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原生家庭,就是个精神病院,住着暴躁无能的父亲,哭穷的母亲

我是棉花糖妈妈 2025-04-10 02:54:16

办公室的小张一大早心情就不好,询问缘由:原来因为小张的妹妹丢了身份证,一家人吵了几天……

身份证是很重要的东西,小张的妹妹随手一放,要用的时候找不到了。

小张爸爸就开始大骂:为什么不放好?你真没用,你能干什么事……

接着小张妈妈也加入“数落大军”。

我不解:身份证丢了也不是什么大事,及时补办就行了。

小张狠狠点头:补办身份证才20多块钱,真的不是钱的事,是人。

小张说,在她们家,即使是其他小到芝麻的事,父母也会揪着不放,喋喋不休地指责,甚至大骂。

我发现一件扎心的事:穷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个精神病院,里面住着暴躁无能的父亲,哭穷的母亲,自卑焦虑的孩子,甚至还有一堆七嘴八舌的亲戚。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是有一个善于内耗的人

彼此内耗的家庭里,稳定的情绪是顶级的奢侈品。无处发泄的躁郁像传染病,一出现就是全体被感染。

我家也是这种内耗型,遇到点儿事情就责怪,然后让人心情很差。

我雨伞丢了,我妈能骂我一个月。甚至一年后又不见什么东西,我妈还可以再提起来接着骂。

我妈特别喜欢上升,摔坏一个碗,可以上升到我就是成不了大事,一辈子不注意细节。

稍微一点小事儿让我爸妈不如意,他们就大发雷霆,搞得整个家里气氛都特别压抑。

而且你还不能反驳他们,一说就完了,他们就该开始各种抱怨、各种骂。

搞得我从小到大做事都缩手缩脚的,特别害怕犯错。因为我哪怕犯再小的错,都会被抓着不依不饶的指责 ,然后还会扩散到其他方面。

搞得我成了行动力特别差的人,经常不敢行动,就怕行动了被盯着错处骂。

直到我上班之后,我发现同事们遇到事情都是先解决。我也慢慢跟着学会遇到事情先稳定情况,想解决办法,慢慢来。

出了问题不要总是指责埋怨,所有的讨论都应该在找解决方案。

上班时从优秀的前辈那里学到的思维方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帮助。

比如“不人身攻击、只找解决办法”、“是人都会犯错误的,这是成长的一部分”……

我真的觉得上班让我变得更成熟且快乐了,以前我做错事会自我攻击,觉得自己这样不好那样不好。

而现在:能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就接受,我挺好的。

我发现,很多上一辈的人,非常害怕担责任。哪怕是地上掉了一粒米都害怕得不行,一定是别人掉的,还要推卸一番。

这种情绪,也会极大的影响他们的子女。

关键是,这种指责是没有尽头的,生活并不会因为找到了责任人而变得更好。

你越抱怨,内耗越深,问题也并没有解决。

比没钱更可怕的,是拥有“穷人思维”

曾经看过鲁迅先生非常经典的一段话: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当你想到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勇气。以此获得人生的自由和乐趣。”

我就是在父母哭穷的情况下长大的,到现在还记得,我爸妈第一次带我去吃肯德基,给我买了儿童套餐。

他们俩却不吃,就坐在旁边看着我:你吃肯德基的钱,都是我们卖苦力挣来的。

当时的内心真的是无法形容,就是感觉:不如不吃……

从小到大,我父母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哭穷:为了给你交学费,我和你妈只能吃馒头了,我们家庭都掏空了……

但是,其实我家条件真的一点都不差,有房产,父母的工作也很好。

这样“哭穷”的教育,导致我都30多岁了,还有些自卑,没有安全,甚至因为这些,错过了人生太多的美好。

我记得一句话,一直哭穷的人,大部分后来真的穷了。

有些东西,说多了,你自己都会把它当真。

相信什么,就会有怎样的生活。

我的消费观就是:能满足的孩子,我都尽量满足。

如果不想满足,或者满足不了,可以拒绝孩子。但我不会道貌岸然地攻击孩子自私、虚荣、不懂事。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满足孩子不过分的要求,这并不属于溺爱。

而是在孩子还没有能力面对现实、适应现实时,给他提供的能够让他成长起来,培养自尊、自信的土壤。

当孩子慢慢长大,他自然会具有检验现实生活的能力。

咱们父母,培养一个孩子,不就是想教会他:在生活面前不要自大狂妄、盲目攀比,更无需自卑懦弱、畏畏缩缩。

穷富本身就是个敏感的词语,我们不能让物质的缺失,强行压在一个少不知世的孩子身上。

孩子小时候,并不在乎金钱的多少,更在乎精神的富足。而父母的执意强加,才让让孩子从小就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

或许我们的生活中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可以教会孩子,以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

物质上的窘境,可以通过日后的努力来改变。

但如果因此对孩子哭穷,给孩子精神上烙下贫穷的印迹,那必将伴随孩子一生,难以泯灭。

一个孩子只有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才能感受到家庭的爱和温暖,不断进步,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

0 阅读:0

我是棉花糖妈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