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曾谪居江西三年多。当然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这其实是中央对邓小平的一种保护,希望他远离当时的政治漩涡。但随着国内形势出现转折,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再一次启用了邓小平,而邓小平一复出就被委任了解放军总参谋长这样的要职。
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后世谈起邓小平,往往聚焦于他执政时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对中国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往往忽视了邓小平也是我国从战争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优秀将领,和人民军队一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就任军中要职看似意外实则理所当然。
当然邓小平复出后也不是立即就回到人民军队工作的,他接受的第一份工作其实是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众所周知邓小平一直被外界认为是周恩来亲自培养的接班人,所以在周恩来身体抱恙无法继续国务院繁重的日常工作后,邓小平实际上就撑起了国务院的大梁。
邓小平在国务院的工作相当出色,周恩来是历史上最出色的外交官,这也让新中国外交工作有着超高的标准,而邓小平在这个位置上干的游刃有余,周恩来见邓小平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也十分欣慰,安心养病,将国务院大权完全交给了邓小平。
邓小平的优异表现也让毛泽东肯定了他的工作能力,当时面临着巨大工作压力的可不止国务院,党中央和军队同样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选来挑大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毛泽东有了提拔邓小平进入中央军委主持工作的想法,这才有了邓小平被任命为解放军总参谋长这档子事。
老战友的帮助当然邓小平能重返军队并非是毛泽东一人的意志,邓小平的老战友叶剑英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叶剑英对邓小平的能力很清楚,早在邓小平回到北京的时候,叶剑英就曾建议毛泽东让邓小平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还专门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一是国内政治的动荡已经影响到军队,如果不能抓紧人民军队的思想整顿建设,部队的秩序和战斗力很可能被某些不怀好意者破坏,而这样一件大事光凭叶剑英一个人做不来,邓小平是搭档的最佳人选,两人有过不错的搭班干活的经验,又对彼此比较了解,工作起来效率高。
二是邓小平本就是人民军队里出来的,对于情况比较了解,过去带兵治军也有一套。要比其他人靠谱太多,再加上邓小平资历老,官兵们也对他比较信服,去到军队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恢复队伍内的正常秩序,保证解放军能够成为维持国内稳定的重要力量。
叶剑英的提议让毛泽东深以为然,而且这也不是邓小平第一次成为解放军总参谋长人选。早在1952年的时候,原定彭总兼任总参谋长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但一向直爽的彭总却婉拒了,要知道总参谋长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活计,这个位置不光讲工作能力还要讲资历。繁重的工作对于身体情况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彭总思来想去,便将邓小平推了出来。在彭德怀的举荐下,毛泽东也认为邓小平非常适合总参谋长的工作,如果不是邓小平当时已经身兼数职,毛泽东可能真的会任命他为总参谋长。彭德怀和叶剑英都认为邓小平是总参谋长的不二人选,说明他确实在这个职务上有着其他人无法比拟的竞争力。
不负众望成为解放军的总参谋长后,邓小平便在叶剑英的配合下对人民军队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工作。邓小平根据他多年带兵的经验,意识到军队里的问题,根源都是在高层,只要把部队高层的问题解决了,部队风气自然就会焕然一新。
为此邓小平将整顿的对象定为了当时军队的领导班子,所有将领一视同仁,该处理的处理,该警告的警告,掀起了一场由上至下的自查运动。重新在部队中树立起纪律意识和组织意识,为接下来对部队进一步的整顿打下了基础。
邓小平也意识到当时部队发展已经出现了问题,1975年的时候解放军常备兵力竟然达到了661万,这并非是我军军容鼎盛的表现,而是说明解放军的军队规模已经臃肿到一个不得不裁撤的阶段。为了缩减军费开支,为部队去水肿,部队在邓小平的指示下掀起了大裁军。
毫无疑问这样的大动作换一个人未必镇得住军队中的一些声音,但邓小平不一样,他的说一不二在部队中早就声名远扬。一场如此规模的裁军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发生却没有惹出任何乱子,不得不承认邓小平非凡的治军能力。
从日后军队发展的方向来看,邓小平的这一次裁军为解放军实现现代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尤其是邓小平将裁撤重点放在陆军上,海军和空军都得到了大力发展,打破了人民军队大陆军发展现状,为一支现代化的三军奠定了雏形。
尤其是海湾战争爆发后,解放军的建设方向从机械化转向信息化,精干的军队编制极大减小了军事建设的压力和难度,使得解放军在短短30年间就成为了世界上作战能力最强,信息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化军队。邓小平在其中是做出了重大贡献的。
邓公千古!
有那个能力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