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邓铁涛治愈硬皮病案

青囊译录 2024-10-22 07:36:09

例1.张某,女,35岁,工人。

因皮肤硬如皮革三年余,于1971年11月3日入院。

患者于1963年5月起出现低热、乏力,面部及两上肢浮肿,后又延及两下肢,3~4个月后,皮肤逐渐变硬如皮革样,1969年5月在某医院皮肤科确诊为“硬皮病”,经用西药(泼尼松等)治疗1年,无明显好转,但仍能坚持骑自行车上班。1970年到1971年又先后在两间医院进行中医中药治疗,但病情仍继续发展,皮肤发硬及脱色斑的范围继续扩散,并觉心跳、失眠、开口困难,胃纳差,全身肌肉萎缩,手足麻木,下半身无汗,四肢关节疼痛等,要求入院。查体:慢性病面容,缺乏表情,骨质脱钙,头骨凹凸不平,四肢及面部、颈部、肩部皮肤发硬,呈蜡样光泽,不易捏起,颜色加深、呈棕色,并夹杂有大片的脱色斑,四肢闭汗,无明显毛发脱落,心尖区二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肺部正常,手指关节、腕关节呈强直僵硬,无病理性神经反射。舌质淡、瘦嫩,伸舌不过齿,苔薄白,脉细,两寸脉弱。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27mm/h,血浆总蛋白616mg/ dL,白蛋白3.64 mg/dL,球蛋白2.52 mg/dL。

诊断:系统性硬皮病(硬化期及萎缩期),证属肺脾肾俱虚(阴阳俱虚),治以补肾健脾,活血散结。

处方:鹿角胶6克(溶化),阿胶6克(烊化),鳖甲30克(先煎),熟地24克,山药15克,枸杞子9克,仙茅9克,巴戟9克,红花4.5克,桂枝

9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赤芍12克,炙甘草6克。

在上方基础上加减,服药一个月后,关节疼痛减轻,但月经来潮多,舌嫩红、瘦,苔黄,脉虚,证以阴虚为突出,乃改用六味地黄汤加行气活血药物。

处方:山萸肉9克,山药18克,茯苓9克,熟地18克,丹皮6克,泽泻6克,枸杞子9克,鹿角胶4.5克(溶化),党参15克,黄芪12克,当归12克,丹参15克,麦芽15克。

上方加减服至1972年4月出院。出院时手足麻痹感减轻,皮肤较松弛,颜面、左手皮肤可见皱纹并可捻起,指腕关节活动较前灵活,精神转佳。以下方进行调理:

黄芪15克,熟地15克,山药15克,茯苓9克,山萸肉9克,鹿角胶6克(溶化),当归12克,白芍15克,丹皮9克,泽泻9克,枸杞子9克,谷芽12克。

上方去当归、白芍,加巴戟,阿胶易鹿角胶连服约4个多月,后改为六味地黄汤加党参服4个多月。在这10个月中,间或炖服吉林参(每次9克),病情日趋好转。

后因故停药10个月后,病情有些反复。1974年8月再来诊,仍继用前法,用六味地黄汤加党参、黄芪、茯苓、枸杞子之类。服药数月后胸部、腿部之紧束感已除,稍能下蹲,全身皮肤除手指以外均能捻起,两前臂已有汗出。

1975年下半年起每周服药3剂,每周加服东北产之田鸡油3克炖冰糖服1次,或以海南产的沙虫干约30克,煮瘦肉汤吃,以代替难得之阿胶与鹿角胶,时或炖服白糖参15克。总的治疗原则,仍然不离养阴益气。至1976年9月,患者身体较前肥胖,精神食欲均好,能胜任一般家务劳动。颜面有表情,颜面至臂及手的皮肤可以捏起,能下蹲,各关节灵活,但两手的末节指关节活动仍欠佳,原来皮肤颜色暗黑已转为接近正常颜色。除颈部隐约可见的白色脱色斑外,背及臀部的脱色斑已全部消失,张嘴活动灵活,舌可伸出唇外。

例2. 熊某,男,48岁。1978年4月初诊。

患者2个月前经当地医院皮肤活检确诊为硬皮病,症见双乳至下腹皮肤局限性增厚,硬如皮革,伴心悸,曾用激素治疗无效。经人介绍,按《新中医》杂志刊载笔者治疗硬皮病验方自行服药,自觉症状好转,遂与笔者函诊治疗。

处方:炙黄芪45克,党参、何首乌30克,当归、熟地黄、山药、茯苓、丹参各15克,红花、川贝母各6克,牡丹皮、泽泻各9克,山茱萸12克,白术10克。

此方加减治疗近2年,患者局部皮肤明显软化。于1980年3月5日来广州初次面诊。诊见:精神、体力增加,局部皮肤变软,心悸消失,咳嗽,痰多质稠,脐周及腰背出汗多,纳食、睡眠均可,大便稍结,3~4天解1次。

检查:面色红润,腹平软,胸腹部皮肤较正常略硬,可捏起皱褶,心肺听诊无异常,舌嫩红有齿印,苔白厚,脉虚右大尺弱。续上方加减。

处方:黄芪60克,党参30克,熟地、茯苓各15克,牡丹皮、当归、麦冬、五味子、生地黄各10克,泽泻9克,橘络5克,川贝母末(冲服)3克,山茱萸12克,红花6克,山药18克。

此后患者仍函诊治疗,以上方随症加减,酌加桑寄生、沙苑子或女贞子养肝肾,兼腹胀、纳差加大腹皮、砂仁或蚕沙,咳嗽、咽痒加桔梗、玄参,1980年8月来函告:“服药2年有余,病症基本消除。”

例3.谭某,女,58岁,香港籍。住院号:125068。

患者以四肢皮肤渐进性绷紧半年,于2000年1月6日入院。双上肢肘关节以下皮肤绷紧,硬如皮革,手指屈伸受限,双下肢小腿处亦稍有绷紧,四肢末端麻木,经香港某医院确诊为硬皮病,肌炎,神经炎,曾用泼尼松治疗无改善。伴有乏力,气短,声音嘶哑,消瘦。X线检查示:肺纤维化,余未见异常。诊见:除上述症状外,舌偏红,苔少,脉弱。

西医诊断:系统性硬皮病。中医诊断:皮痹,证属肺肾阴虚。治以益气健脾,活血滋阴。

处方:黄芪20克,生地黄、熟地黄、阿胶(烊化)各12克,丹皮、茯苓、泽泻各10克,山茱萸、石斛各15克,山药、太子参各30克,红花5克。

二诊:1月14日。患者诉四肢远端皮肤绷紧明显减轻,双肘关节以下皮肤较前软化,尤以左上肢远端明显改善,声音已正常,予原方继服。

三诊:1月31日。症状继续好转,大便略偏稀,舌红,苔少,脉弱尺脉尤甚。

处方:黄芪、太子参、山药各30克,熟地黄24克,丹皮、茯苓、泽泻、山茱萸、白术各10克,阿胶(烊化)12克,红花6克,砂仁(后下)3克,石斛15克。

四诊:2月18日。患者双上肢皮肤已明显软化,手指屈伸自如,生活

自理。近日脱发较多。遂于原方加当归、黑豆等养血之品。07

2月28日病情改善,出院带药治疗。

例4.邓某,女,35岁。

因“服含川乌、草乌中药后出现胸闷、气促、躯体麻木、乏力7天”于2004年7月16日入院。症见:患者神清,无抽搐、无发热、头痛,无肌肉疼痛,无咳嗽、咯痰,可进食流质食物,尿稍频,无尿急,无尿痛。眠一般,纳一般,大便量少,质干,三日一行。入院后予内科常规I级护理并完善各项检查。静滴能量、复方氨基酸、门冬氨酸钾镁、654-2以对症处理,营养心肌及能量支持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现患者神清,精神可,诉双上肢、腹部皮肤绷紧状况有所好转,胸闷、气促状况有所好转,纳眠可,二便调。PE:颈项软,活动自如,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胸廓对称,呼吸运动稍受限,胸壁僵硬感。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舌质红稍暗,苔白,脉弦细。

初诊(8月12日):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各科会诊意见,仍然考虑诊断为乌头碱中毒、硬皮病。患者可能原有自身免疫系统方面的问题,因服用含川乌、草乌的中药后诱发,患者目前情况较以前有所好转,目前治疗方案仍以营养能量支持及中药疗法为主,中医治以益

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

处方:黄芪30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阿胶10克(烊化),红花5克,桂枝5克,甘草6克。

二诊(8月20日):患者神清,精神可,诉双上肢、腹部皮肤绷紧状况有所好转,胸闷、气促状况有所好转,纳眠可,二便调。上方黄芪量加至40克。

服药后患者诉双上肢、腹部皮肤绷紧状况有所好转,胸闷、气促状况有所好转,纳眠可,二便调。

[按语]硬皮病可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两类,前者指病变局限于皮肤,后者指皮肤硬化兼有内脏病变,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情缓慢进展,故又称之为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例2为局限性硬皮病,例1、例3为系统性硬皮病,例4合并乌头碱中毒,例3还兼有肌炎和神经炎。病变涉及脏腑主要在肺脾肾三脏,病虽在皮毛与肺,其本在脾肾。病机以肺、脾、肾气阴不足为主,形成多脏同病,多系统、多器官受损害的局面。故以上4例患者虽仅皮肤肌肉受损,但久病可损及骨,患者可有骨质脱钙,头骨凹凸不平等症及全身脏器心肝肾等多器官受损。例1为肺脾肾阴阳俱虚,鹿角胶、阿胶、鳖甲、熟地与仙茅、巴戟同用,肺脾肾同治,阴阳俱补;例2以脾肾气虚为主,药用黄芪、党参健脾益气,加六味地黄汤滋肾养阴,加生脉散益气养阴;例3偏于肺肾阴虚,治以六味地黄汤培补元阴为主,加用阿胶,血肉有情之品,以形养形;例4患者原有硬皮病,因服用含川乌、草乌的中药后诱发,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方用邓老软皮汤加减。另外,4例病人均用到当归、红花、赤芍、仙鹤草等活血散结,使硬结皮肤得以舒缓。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