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价格改革,为何价格闯关不到11天便宣告失败?

东叔看过去 2024-02-12 09:03:15

改革开放如今已经过去了40多年,在改革开放初,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前十年,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有一个困难便是价格改革。

尤其是发生在1988年的“价格闯关”,不仅引发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次抢购潮,而且在实行当月,物价上涨,人们大量提取存款,仅一个月全国提取存款高达300多亿。

作为价格改革的重要一步,价格闯关为何失败?这还得从改革开放初讲起。

价格闯关时疯狂抢购的民众

价格改革早已开展

何为价格闯关?简单的来说,价格闯关是发生在1988年的一次关于价格调整而引发物价上涨,集体抢购的一个事件。

价格闯关本质就是价格改革,之所以叫闯关,主要是邓小平在1988年接见朝鲜外宾时将价格改革的曲折与复杂比喻为“过五关斩六将”。

而在价格闯关之前中国的价格改革其实早已开始,最早可追溯到1977年。

1977年4月,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向国务院提出关于成立国家物价总局的报告。当年8月,国务院决定改革全国物价管理体制,成立国家物价总局,在全国所有县及以上各级政府、相关政府部门、工厂、商店建立物价管理、定价机构, 配备定价人员。

80年代的物价检查

于是,出现了覆盖全国,从中央到工厂、商店的物价管理、定价系统。在此之前,全国1/3以上的县无物价管理机构和人员,与企业有关的价格没有企业人员参与。

这其实就是价格改革的第一步,国家正式设置了价格管理与定制的机构体系,为后来调整价格,逐步走向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1981年7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价格研究中心,负责研究、测算理论价格,提出价格改革总体方案。价格改革的具体方案正式提出。

紧接着1982年,国家就出台了《物价管理暂行条例》,进一步规范了当时的价格,完善了价格规定的相关法规。

在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之际,价格改革就紧锣密鼓的开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密切相关。

当时的物价定价形式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严密的计划经济,各种工农产品的定价由国家统一规定。这种国家定价的形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定时期内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价格规定暴露出了许多弊端。

经济体制急需调整,价格改革势在必行

一个是价格比较单一。因为当时的产品价格由国家统一定价,然而产品的定价的变动是很少的。

也就是说,一个产品的定价一但出来了,下次修改就没那么快。但市场的供给情况随时都在变化,国家定价的形式由于调整麻烦,时常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导致商品的价格严重偏离其价值,与市场的现状相违背。

二是商品价格决策集中,商品的定价主要由中央来决定,而地方的自主决策和企业的决策非常的少。而且在改革开放前,中国长期存在着工农产品剪刀差的情况。

农产品的价格长期低于其价值,而工业产品的价格却高于其价值,违背价值规律,农业发展深受影响。而且,当时的一些工业产品的定价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现象,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利润差异巨大。

甚至有时候,同一个企业旗下生产的不同产品,获利的情况的也大相径庭。

比如1978年,天津轧钢行业平均每个工人能够创造8559元的利润,与此同时,天津炼钢行业的炼钢工人平均创造的利润仅有412.6元。

这种巨大的利润差距并非是这两个行业之间不同的管理技术或者是生产效率,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就在于国家给两种产品的定价差异过大。

轧钢产品的定价远高于炼钢产品,而成本两者却相差不多。这就导致了轧钢产品卖出的利润比炼钢产品高的多。

轧钢工人

而且这种情况还出现在同一企业下。

比如同同是一个个工业局所属的天津印染厂和天津纺纱厂。印染厂每个工人一年创造的利润高达1.82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数字。

而天津纺纱厂的工人一年创造的利润仅为3638元,同一行业的两个厂利润二者相去甚远。这种情况之下,那些生产定价高的产品便会使得那些企业不思进取,打着对国家贡献大的旗号停滞不前,资源的浪费时有发生。

而那些生产定价低产品的企业积极性严重受挫,无论怎么努力那低廉的定价始终无法扩大利润,便随意生产。

可见,在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定价已经出现了诸多问题,由国家定价的制度继续改革,以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的积极性。

在1977年到1984年间,我们的价格改革还是以调为主,慢慢放开价格。

尤其是对于计划生产以外的超产产品逐步放开定价,许多工业品开启了浮动定价,农产品除了收购价格保护之外,超购部分也开始实行自主定价。价格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这种调整的弊端很快也显现了出来。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调整,不仅调整力度比较小,而且没有打破真正的计划体制约束。

在国家定价的基础下放开了一部分产品的定价,但却没有真正让价格恢复到市场调控的情况。而随着价格放开的产品越来越多,价格改革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逐步放开导致通货膨胀,双轨制走上历史舞台

首当其冲的便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在1982年9月~1984年10月,中央逐步放开了小商品价格。

在此之前或与此同时,国家将很多产品分为“计划内”与“计划外”产品,计划外产品实行市场调节价,计划内产品实行政府定价。而随着计划外产品越来越多,物价的上涨速度越来越快,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定价规定。

在放开的同时又约束了产品的价格。对于重要的产品,国家通过市场规律测算价格,频繁的调整产品价格以适应市场。

当年的供销社

但这种方式很快就行不通了,因为有太多的产品需要频繁调整价格,这一工作最终难以开展,只能作罢。

面对1984年、1985年严重的通货膨胀,在放开物价的情况下,国家不得不收紧脚步。此时,“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仍是价格形成的主调。

当时的价格改革兜兜转转,始终未能取得大的进展,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决策者也想尽办法,思考价格改革的出路。

1984年,一批中青年经济学家在莫干山举行会议,讨论价格改革问题。

在会上,对价格改革要放一些还是紧一些分成了两派,但最终中间派的声音占了上风,那便是实行:“价格双轨制”。

价格双轨制的提出并非首创,在莫干山会议之前,中国其实早已存在价格双轨的情况,只是有实无名。

莫干山会议合照

早在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实行后,农村地区农民的一些农副产品就已经有在集市自行售卖的情况,价格不受国家定价约束。这其实就是一种价格的“双轨”。

后来在粮食销售领域,对农产品价格的抬升,国家早就制定了“粮价三层楼”的设想,粮食产品价格双轨已经出现。

在1982年和83年,石油、煤炭等重要资源也都存在着一定的价格双轨。

可见在会议召开之前,中国已经存在了部分的价格双轨情况,此时提出搞价格双轨制只是把原有的这些双轨价格的情况正式规范起来,形成一种普遍实行的政策来解决价格改革的痛点。

在当时,实行价格双轨制是有一定的优势的。这种边放边调,小步子慢慢放开价格的方式不会导致过于强烈的市场反应,也能在一定程度激发企业生产的积极性。

但是这种看似中性的改革措施长久的实行却导致了许多问题。因为价格双轨制既不支持计划经济的国家定价,也没有完全放开价格让市场主导。

久而久之,市场上各种产品的价格就陷入了混乱。

没有国家定价的规范,加上市场价格缺少监管,到1988年,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投机倒把分子,以及许多“官倒”的想象,市场经济乱象丛生,人们的不满情绪高涨。

价格双轨制没有能够解决价格改革的问题,反而让价格改革停滞不前,悬在空中,成了一个弊端。此时取消双轨制进行新的改革迫在眉睫。

双轨价格渐行渐远,价格闯关迫在眉睫

1987年,全国各地出现的严重的通货膨胀,许多物品的价格涨幅超过20%。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改革的下一步方案必须要拿出来,中央国务院也紧急开会,研究价格改革的事项。

当时研究的重点在于,价格改革要不要等一个宏观宽松的社会条件,价格改革能不能一步到位?

针对这个问题,国内的学者进行了讨论,最终价格改革先行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认可。当时邓小平公开表态:“价格改革这一关必须要闯过去的,这一关迟早要过,长痛不如短痛。”

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赵紫阳也支持抓紧实现价格闯关,将价格放开,顶住短期的压力,以走出困境。

当时德国专家委员会成员施奈德在宏观经济国际研讨会上曾向中国建议,不要把过多的目光盯着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而是要建立起一个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决定的价格才最符合价值规律。

但当时基于各方面形势的考量,以及中央的一些领导认为价格改革的重要性,这个意见没能被真正采纳。

1988年,在赵紫阳等中央领导的推动下,价格闯关不断出现在报纸媒体上。人们已经收到风声,中央有很大概率会开展价格闯关。

赵紫阳

当时陈云就曾对价格闯关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1988年“5月18日,姚依林到陈云处,通报赵紫阳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价格、工资改革的意见。

姚依林说:“我们设想,从明年开始,每年价格上涨百分之十,连涨五年。每年人均收入增加百分之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算四笔账。”

陈云问:“你看可以理顺价格?”

姚依林答:“我讲初步理顺,用五年时间。”

陈又问:物价连涨五年,情况会有什么变化?

姚答:价格总水平提高百分之六十到八十,工资增加百分之百。“”

陈云表示怀疑,说:“物价每年上涨百分之十,连涨五年,我打个很大问号。”

姚依林说:”这条路是否走得通,我也没有把握。”

陈云进一步点出:“问题是,物价连续上涨百分之十,影响的面很大。”

可见,当时陈云是对价格闯关存疑的,但他的意见却没有在中央引起重视。

陈云

随后在1988年8月19日,《人民日报》转发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公报,报道了价格改革方案的基本内容。大众听闻以为9月1日中央要把物价全面放开,出现了抢购风波、大量提取存款的行为。

这次的抢购风波非常的严重,波及面广、抢购品种全、盲目性大、卷入阶层多、零售商品总额增幅高。

许多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高达130%。

因此,在价格闯关不到半个月的时间,8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紧急发布《关于做好当前物价工作和稳定市场的紧急通知》,紧急停止价格闯关。

反思闯关失败,价格改革急不得也慢不得

综合分析,价格闯关没能成功的原因很多。

一是时机不恰当,在1988年的前几年,正是双轨制的弊端现象,社会经济乱象丛生的时候,经济环境并不好,此时盲目放开物价,只会适得其反。

二是对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过于乐观,高估了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当时的一些学者和领导把通货膨胀相当过于简单,对物价上涨带来的后果过分乐观,认为只有工资同步上涨就可以顶住,而高估了民众的接受能力,民众出现抢购行为是必然的。

而且这次价格闯关只把重心放在价格的改革,却没有出台一系列针对工资,分配和收入等各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使得价格改革孤军深入,难以实践。

价格闯过抢购的民众

问题的关键在于,价格闯关本质上还是着眼于计划经济,对计划经济进行一个大改造。本质上并没有跳出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生产的所有制以及企业并没有改革好,而单纯的调整价格,始终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虽然价格革命失败了,在后来的几年,但价格改革也让邓小平等人意识到,价格的改革不能广着眼于价格。

对其背后核心的所有制改革以及企业改革也很重要。

只有破除人们心中的陈旧观念,完全的摒弃过去那套建立在计划经济上的价格体制,重新建立起一个完全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合理机制,才能真正的进行价格闯关。

因此,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有了新的认知,思想的解放为后来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南方谈话

而正是价格闯关的失败,我们汲取其中经验,明白了光对价格单纯的改革始终不能达成目的,价格闯关的失败让人们意识到,价格改革慢慢调整也不行,操之过急也不可,唯有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环境,才能把价格这一关“闯过去”。

参考文献:

[1] 于秀娥, 任志江. 1988年价格闯关失败的思考与启示[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 王勇, 吴光祥. 1988年价格改革“闯关”前后[J]. 世纪桥

[3] 王学庆. 中国“价格改革”轨迹及其下一步[J]. 改革

[4] 刘伟.1988年中国“物价闯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5] 吴伟. 1988年物价闯关高层决策[J]. 炎黄春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