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暴”最惨的古人贾诩:一生谦虚谨慎,却被后人说成“毒士”

笑霜阅览娱乐 2025-04-18 19:00:43

东汉末年,九州大地硝烟弥漫,各路豪杰逐鹿中原,在这场权力与野心交织的混战中,有个人以过人的智谋搅动时局,却也因种种决策被后世冠以“毒士”之名,他便是贾诩。

贾诩,字文和,出身于凉州武威郡姑臧的官宦世家,他的先祖是西汉初时候的闻名内外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这样的家族背景,赋予了他与生俱来的文化底蕴与政治敏锐度。

然而,与年少便以侠义闻名、锋芒毕露的曹操,或是出身“四世三公”显赫门第的袁绍不同,贾诩早年的人生轨迹显得格外低调、平稳。

他通过察举孝廉的常规途径踏入官场,担任郎官一职,后因病辞官返乡。

这段看似平淡的经历,实则为他日后在乱世中安身立命奠定了基础——在远离权力斗争中心的日子里,贾诩得以冷静观察时局变化,沉淀出对人性与政治的深刻洞察。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贾诩辞官归乡的途中。当时,西北边陲局势动荡,贾诩与同行者不幸遭遇氐人劫掠,众人皆被俘虏。生死攸关之际,贾诩展现出惊人的冷静与智慧。

信息来源:相关史料出自《三国志・贾诩传》,原话为:“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他深知,蛮力对抗毫无胜算,唯有智取方能脱险,于是谎称自己是太尉段颎的外孙。段颎乃东汉名将,长期镇守边疆,在氐人心中威望极高。

贾诩巧妙利用这层“身份”,不仅保住性命,还让氐人礼送其出境,同行者却惨遭杀害。

这场危机不仅是贾诩人生中第一次凭借谋略死里逃生,更像是一个隐喻——此后数十年,他将在波谲云诡的乱世中,一次次以智谋为刃,劈开生存之路。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率西凉铁骑踏入洛阳,东汉政权自此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作为凉州同乡,贾诩被董卓征召,进入以凉州势力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先后在太尉府任职,并追随董卓女婿牛辅。

然而,不同于其他急于崭露头角的谋士,贾诩选择蛰伏。他像一只冷眼旁观的猎豹,默默观察着董卓集团内部的权力倾轧、朝堂上的明争暗斗,等待着真正能施展抱负的时机。

在董卓的暴政治下,洛阳城民不聊生,但贾诩始终保持着低调与谨慎,这份克制,既源于对局势的清醒认知,也暗藏着对自身安危的考量。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司徒王允联合吕布诛杀董卓,曾经不可一世的凉州集团瞬间分崩离析。李傕、郭汜等董卓旧部惊慌失措,打算解散军队,各自逃命。

就在此时,贾诩做出了人生中最具争议的决策。

他对李傕、郭汜说道:“今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这番话,如同一把烈火,点燃了本已溃散的凉州军的野心。李傕、郭汜听从建议,集结兵力杀回长安,击败吕布,诛杀王允,控制了东汉朝廷。

信息来源:《三国志・董卓传》,原话为:“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十日城陷,与布战城中,布败走。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诛杀卓者,尸王允于市。”

长安百姓因此陷入了噩梦。李傕、郭汜纵容军队到处烧杀抢夺,城内尸横遍野,繁华的都城沦为人间炼狱。贾诩的这一计策,也因此被后世视为“毒计”的开端。

当时,王允掌权后急于清算董卓旧部,对凉州势力采取高压政策,导致李傕、郭汜等人走投无路。

贾诩的建议,本质上是为了在绝境中求生存,既是为自己,也是为依附于凉州集团的众人寻找出路。

只不过,他或许未曾料到,李傕、郭汜的暴行竟会如此失控,而自己也因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李傕、郭汜掌权后,贾诩被任命为尚书,负责官员选拔。

他试图凭借自己的影响力,推举贤能,恢复汉室秩序。然而,凉州军阀内部争权夺利不断,李傕与郭汜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贾诩的努力,在无休止的内乱中显得苍白无力。

他逐渐意识到,凉州集团已如朽木,难以支撑起天下太平的重任。195年,李傕与郭汜爆发内战,长安城再次陷入混乱。

贾诩趁机脱离了这个摇摇欲坠的集团,先是投奔同乡段煨,但因段煨忌惮其才能,转而投奔张绣。 在张绣麾下,贾诩迎来了人生的又一高光时刻。

197年,曹操南征,张绣因实力悬殊选择投降。然而,曹操却因霸占张绣婶娘,彻底激怒了张绣。贾诩抓住这一时机,为张绣设计奇袭,在宛城之战中大败曹操。

信息来源:《三国志・张绣传》中相关记载的原话为:“太祖南征,军淯水,绣等举众降。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

此役,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战死,连心腹大将典韦也战死沙场,可谓损失惨重。贾诩也因此声名大噪,“毒士”之名更加广为人知。

但站在张绣的立场,这场胜利不仅是对曹操的报复,更是在乱世中立足的关键一战——若不反抗,张绣及其部众或将永无出头之日。

宛城之战后,张绣与贾诩再次面临抉择。建安四年(199年),官渡之战前夕,袁绍与曹操两大势力纷纷向张绣抛出橄榄枝。

众人皆认为袁绍实力雄厚,投靠他更有前途,贾诩却力排众议,劝张绣投降曹操。他给出的理由令人信服:其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占据政治优势。

其二,袁绍势力庞大,张绣带去的兵力于他而言微不足道,难以得到重用;而曹操此时相对弱势,更需要盟友,接纳张绣既能彰显其胸怀,又能壮大自身实力。

其三,曹操志向远大,若能辅佐其成就霸业,未来可期。

事实证明,贾诩的判断精准无误。张绣归降后,曹操不仅不计前嫌,还与张绣结为儿女亲家,对贾诩更是礼遇有加。

加入曹操阵营后,贾诩逐渐从台前走向幕后,却依然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作用。

官渡之战中,他力主曹操与袁绍决战,坚定了曹操的信心;赤壁之战前,他曾建议曹操暂缓进攻,先稳固荆州局势,但未被采纳,间接导致了曹操的失败。

在曹丕与曹植的储位之争中,贾诩更是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以袁绍、刘表废长立幼导致内乱的例子提醒曹操,助力曹丕最终脱颖而出。

信息来源:《三国志・魏书・贾诩传》:“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曹丕称帝后,贾诩官至太尉,位列三公,达到了人生巅峰。 回顾贾诩的一生,他的每一次决策,几乎都围绕着“生存”与“利益”展开。

在乱世中,他如同一位走钢丝的高手,在各方势力间游走,以智谋为盾,以策略为矛,不仅保全了自身,还实现了政治抱负。

他被称为“毒士”,并非因为嗜杀成性或天性邪恶,而是其计策往往直击要害,甚至不择手段,在道德层面难以被后世接受。但在那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乱世,又有谁能真正置身事外?

0 阅读:7

笑霜阅览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