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毛主席断言一位少年“这个娃娃了不起,要好好培养,将来一定是个人才。”这位少年是谁?毛主席的预言最终成真了吗?
1942年午后,延安杨家岭的小灶食堂内,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带着一位名叫李鹏的少年的手,步入食堂。李鹏是一位身世坎坷的少年,父亲李硕勋是中共历早期的重要领导人。然命运多舛,李鹏从小便与母亲赵君陶相依为命,历经风雨,最终在延安找到安身立命之地。
在延安,李鹏受到陈云等人的照顾,一日,当陈云与李鹏在食堂共享简餐时,毛主席与夫人江青不期而至。随着一番亲切的问候与交谈,毛主席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陈云身旁的李鹏身上,眼中闪烁着好奇。陈云见状,便顺势向毛主席介绍这位少年的身世,特别提及他的父母是英勇牺牲的李硕勋烈士与赵君陶女士。
当得知赵君陶是赵世炎烈士的妹妹时,毛主席的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赵世炎是他革命生涯中的战友,两人共同经历李大钊同志领导下的峥嵘岁月,结下深厚的情谊。
望着眼前这个继承父辈遗志的少年,毛主席关切地询问起李鹏的学习进展与生活状况。最后,毛主席以语重心长地鼓励李鹏要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努力成为像他父亲那样,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的杰出人物。
随后,毛主席的谈兴更浓,转而询问起李鹏的阅读兴趣。李鹏腼腆地点头表示喜爱阅读,当被问及偏好哪类书籍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三国演义》。”
这一回答让毛主席眼前一亮,因为两人有着共同的阅读喜好。毛主席对《三国》的熟悉程度可谓如数家珍,每个人物、每段故事都烂熟于心。于是,主席心生一计,想要借此机会“考验”一下李鹏的见解。
“那你最喜欢书中的哪个人物呢?”毛主席饶有兴趣地问道。李鹏沉思片刻,回答道:“我敬佩曹操。”此言一出,让在场的众人感到意外,连毛主席也微微一愣。毕竟,在多数人的心目中,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反派典型,其狡诈多疑、野心勃勃的形象深入人心,李鹏却能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这位历史人物。
李鹏解释道,自己之所以偏爱曹操,是因为曹操身上有非凡领导才能和灵活应变的能力,能够审时度势,进退自如;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在顺境中不失谦逊;更难得的是,他知人善任,能够聚集一批英才共谋大业,这些品质在李鹏看来,正是成为一名优秀领导者的关键所在。
听完李鹏的阐述,毛主席不禁对这位少年刮目相看,没想到一个如此年幼的孩子,能如此深刻地理解历史人物,实属难得。毛主席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拍了拍李鹏的肩膀,赞叹道:“这个娃娃了不起,要好好培养,将来一定是个人才。”
在延安的岁月中,李鹏汲取着文化的甘霖,逐渐蜕变成为一位胸怀壮志、志向远大的青年才俊,1945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解放战争的烽火中,李鹏的身影随军辗转,从北国雪原到江南水乡,见证新中国诞生的艰辛与辉煌,为解放全中国贡献自己的青春。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家,李鹏投入到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1983年,李鹏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轻工业,不久后接过总理的重担,成为国家核心领导集体中的关键一员。
在李鹏的领导下,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亲自参与并推动“九五”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与实施。
在科技领域,特别是在核电站建设方面,李鹏大力推动开创我国能源事业的新局面,更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还积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
当然,李鹏并未止步于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意识到民生之重,多次深入基层调研考察,倾听民众心声,了解群众疾苦和需求。在他的推动下,一系列民生工程得以实施落地,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晚年,尽管已卸任一切职务,但李鹏依然心系家国大事,继续发光发热,2019年,因病与世长辞,终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