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寺庙内询问,是否要跪,方丈回复这8个字,救下全寺性命

鉴史先锋 2023-11-21 21:55:17

古代皇权至高无上,因此很多人为了这个位置生死相斗。最后登上宝座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为了让人对你产生敬畏感。于是,喜怒无常几乎成了皇帝的标配。在皇帝身边,说不定一个不小心就因为说错哪句话而被皇帝解决了。有时候甚至还会连累家人和亲朋好友。因此才会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

在中国古代的君王史上,朱元璋脾气是出了名的暴躁易怒型的。因此,在朱元璋身边的人,都要万分小心才能保平安。《朱元璋传》中就有记录,他的行事风格暴躁的一面,做法令人不寒而栗。

朱元璋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小地方。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他的家乡与整个国家都处于灾难中,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灾祸络绎不绝。由于连年的瘟疫和旱灾,朱元璋的家庭状况逐渐也是一日不如一日。贫苦的生活导致朱元璋父母及一位兄长相继去世。

朱元璋以前也给有钱的地主家当过牧童,面对乱世,朱元璋不甘于现状,于是决定离开家乡。这是朱元璋做出的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他意识到在当时的艰苦环境中,仅仅依靠勤劳的双手是无法生存的。在外漂泊的日子里,他发现一个现象,人们在困苦的环境中却更尊崇宗教。即使自己缺衣少食的也无所谓,仍会尽其所能的捐献给寺庙以寻求神灵的庇护,寻求平安。且寺庙的僧人身份还能够远离世间的纷争。生活在这个动乱的年,个人无法改变周围的大环境,于是朱元璋决定剃发为僧。

朱元璋剃发为僧并非就一定是真正信奉佛教了,在他看来,剃发为僧至少能在此得以生存。做出决定的朱元璋陆续拜访了多个寺庙后,终于遇到一位愿意收留他的住持。这个住持收容他,主要因为他独特的面相,给主持印象深刻,似乎心中有个隐约的想法,此子注定可做成就大事。朱元璋的表现也是极其用心的,他每日诵读经文、打扫卫生,对寺庙的日常事务也帮助颇多,深得住持满意。

朱元璋虽然对寺庙尽心尽力,但在这个乱世,资源是有限的,何况一个寺庙。朱元璋得到主持的赏识,就侵占了他人的利益,于是,招来了一些人的嫉妒。他们陷害朱元璋窃取财物,并最终被住持驱逐。其实,在那个战乱饥荒的年代,寺庙也很难再维持下去了。为了让朱元璋能到外面寻获得更多的机缘,住持这才选择让他离开。

但主持并未明说,因此,朱元璋也没能明白住持的良苦用心。反而觉得自己尽心尽力却换来住持无情驱逐,于是暗自发誓,将来若能翻身,定来此复仇。众所周知,朱元璋最后真的成功了,海成为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句话说,"痛苦的经历难以忘记",对朱元璋来说更显重要。

于是,当朱元璋回忆起自己被和尚陷害、被住持逐出寺庙的往事时,他决定复仇。在朱元璋看来,对自己的仇敌进行复仇是天经地义的,无关忠义。因此,他先派遣手下探听那位住持的最新状况,得知其尚未谢世,于是便开始着手谋划复仇计划。

朱元璋打算进入寺庙后故意刁难方丈,以便找准时机给对方致命打击。当他一行人驾临寺庙时,住持和一众僧侣便虔敬地进行迎接。住持明知朱元璋此来非善,却神情从容,反倒令朱元璋诧异不已。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朱元璋也于心不忍,心生悲悯。当年,若非住持收容,他早已命丧街头。

虽然当年方丈有恩于自己,但当年被驱逐的愤怒仍未消除。朱元璋随即故意刁难的问主持:"朕要拜佛,岂应叩头乎?" 若住持要求他跪拜,便可将大逆不道的罪名加到住持身上。但住持回道:"今君尚拜昔君耳。" 那是住持在致敬朱元璋,勉励他明了身为地上皇帝,与天上佛祖相比还差得甚远。因此,他难以抓出住持的毛病。

朱元璋由此想起了宋朝赵匡胤皇帝的故事。他也意识到住持希望他能化解仇恨,成为一个真正治国、保民的明君。于是,他决定效仿赵匡胤,释怀仇恨,并捐资修建了这所寺庙。仅几句话,住持不仅化险为夷,还感化了朱元璋。可见住持机巧智慧。

然而,要达到不急不躁、豁达超脱的境地,我们仍需不断学习和修身养性。那么生活中你是否能够在怒气上涌的时候,能够快速的静下心来做出正确而理智的判断呢?能够掌控自己脾气的人,才能在人生的路口,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最终走上人生的巅峰。大家觉得呢?在控制自己脾气上大家时候能做到把控自己的情绪呢?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