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是个55岁的超市收银员,平时工作忙碌,站一天下来腰酸腿软,但仗着自己年轻时身体好,从没当回事。可最近半年,他觉得自己“废”了:整天没精打采,吃点东西就胃胀,拉肚子成了家常便饭,脸上蜡黄,手脚冰凉,连爬两层楼都喘得像拉风箱。更离谱的是,他体重掉了十斤,裤子松得系不上,同事都说他“瘦得像根竹竿”。老赵心想:“是不是年纪大了,身体垮了?”可他又不敢深想,生怕是啥大病。
这天,他在小区群里刷到一篇网文,标题触目惊心:“脾虚,人就废一半!6个信号说明你脾不行了!”文章里说,脾虚会导致食欲差、腹泻、乏力、黄脸、手脚凉、消瘦,跟他的症状一模一样。老赵越看越慌,赶紧请假,直奔市里一家三甲医院,挂了中医科的号。

诊室里,坐着一位六十出头的女医生,姓林,白发齐整,眼神和蔼却透着洞察力。老赵一坐下,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症状一股脑儿倒了出来:“林医生,我这半年老觉得没劲,吃不下饭,老拉肚子,脸黄得像蜡,手脚冰凉,网上说这是脾虚,是不是我脾坏了?人是不是真废了一半?”
林医生微微一笑,示意老赵别急,拿出一张病历本,细细地记下他的描述。“赵大哥,别慌,咱们一步步来。你这些症状有多久了?除了这些,还有啥不舒服的?平时饮食咋样?睡眠好不好?”老赵愣了愣,觉得这医生怎么问得这么细,但他还是老实答了:症状有半年,胃口差,吃点油腻的就胀,拉肚子一周两三次,睡眠不好,平时爱吃冷饮和烧烤,高血压吃药控制着。
林医生点点头,语气温和却带着一丝严谨:“赵大哥,你的症状确实跟中医说的‘脾虚’很像,但脾虚不是‘脾坏了’,也不是人就废了。咱们得查清楚是不是脾虚引起的,还要排除其他毛病。”她安排了血常规、肝肾功能、腹部B超和胃镜检查,还让老赵记录一周的饮食和排便情况。临走前,她叮嘱:“检查结果出来前,别自己吓自己。网上那些‘脾虚废一半’的说法,夸张了,咱们得看科学依据。”老赵半信半疑地出了诊室,心里七上八下,脑子里全是“脾虚”“废人”的影子。
从焦虑到真相揭晓几天后,老赵攥着检查报告再次走进林医生的诊室。他手心冒汗,生怕报告里写着什么“胃癌”或者“肝病”。林医生接过报告,仔细翻看了每一页,时不时抬头看看老赵,眼神里透着专业与关怀。
“赵大哥,你的检查结果我看完了,好消息是,没啥大问题。”林医生放下报告,语气平静却让人安心,“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正常,腹部B超没发现肿块,胃镜显示有轻度慢性胃炎,但不严重。你的症状,确实跟脾虚高度吻合,可能是长期饮食不当和劳累导致的。”
老赵一听,松了一口气,但又有点疑惑:“林医生,您是说我这是脾虚?不是啥大病?可我咋老觉得没劲,网上说脾虚人就废了,我这还能好吗?”
林医生拉过一张椅子,坐到老赵对面,拿出一张中医脏腑图,语气像老朋友聊天:“赵大哥,脾虚听起来吓人,但它不是绝症,也不是人就废了。中医讲的脾,不是西医的脾脏,而是管消化、吸收、运化的一套系统。脾虚了,身体就像发动机缺油,跑不动,但调理好了,能慢慢恢复。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脾虚的6个信号,咋回事儿,咋养。”
脾虚的6个信号与养脾之道林医生从老赵的症状入手,结合检查结果,详细讲解了脾虚的表现和调理方法,语言通俗又不失专业,像在讲一个关于身体的温情故事。
1. 脾虚是啥?为啥让人“废”?
“赵大哥,中医讲的脾,是‘后天之本’,管消化、吸收、运送营养。”林医生指着脏腑图,“脾虚了,消化系统就像工厂罢工,食物吃下去吸收不了,营养跟不上,人就没劲、瘦黄、容易生病。你的乏力、消瘦,就是脾虚闹的。”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脾虚可导致气血不足、湿困脾胃。《中国中医药报》2020年的一篇综述指出,脾虚是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证型,多与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失调有关。
“脾虚不等于废了,只是身体在喊‘累了’。”林医生说,“调理得当,脾能慢慢强起来。”
2. 脾虚的6个信号:身体的“求救信”
“脾虚有6个典型表现,你的症状占了好几条。”林医生翻开一张症状清单,“咱们来对一对:
食欲差、胃胀:脾虚了,消化功能弱,吃点东西就胀,像你吃烧烤就难受。腹泻或便溏:脾虚运化水湿不行,湿气困在肠道,拉肚子或大便稀。你的腹泻就是这个原因。乏力困倦: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身体没能量,像你老觉得没劲。面色萎黄:脾虚血亏,脸上没血色,蜡黄像涂了层蜡。手脚冰凉:脾虚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慢,手脚暖不起来。消瘦或浮肿:脾虚吸收差,营养跟不上,人就瘦;湿气重了,还可能浮肿。”《中医诊断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指出,脾虚证的临床表现多为消化功能减弱、气血不足,约60%的慢性疲劳患者伴有脾虚症状。《美国补充与替代医学杂志》(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2020年的一篇研究显示,中医调理脾虚能显著改善消化和疲劳症状。

“你的食欲差、腹泻、乏力、脸黄、手脚凉、消瘦,六中其五,典型脾虚。”林医生说,“但好在发现得早,没发展成大问题。”
3. 脾虚的“罪魁祸首”:生活方式的锅
“脾虚咋来的?多半是生活习惯惹的祸。”林医生指着老赵的饮食记录,“你爱吃冷饮、烧烤,这些寒凉油腻的东西最伤脾。加上你站一天,劳累过度,脾胃超负荷,慢慢就虚了。”
《中医饮食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指出,寒凉饮食、暴饮暴食、过度劳累是脾虚的主要诱因。《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年的一篇研究显示,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增加慢性消化疾病风险。
“你的高血压和睡眠差,也加重了脾虚。”林医生说,“情志不畅、休息不好,脾胃也跟着遭殃。”
4. 怎么养脾?从嘴到心都要管
“养脾不难,关键是‘三管齐下’:管住嘴、动起来、养好心。”林医生拿出一张养脾计划,“咱们来细说:
饮食调理:少吃冷饮、油腻食物,多吃温性易消化的食物,像山药、红枣、薏米、莲子。每天喝点小米粥,最养脾胃。规律作息:别熬夜,晚上11点前睡觉,脾胃爱‘准时下班’。每天散步半小时,促消化。情志调养:少生气,保持心情舒畅。脾虚的人容易焦虑,试试听音乐、练太极。中药辅助:我给你开点健脾中药,像党参、黄芪、四君子汤,调理脾胃,补气养血。”
《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指出,健脾益气是治疗脾虚的核心方法,四君子汤等方剂对改善消化功能效果显著。《世界中医药杂志》(World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1年的一篇研究显示,中药联合饮食调理可使脾虚患者的乏力症状改善率达80%。
“你的慢性胃炎,也跟脾虚有关。”林医生说,“养脾的同时,胃也能慢慢好。”
从迷茫到释然老赵听完,半信半疑:“林医生,您是说我这脾虚不是啥大病,能调好?可我这老拉肚子,咋养脾都不顶用啊?网上说脾虚人废一半,我不会真没救了吧?”
林医生摇摇头,耐心地解释:“赵大哥,脾虚不是绝症,也不是废了。中医讲,脾是后天之本,养好了,身体就能重新‘满电’。你的腹泻是脾虚湿困,调理饮食、加上中药,慢慢就能好。《中医杂志》2020年的一篇研究说,脾虚患者坚持调理3个月,80%能明显改善。你得给自己点时间。”
老赵还是有点不放心:“那我这脸黄、手脚凉,能不能恢复?会不会留啥后遗症?”
林医生语气坚定:“赵大哥,脸黄手凉是气血不足的表现,养脾补气,气血足了,自然就红润了。脾虚没后遗症,只要你管住嘴、养好脾,身体会给你惊喜。”她笑着补充:“网上那些‘废一半’的说法,是吓唬人的。脾虚是慢性问题,慢慢调,准能好!”
老赵终于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一丝释然:“林医生,听您这么一说,我心里踏实多了。原来我这不是废了,是脾在喊救命。”
治疗与调理:老赵的“养脾之旅”林医生为老赵开了两周的四君子汤加减方,含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健脾益气,祛湿止泻。她还开了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叮嘱老赵每天喝小米粥,少吃冷饮烧烤,每晚散步半小时,睡觉前泡脚15分钟。林医生还给了张食谱,详细列了山药粥、莲子汤的做法。
老赵回家后,像执行任务似的照办。他把冰箱里的啤酒、可乐全清空,换成红枣、薏米;每天早晚喝小米粥,午饭加点山药;散步时顺便练太极,晚上泡脚后睡得踏实。一个月后,他复查,腹泻次数从每周三次降到一次,胃胀轻了,精神头也回来了。
复查时,老赵笑着对林医生说:“林医生,您这方子真神!我现在吃啥都香,拉肚子少了,脸也不那么黄了。原来养脾这么管用!”
林医生笑着点点头:“赵大哥,脾是你自己养好的。你这状态说明方向对了。继续坚持,三个月后再复查,准能更好!”

三个月后,老赵彻底变了样。他体重涨了5斤,脸上有了血色,手脚也不凉了;胃口好得能吃两碗饭,爬楼也不喘了。他开始在小区组织健康讲座,分享自己的“脾虚故事”,教大家怎么吃小米粥、煮山药。每次说起那段“废了一半”的日子,他都会笑着说:“原来身体会说话,乏力腹泻是在提醒我养脾。幸亏遇上林医生,不然我还吃冷饮吃到吐呢!”
有一次,老赵特意给林医生送了罐自家熬的红枣莲子粥:“林医生,这粥我照您的方子做的,养脾又好喝!谢谢您让我重新有力气!”
林医生笑着接过粥,感慨道:“赵大哥,健康是你自己争来的。我只是帮你拨开迷雾。记住,身体好不好,脾会说话,听懂了,就能活得舒坦!”
半年后,老赵成了小区的“养生达人”,每天领着邻居练太极,分享养脾食谱。他感慨:“脾虚不是病,是身体的求救信号。养脾不只是吃药,是学会跟身体做朋友。”每次提到林医生,他都眼眶微红:“她不只治了我的脾,还治了我的心。”
林医生也常拿老赵的故事鼓励其他患者:“脾虚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听身体的话。养脾就是养命,慢慢来,身体会报答你。”

老赵的故事告诉我们,脾虚不是“废了一半”,而是身体的“低电量警告”。食欲差、腹泻、乏力、黄脸、手脚凉、消瘦,这些信号提醒我们:脾需要关爱。及时调理、科学养脾,就能让身体重新“满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指南,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是改善消化功能的关键。《中医研究》(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21年的一篇研究指出,健脾益气的中医治疗可使慢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改善率达85%。
所以,当您觉得浑身没劲、胃口不好时,别急着自己吓自己,也别拖延。找位靠谱的医生聊聊,查清原因,养好脾胃。健康从脾开始,听懂身体的信号,活出更舒坦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