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会伤肝?提醒:5种中药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别再乱吃了

忆彤评健康 2025-04-28 04:09:32

晨光熹微,50岁的王大姐站在自家阳台上,端着一碗刚熬好的中药汤,皱着眉头抿了一口。苦涩的味道让她咧了咧嘴,可她还是硬着头皮喝下去。她相信,这碗药能帮她调理气血不足,缓解最近的疲劳和失眠。作为一名超市收银员,王大姐每天站立七八个小时,回家后总觉得腰酸腿软。听邻居说,喝点中药能“补身体”,她便托人从老家捎来一堆药材,天天熬着喝。可最近,她刷短视频时,看到一则新闻:“中药伤肝,小心吃出大问题!”这让她心里咯噔一下,手里的药碗差点没端稳。中药,这寄托了中国人数千年健康信仰的“宝贝”,难道也会害人?

王大姐的疑惑,也是许多人的困惑。中药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被视为调理身体、防治疾病的“天然良方”。可近年来,关于中药伤肝的报道屡见不鲜,有人甚至因乱吃中药导致肝损伤,甚至肝衰竭。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大姐的养生之路

王大姐,全名王秀兰,50岁,家住北方一座小城。她在当地一家超市做收银员,每天忙碌地扫描商品、收钱找零,笑容和蔼,深受顾客喜欢。健康状况方面,王大姐不算太糟,但也谈不上很好:身高158厘米,体重65公斤,BMI(身体质量指数)略超标;她有轻度脂肪肝,医生叮嘱她少吃油腻食物,多运动;此外,她长期觉得疲劳,夜里容易失眠,偶尔还有胃胀。王大姐觉得自己“身体虚”,总想通过养生来“补一补”。

王大姐的养生热情,源于她对健康的渴望。女儿出嫁后,她和老伴儿过着简单的生活,最大的愿望就是“健健康康,不给孩子添麻烦”。她喜欢看健康类综艺,手机里关注了一堆养生公众号,家里还囤了不少枸杞、当归、黄芪等中药材。邻居张婶儿是个“养生达人”,经常推荐她试试这个方子、吃吃那个药。王大姐信以为真,觉得中药是“天然的”,吃多了也没坏处。可看到“中药伤肝”的新闻后,她开始慌了:自己喝的这些药,到底安不安全?

中药与肝脏:恩人还是“隐形杀手”?1. 中药的“双面”身份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无数药材被用来治病救人。当归补血、黄芪益气、枸杞养肝明目……这些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安心。然而,中药并非“万能灵药”,用错了可能带来风险,尤其是对肝脏的潜在威胁。

肝脏的角色: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负责代谢药物、解毒、合成蛋白质。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90%以上的成分都要经过肝脏处理。如果药物有毒性或用量不当,肝脏首当其冲。中药的复杂性:中药成分复杂,一个药方可能含几十种化学物质。有的成分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有的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数据触目惊心:据《中华肝脏病杂志》统计,药物性肝损伤占急性肝损伤病例的20%-40%,其中中药相关病例占比逐年上升。201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中药肝损伤报告超1万例。

王大姐读到这些,吓了一跳。她一直以为中药“温和无害”,没想到也会伤肝。她赶紧翻出家里的药材袋子,决定好好研究一下。

2. 为什么中药会伤肝?

中药伤肝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离不开以下几点:

毒性成分:某些中药含有生物碱、蒽醌等物质,可能直接损伤肝细胞。例如,何首乌中的蒽醌类化合物,过量使用可能引发肝毒性。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肝脏代谢能力不同。肝功能较弱的人(如脂肪肝患者)、乙肝携带者,或长期饮酒者,更容易因中药出现肝损伤。不规范使用:很多人自行购买中药,剂量随意、搭配不当,甚至长期服用,增加了肝脏负担。假冒伪劣:一些不法商家在中药中掺杂重金属(如铅、汞)或西药成分,可能加剧肝损伤风险。

王大姐想起自己常喝的黄芪汤,都是凭感觉抓一把熬煮,完全没考虑剂量。她暗自后悔:看来,中药不能随便吃!

提醒:这5种中药可能会伤肝

为了让大家吃得放心,我们整理了5种可能伤肝的中药,并附上科学建议。这些中药并非“绝对禁忌”,但使用时一定要谨慎!

1. 何首乌:养发神药or肝脏“杀手”?

何首乌以“乌发”“补肾”闻名,常被用来治疗白发和脱发。可它也是肝损伤的“高危选手”。

风险:何首乌含有蒽醌类化合物,过量或长期服用可能引发急性肝损伤。2014年,国家药监局发布警示,指出何首乌相关肝损伤病例多发。案例:有报道称,一名45岁女性因长期服用何首乌保健品,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确诊为药物性肝炎。建议:服用何首乌前,咨询中医师,严格控制剂量。生何首乌毒性较高,建议用制何首乌,且每周不超过3次。脂肪肝或乙肝患者慎用。

王大姐摸了摸头发,庆幸自己没买过何首乌,但她决定提醒老伴儿别乱吃。

2. 雷公藤:治风湿,伤肝快

雷公藤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红斑狼疮,因其强效抗炎作用受到关注。但它的肝毒性不容忽视。

风险:雷公藤含有雷公藤碱等毒性成分,可导致肝细胞坏死。研究显示,约10%的患者在使用后出现肝酶升高。案例:一名60岁男性因关节痛擅自服用雷公藤制剂,1个月后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检查发现肝功能严重异常。建议:雷公藤属处方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服药期间定期查肝功能,一旦出现黄疸或尿黄,立即停药就医。3. 土三七:止血良药,暗藏风险

土三七(又名“菊三七”)常用于止血、活血,在农村常被当“万能药”使用。但它可能是肝损伤的“隐形炸弹”。

风险:土三七含有吡咯烷生物碱,可引发肝窦阻塞综合征,严重时导致肝衰竭。近年多地报告土三七相关肝损伤病例。案例:一名50岁女性因月经不调服用土三七,2周后出现腹胀、黄疸,确诊为肝静脉栓塞。建议:尽量避免使用土三七,尤其是来源不明的草药。正宗三七(如云南文山三七)相对安全,但也要遵医嘱。4. 贯众:清热解毒,过量要命

贯众常用于清热解毒、杀虫,在一些地区被用来泡茶或治感冒。但它的肝毒性常被忽视。

风险:贯众含有鞣酸和生物碱,过量服用可损伤肝细胞,引发肝酶升高或急性肝炎。案例:一名30岁男性因感冒喝贯众茶,1周后出现恶心、乏力,检查发现转氨酶超标10倍。建议:贯众不宜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泡茶时,每次用量控制在3-5克,服用前咨询医生。

5. 苦杏仁:润肺止咳,毒性不小

苦杏仁常用于止咳平喘,在一些中药方剂或食疗中出现。但它含有苦杏仁苷,可能对肝脏造成负担。

风险:苦杏仁苷在体内分解产生氰化物,过量摄入可能引发中毒,间接损伤肝脏。长期小剂量使用也可能累积毒性。案例:一名40岁女性因咳嗽长期吃苦杏仁粉,出现头晕、乏力,检查发现轻度肝损伤。建议:苦杏仁需经炮制(如水煮去毒),每次用量不超过10克。儿童、孕妇及肝病患者禁用。

王大姐看完这5种中药,吓出一身冷汗。她家柜子里就有黄芪和枸杞,幸好没在这份“黑名单”上。她赶紧把文章转发给张婶儿,提醒她别乱推荐药材。

如何安全用中药?5个实用建议

中药不是“毒药”,但也不能乱吃。以下是5个科学用药的建议,帮你守护肝脏健康:

遵医嘱用药:服用中药前,找正规中医师诊断,明确剂量和疗程。别听信“偏方”或“祖传秘方”。了解自身情况:脂肪肝、乙肝、肝功能异常者,服药前告知医生,避免高风险药材。定期查肝功能:长期服中药者,每3-6个月查一次肝功能,关注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选择正规药材:购买中药时,选有资质的药店或医院,避开来源不明的小摊贩。警惕不良反应:服药后若出现乏力、黄疸、尿黄、食欲不振,立即停药就医。

王大姐把这些建议记在小本子上,决定下周去中医院找个老中医,开个适合自己的方子。她还拉着老伴儿一起,打算把家里的“杂牌药材”清理一遍。

肝脏健康,从生活方式开始

除了谨慎用药,保护肝脏还离不开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下是几条实用建议,帮你养出“好肝”:

均衡饮食:多吃绿叶蔬菜、水果、全谷物,少吃油炸食品和肥肉。绿茶、枸杞(适量)对肝脏有保护作用。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能改善脂肪肝,增强肝脏代谢能力。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是肝脏的“头号敌人”。每天饮酒不超过25克(约1两白酒),最好完全戒酒。充足睡眠:肝脏在夜间11点至凌晨3点“排毒”最活跃。保持7-8小时睡眠,少熬夜。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肝功能和肝脏B超,及早发现脂肪肝、肝硬化等问题。

王大姐想起自己爱吃的大鱼大肉,决定以后多吃清淡的蒸菜,晚上也少刷手机,早点睡觉。她还拉着老伴儿报名了社区的太极班,打算一起“动起来”。

结尾:中药有风险,健康需理性

夕阳西下,王大姐把最后一口中药汤倒进水槽,换上一杯清香的枸杞菊花茶。她笑着对老伴儿说:“以后养生,还是得听科学!”她明白了,中药是宝,但用错了可能是“雷”。比起盲目吃药,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护肝神器”。

肝脏是沉默的器官,平时不吭声,一旦出问题却可能是大事。愿我们都能学会科学用药,保护好这块“生命基石”。从今天起,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吃得健康一点,睡得踏实一点,活得开心一点。健康在手,幸福自来!

1 阅读: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