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饥荒到“粮仓”?埃塞俄比亚的农业繁荣为何仍让1600万人挨饿

鸿儒看商业 2025-04-08 02:33:46

埃塞俄比亚,这个往昔常与饥荒画上等号的国家,近年来在农业领域似乎正书写着新的篇章。

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艾哈迈德自豪宣称,非洲诞生了一个新的“粮仓”。的确,在国家主导的农业现代化项目驱动下,埃塞俄比亚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转变。

该国表示,截至2023年的五年间,已从约四分之一的小麦依赖进口,摇身变为粮食自给自足,甚至还有大量盈余可供出口。官方数据显示,去年埃塞俄比亚的小麦产量已能与重要粮食出口国乌克兰比肩。

倘若这些数据确凿无疑,那么阿比总理推动的小麦增产计划极有可能成为非洲农业改革的优秀范例,为其他国家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乐观。

多方对贸易数据以及独立产量的预估分析表明,所谓的小麦奇迹更像是一场泡影。不可否认,埃塞俄比亚的小麦产量相比几年前确实有所提升,但远未达到阿比总理所宣称的程度。

这一状况影响深远,不仅关系到他声称要保障粮食供应的1.29亿埃塞俄比亚民众,对于那些期望效仿其改革举措的国家,以及一直将其视为成功改革典型并给予高度赞誉的多边组织而言,都意义重大。

深入剖析埃塞俄比亚政府的农业发展战略,“集群农场”模式是其核心所在。在这种模式下,众多小农户成为大型机械化小麦农场的股东。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资源整合,农户们能够购置原本无力承担的机械设备和生产资料,从而提高小麦产量。为了推动这一模式的实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比如对进口机械免征关税,还为农户提供化肥和耐热种子。

为实现小麦产量的大幅增长,政府下令大规模扩大小麦种植面积。一方面,减少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为小麦种植腾出空间;另一方面,大力改善灌溉条件,保障小麦生长所需的水源。甚至在一些地区,官员接到指令,要在机场、大学和政府大院的空地上种植小麦。

据总理办公室称,通过这些努力,埃塞俄比亚在2022-2023种植季的小麦产量达到了1510万吨,次年更是惊人地增长至2300万吨,使埃塞俄比亚一跃成为世界第九大小麦生产国。

埃塞俄比亚在农业方面取得的这些成果,赢得了不少外国观察家的称赞。比尔·盖茨对阿比总理为埃塞俄比亚带来的“惊人的农业进步”给予高度评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去年授予这位总理该组织最负盛名的奖项,以表彰他在“农业粮食系统历史性革命性变革”方面的贡献。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

非洲开发银行(AfDB)行长阿金武米·阿德西纳也表示,埃塞俄比亚“令人惊叹”的发展成果表明“非洲有能力实现粮食自给”。

然而,并非所有机构都对埃塞俄比亚政府的统计数据深信不疑。非洲开发银行基于自身在该国实地运营所获取的数据以及相关分析,估计埃塞俄比亚在2023-2024种植季的小麦产量仅为750万吨。(盖茨基金会对此拒绝发表评论。)

其他外部机构同样对阿比总理的数据持保留态度。美国农业部(USDA)借助卫星图像分析得出,埃塞俄比亚在2022-2023种植季的小麦产量约为580万吨,这一数据也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认可。虽然这一数字高于2017-2018种植季的480万吨,但与阿比总理宣扬的1510万吨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面对外界的质疑,总理的发言人表示,埃塞俄比亚政府“既不采纳也不认可”外国机构的产量预估数据。确实,在缺乏政府详细信息的情况下,外界对埃塞俄比亚国内小麦产量的了解存在一定局限。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其最后一次收到埃塞俄比亚统计局(ESS)关于小麦产量的数据是在2021年。(而埃塞俄比亚统计局坚称其政策未变。)

值得注意的是,埃塞俄比亚央行也曾公布过基于埃塞俄比亚统计局数据的小麦年产量预估。但在相关问询后,该数据于上月从央行网站上被删除,此前公布的2022-2023种植季小麦产量同样为580万吨。

对于这一情况,央行以及负责监管埃塞俄比亚统计局的规划部解释称,已删除的数据属于误发布。规划部部长菲祖姆·阿塞法表示,在相关问询前,她对这一“人为失误”并不知晓,并坚持认为埃塞俄比亚统计局对该年度小麦产量的官方预估为1510万吨。(然而,随后埃塞俄比亚统计局分享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该数字为1350万吨。)

2022年,也就是阿比总理开始宣扬其小麦奇迹的前一年,他将埃塞俄比亚统计局的技术专家局长替换为一名政党干部。有消息称,此次人事变动发生在该机构对过高的小麦产量预估表示质疑之后。不过,埃塞俄比亚统计局局长贝克尔·沙莱否认存在政治干预,强调该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对外贸易数据预估也对政府统计数据提出了质疑。阿比办公室称,埃塞俄比亚近四年前就已“完全停止”小麦进口。然而,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仅2024年前五个月,私营贸易商就进口了约40万吨小麦,比2023年同期增长了57%。2024年全年的小麦进口量更是达到140万吨,而出口量仅为15万吨。

对于这种数据差异,政府解释称可能是援助机构从国外而非本地购买小麦所致。但如果将净进口量与官方宣称的2300万吨国内产量相加,就会出现两种不太合理的情况:要么是政府在大量储备粮食,要么就是埃塞俄比亚人均在2024年消耗了约187公斤小麦,几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考虑到埃塞俄比亚的主食谷物是画眉草而非小麦,后一种情况显然不太可能。

从常理来看,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应能减少对粮食援助的需求。然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表示,2024年仍有1600万埃塞俄比亚人需要粮食援助。阿比总理去年也提到,其政府已拨款超过2.5亿美元用于缓解饥荒。

即便所有关于统计数据的疑问都能得到解答,我们仍有理由怀疑阿比总理的改革能否成为非洲的典范。大力推行小麦单一作物种植,长远来看可能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进而影响产量。而且,试图让农民完成不切实际的生产目标,可能会引发农民的抵触情绪,就像曾经导致埃塞俄比亚前政权倒台的情况一样。阿比总理的过度宣扬,最终可能会让他自己陷入被动。

本文来源@《经济学人·商论》



1 阅读:402

鸿儒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