕敬),也是对蒋介石唯命是从的一个,还是蒋介石颇为依赖和重用的一个,更是蒋介石的高级幕僚和智囊人物,蒋介石的很多重大的决策,他都参与其中。

1927年9月,蒋介石被迫下野,张群也同样毫不犹豫宣布辞职。

▲从左到右:黄郛、蒋介石、戴季陶 、张群

蒋介石重掌党政军大权后,张群被任命为参谋总长,参与中枢决策。后来,还担任过上海特别市市长。

即使蒋介石溃退台湾,张群依旧是鞠躬尽瘁,效命于前。先后担任国民党三至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总统府”秘书长兼“国防会议”秘书长、国民党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等职。

1957年,张群访问日本时,有记者问他:“你追随蒋先生最久,和他关系最好。大陆失陷,你是否也要负一部分责任?负一部分没有进言的责任?”

张群却淡然道:“我只是个厨子,主人喜欢吃什么菜,我做什么菜。”

简单的一句话,说出了二人的真实关系:厨子和主子。

1991年12月14日上午,张群在台北病逝,终年101岁。

蒋介石与杨虎,开蒋介石金兰兄弟反目成仇先河

杨虎与蒋介石,都是陈其美的亲密部下,也是陈其美的左膀右臂,而杨虎更是蒋介石身边的得力干将。

1913年,杨、蒋二人在上海义结金兰。尤其在讨袁战争中,兄弟二人并肩作战,相互救助。

1927年,时任特务处处长的杨虎,与时任军法处处长的陈群,大肆杀害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可谓是杀人如麻,被上海人民称为“虎狼成群”。

后来,杨虎自恃功高,竟想与盟兄争名争利,结果被蒋介石一气之下撤了职,冷落不理。

对此,杨虎耿耿于怀,于是暗中联络民主党派反对蒋介石。上海解放前夕,他秘密营救张澜(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罗降基等民主人士,

对人民也算有功,全国解放后,被任命为政务院参事。

但是,杨虎本质上却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居然意图叛国,结果被法院判刑后,死在北京复兴医院。

蒋介石与张静江、许崇智,张静江被疏远,皈依佛门;许崇智被“照顾”,赋闲半生,郁郁而终

1916年5月,蒋介石奉孙中山命到山东潍县担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但不久,中华革命军解散,蒋介石的仕途一度陷入困境。9月,蒋介石回到上海居住,日子也并不好过,曾与青帮头目黄金荣、杜月笙等人多有来往。

▲蒋介石与张静江

然而,当蒋介石见到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和许崇智时,眼神中再次充满了希望。于是,他与张静江和许崇智义结金兰。张静江大蒋介石十岁,许崇智大蒋五天,蒋介石为盟弟。

此后,二位盟兄处处照顾蒋介石这个盟弟。

可是,当蒋介石逐步得势后,却因张静江常以元老自居而不满,并以疏远的方式,逼迫张静江离开政治舞台。最终,张静江叹息一声,皈依佛门,了却余生。

1925年,在廖仲恺遇刺案发生后,蒋介石不顾盟兄当初的照拂之情,居然心狠手辣地趁机剥夺了许崇智的兵权。此后,在蒋介石的特别“照顾”之下,迫使许崇智赋闲在家40年之久,最后郁郁而终。

蒋介石与邵元冲,患难于共,情谊笃深

1916年,邵元冲与蒋介石义结金兰,邵小蒋3岁,是为盟弟。

在之后的20年间,邵元冲一直为蒋氏中枢的股肱之臣。在政见上虽偶有分歧,却因邵元冲全是为盟兄设想,而非私欲,所以兄弟二人之间始终都是情谊笃深、互助互励。

他曾多次向盟兄建言,要以民族大义为重,应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迅速采取应变措施,甚至疾呼:“寇日深,中枢再不决杀贼,民必尽去,亡无日矣!”

后来,在西安事变中,邵元冲被扣押期间,意图越墙出逃救援蒋介石,却不幸被守卫士兵开枪打死。

蒋介石与陈肇英,盟誓:情同骨肉、誓共生死

1919年,闽局初定,蒋介石时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驻长泰,陈肇英驻漳州,因二地相邻,二人也多有来往,互生好感,并在蒋介石的倡议下,同诵盟词“情同骨肉,誓共生死”,义结金兰。

可以说,陈肇英也是蒋介石诸多结拜兄弟中最为信任和重用的人之一。

1924年,孙中山筹建黄埔军校之初,提出黄埔军校教育长和虎门要塞司令两个职务,让陈肇英选,陈选择了后者。

又因虎门和黄埔近在咫尺,所以陈肇英又在蒋介石的委托下,招兵筹枪,协办军校,为军校代募卫队一个班并选送百名浙籍子弟如期报考黄埔军校。

同时,陈肇英还以其组建训练的一个营(400多人)在黄埔军校教导团成立时,编入第一教导团,该教导团后来发展为蒋的嫡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蒋介石与蒋纬国

1925年,蒋介石第一次亲率“校军”东征时,在最艰苦的淡水之役中,陈肇英胞侄,黄埔一期毕业生,时任教导团第一团排长陈述,率敢死队攻城,中弹牺牲,时年19岁。

只是,让陈肇英没有想到的是,在《黄埔军校将帅录》"陈述"词条中,写有“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及火星剧社活动”等内容。

后来,陈肇英历任孙中山非常大总统的护法政府参谋、任临时讨逆(陈炯明叛变)军第一路司令、连续六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兼立法院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闽浙监察使、皖赣监察使、监察院监察委员(终身)。

1949年6月,陈肇英到了台湾后,又被蒋介石任命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中央评议委员等。

1977年10月28日,一生粗衣淡食,安之若素的陈肇英在台北空军总医院病逝,享年91岁,总统严家淦,行政院长蒋经国亲临致祭。

蒋介石与戴季陶,蒋介石称其“畏友良师”,却为拒绝退往台湾而自杀

1908年春,蒋介石在日本的一次学生聚会上,认识了戴季陶,戴季陶小蒋介石4岁。

1920年,蒋介石和戴季陶奉孙中山之命筹措援闽粤军的经费。于是,二人在上海开办了一家证券物品交易所。同时,结为盟兄弟,蒋介石对这位盟弟的能力很是看重,并称之为“畏友良师”。

后来,戴季陶一直追随在盟兄蒋介石的左右,并成为了蒋介石反共夺权的得力吹鼓手(宣传部长)和谋士,也是蒋介石的高级理论顾问。

然而,在蒋介石败退台湾时,戴季陶却因眷恋故土而不愿意去台湾,并为些服用过量的安眠药而身亡。

事后,蒋介石大有兔死狐悲之感,一夜唏嘘,发来一纸褒扬令,称赞戴季陶“才识恢宏,勋尤懋著”。

蒋介石与吴忠信,一纸兰谱、效命终生

蒋介石和吴忠信,最早相识于日本留学期间,后又在上海多有交往。1922年元旦,在许崇智、胡汉民的见证下,二人义结金兰。吴忠信长蒋介石3岁,是为盟兄。

1925年,二人同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但是,吴忠信深知盟弟性格,担心与其同列委员,日久必生龃龉。于是,主动向孙中山提出,自己非统兵之才,要求退出委员一职。同时,他又对蒋介石说:“我不带兵,但是坚决拥护你带兵。”

因此,蒋介石才有了更多统兵治军的历练机会,并在军界渐渐崭露头角。

1927年9月,蒋介石向宋美龄求婚时,答应其与原妻妾脱离关系。在安排侧室一事上,蒋介石找到吴忠信商量后,将侧室陈洁如送往美国留学;侧室姚怡诚及次子蒋纬国托付吴忠信照管。

▲吴忠信

于是,吴忠信将姚氏和蒋纬国带到苏州自己的家中居住,并认蒋纬国为干儿子。此后,几乎每周都要派人送蒋纬国到南京与蒋介石团聚。

同时,蒋介石又认吴忠信的大女儿吴训叔为干女儿。可见,两家已成世交,经常走动。

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亲自安排飞机,将吴忠信一家接送到台湾。

1959年12月,吴忠信在台北荣民总医院病逝,蒋介石亲自安排盟兄的后事。

后来,吴忠信的夫人王惟仁去世后,墓碑上刻的是“吴太夫人王惟仁之墓”。但是,当蒋介石知道后,立即命人撤去,换上新碑,并亲笔写下:“嫂夫人王氏惟仁之墓”。

因此,有人说,蒋介石也是一位性情中人。

蒋介石与李宗仁,一日结拜、半生争斗

1926年8月,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到长沙主持军事会议时,与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的李宗仁相识。

一番交谈后,蒋介石对这位新桂系领袖人物大为常识,而李宗仁对蒋介石也颇有好感。于是,在蒋介石的提议下,蒋介石便将一份兰谱塞进了李宗仁的军服口袋。回营后,李宗仁打开一看,上面写有蒋介石的生辰八字,比自己大4岁,还有四句誓言:“谊属同志,情比同胞,同心一德,生死系之。”

随后,在蒋介石的再三催促下,李仁宗与蒋介石换贴,遂成一对“生死系之”的盟兄弟。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不到两年,这份“兄弟情分”便在战火中灰飞烟灭,反目成仇,大动干戈。

▲蒋介石与李宗仁

先是李仁宗迫使蒋介石下野,并由他代总统;然后,蒋介石又挖空心思收买李宗仁的部下,暗中处处掣肘,致使桂系分崩离析,全线溃退,也使李宗仁成为一个徒有虚名的代总统。最终,在李宗仁联合冯玉祥、阎锡山倒蒋失利后,亡命海外。

可以说,蒋介石与李宗仁是“一日结拜,半生争斗”。

蒋介石与冯玉祥,誓言的墨迹未干,却已反目成仇

1928年2月,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为第四集团军总司令。

当时,蒋介石至开封商讨“共同北伐”一事,为拉拢冯玉祥充当二次“北伐”攻打奉军的先锋,与大自己五岁的冯玉祥换帖拜把。蒋介石给冯玉祥的兰谱是:“安危同仗,同苦同尝,海枯石烂,死生不渝”;冯玉祥回蒋介石的兰谱是:“结盟真义,是为主义,碎尸万段,在所不计”。

然而,不到一年,二人的这份“兄弟情分”,同样也在战火中灰飞烟灭。由于蒋介石担心冯玉祥的实力有尾大不掉不势,便想以整编的名义,裁减冯玉祥的军队,而冯玉祥又不甘心,于是二人矛盾公开化。

1930年3月,当阎锡山举起反蒋大旗时,冯玉祥、李宗仁趁机响应。阎锡山由晋攻鲁、冯玉祥由陕攻豫,李宗仁由桂攻湘、鄂,形成南北响应之势。

5月1日,蒋介石下令讨伐。于是,东起山东、西至襄樊,南迄长沙,战线绵延数千里,致使整个中原大地战火纷飞,鸡犬不宁。

▲冯玉祥(左)、蒋介石(中)与阎锡山(右)

最终,冯玉祥被蒋介石排挤到了海外,以“考察水利专使”的名义前往美国。即使到了美国,冯玉祥也没有放下对蒋介石的恨意,并在美国组织了一个“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旨在揭露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独裁专制、贪污腐败的种种劣迹。

同时,他还发表《为什么要反对援蒋》、《我为什么与蒋介石决裂》等,以表明自己反蒋的决心和主张。

结果,让蒋介石大为恼火,立即撤销其“考察水利专使”职务,停发薪金,开除党籍,并限令回国。

1948年7月,冯玉祥响应中共“五一”号召,乘船回国,却因轮船起火不幸遇难。

蒋介石与张学良,东北易帜结友谊、中原大战换兰谱,盟弟拘兄14天,盟兄囚弟半世纪

1930年11月,蒋介石为感谢张学良在中原大战中对自己的帮助,也为进一步拉拢,于是与比自己小14岁的张学良结拜为兄弟。

结拜后,张学良忠实地执行了盟兄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沦陷,而自己也因此背上了“老子一步不让,儿子一枪不放”的骂名。

结拜6年后,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拘押了蒋介石14在。事后,蒋介石则囚禁了张学良半年世纪。直到89岁时,才完全恢复自由。

即使,蒋介石在临终之时,都不肯原谅张学良,并遗言儿子蒋经国:“不可放虎”。

当张学良从宋美龄口中得知蒋介石病逝后,来到灵堂,感慨之余,写下一副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1936年,张学良陪同蒋介石在华山游玩时的合影

虽只廖廖16个字,却将蒋介石与他的恩恩怨怨,抒发得淋漓尽致;虽结局算得善终,可也是众多与蒋介石反目的结拜兄弟中,活得最“惨”的一个。

此外,蒋介石还有两位想结拜而没结拜成的人物,一个是“难兄难弟”汪精卫,另一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陈铭枢。

虽然,蒋介石和他的一帮结拜兄弟之间,有着许许多多的恩恩怨怨,但从某种意义来说,他几乎是凭借着与诸多金兰兄弟的关系,才在政坛上迅速崛起,并得以成为乱世枭雄。

又因,他的这种结拜,有着太多封建时期的旧有思想,根本就不能够领导中国向新时代转型,失败也就成为了必然。

图片来源网络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