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的发展中大国。特殊的土地资源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激活社会生产力,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立足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土地基本国情,开展了以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制定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土地基本国策,实施了包括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土地市场监管制度等在内的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有效保护了资源、保障了发展、改善了环境。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对土地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我国土地管理仍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耕地保护难度增大,用地粗放浪费现象依然存在,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凸显,过度消耗和粗放利用土地资源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严格土地用途管制,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
我国为什么要坚守
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
耕地是我国最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是根据我国一定时期内耕地保有量、人口数量、城乡建设用地数量、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粮食需求等因素,经科学研究,综合测算出来的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有量底线,必须坚守。
(1)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头等大事。我国的粮食安全并非高枕无忧,尽管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历史上多年的持续增长,但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进口数量也在持续攀升,产需缺口不断加大。未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化的发展,粮食需求还将刚性增长,粮食供求不平衡很可能是长期态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就是要保护耕地。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耕地保护就丝毫放松不得。
(2)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要求。当前,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经过多年以大量消耗资源环境为代价的高速发展,许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明显降低,水土资源和能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财政和金融风险不断加大。我国已经到了必须在发展中加快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时期,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走内涵挖潜新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紧迫。
(3)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是保障改革发展战略部署顺利推进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对深化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全国各地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和城镇化发展的热情高涨,但因认识不足或理解偏差,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乱占滥用土地的苗头,冲击耕地保护红线。保障改革发展战略部署顺利推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这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也是推进改革的底线。
多年以来,我国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耕地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尽管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显示耕地面积为20.31亿亩,但其中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只有18亿亩多一点,粮食生产的实有耕地面积并未增加,耕地占补平衡难度加大,必须始终绷紧耕地保护这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