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肛肠疾病的范畴里,痔疮和肛裂是较为常见的两种病症,它们都可能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饱受折磨,出现便血、疼痛等相似症状。
但实际上,二者在发病机制、症状细节、治疗方式上存在诸多差异。准确区分它们,对于患者及时接受正确治疗、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痔疮与肛裂的区别。
一、发病原因
(一)痔疮
痔疮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不良排便习惯是重要诱因,比如长期便秘或腹泻,会使腹压持续升高,导致直肠肛管静脉丛血液回流受阻,进而曲张形成痔疮。久坐久站、缺乏运动,会使身体血液循环减缓,盆腔内血液淤积,影响直肠静脉回流,增加患痔疮风险。此外,饮食上过度嗜食辛辣油腻食物,也会刺激直肠黏膜,引发痔疮。怀孕时,女性体内激素变化及子宫增大压迫盆腔静脉,阻碍血液回流,也容易诱发痔疮。
(二)肛裂
肛裂主要是由于肛管皮肤在外力作用下受损,反复撕裂而形成的慢性溃疡。便秘是导致肛裂的最常见原因,干硬的大便在排出时,会对肛管皮肤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一旦超过皮肤的承受能力,就会造成撕裂。此外,肛管狭窄、局部感染等因素,也会削弱肛管皮肤的韧性,使其更容易在排便时受损,从而引发肛裂。
二、症状表现
(一)痔疮
便血:这是痔疮常见症状,多在排便后出现,颜色鲜红。早期便血可能是点滴状,随着病情发展,严重时会呈喷射状出血,通常不伴有疼痛,患者往往在擦拭时才发现血迹。
肿物脱出:内痔发展到一定阶段,痔核会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初期,脱出的痔核能自行回纳;后期则需用手推回,甚至在行走、咳嗽等腹压增加时也会脱出,若不能及时回纳,会引发嵌顿,导致疼痛加剧。
疼痛:一般情况下,痔疮疼痛不明显,但当出现血栓形成、嵌顿或感染时,会产生剧烈疼痛,还可能伴有肿胀。
肛门不适:患者常感觉肛门有坠胀感、瘙痒感,有时还会有分泌物从肛门流出,刺激肛周皮肤,引起不适。
(二)肛裂
疼痛:肛裂的疼痛极为典型,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排便时,干硬粪便刺激裂口,会产生刀割样剧痛;排便后,疼痛会短暂缓解,但随后因肛门括约肌痉挛,又会出现持续性剧痛,可持续数小时甚至一整天,让患者苦不堪言。
便血:肛裂便血一般量较少,多为粪便表面或便纸上有少量鲜血,呈鲜红色,这是因为裂口在排便时被撑开所致。
便秘:由于惧怕排便时的疼痛,患者会下意识地减少排便次数,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变得更加干硬,进一步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
肛门瘙痒:肛裂产生的分泌物会刺激肛周皮肤,引发瘙痒,长期刺激还可能导致肛周湿疹等皮肤问题。
三、治疗方法
(一)痔疮
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的痔疮。调整生活方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避免久坐,适当运动,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可使用药物辅助治疗,如外用痔疮膏、栓剂,能起到消肿止痛、止血的作用;口服药物则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症状。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痔疮,如经常脱出且不能回纳、出血量大导致贫血等情况,可考虑手术。常见手术方式有外痔切除术、内痔结扎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等,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术式。
(二)肛裂
保守治疗:早期肛裂以保守治疗为主。首先要解决便秘问题,通过调整饮食、增加水分摄入、适量运动,必要时使用缓泻剂,使大便保持松软通畅。同时,配合坐浴,用温水或药物坐浴,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裂口愈合。还可在医生指导下,局部涂抹促进裂口愈合的药物。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肛裂反复发作形成慢性肛裂的患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肛裂切除术、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等,目的是切除陈旧性肛裂组织,松解痉挛的括约肌,促进裂口愈合。
痔疮和肛裂虽然症状有相似之处,但通过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的差异,我们能够准确区分。当出现肛肠不适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接受科学规范治疗,早日摆脱病痛困扰。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助于预防肛肠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