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鸦片战争,死于抗日战争,百岁老人马相伯一生为国为民

东叔看过去 2024-02-11 12:52:36

在晚清,有这么一个老人:他生于鸦片战争,死于抗日战争,百岁人生中,见证了中国屈辱的历史。他一生奔走于救国爱民的道路,复旦大学正因他而诞生。

这位老人正是马相伯先生。作为复旦大学的创始人,他的故事鲜有人知。下面,我们一起回顾这位百岁老人那不平凡的历史。

马相伯

天赋异禀,奋力求学

马相伯原名志德,又名建常,字以行,别号华封老人,原籍是江苏丹阳。马相伯生于1840年,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父母信基督教,因此马相伯从小就受到了宗教的熏陶。

幸运的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马相伯的家庭条件还算可以,5岁便进了私塾学习四书五经。教书先生发现他年纪虽小,记忆力却不得了,四书五经是倒背如流。

不过,聪明的马相伯很快就不满足于中国的知识,他了解到世界上还有更多知识,于是,12岁的马相伯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瞒着父母独自乘坐木舟前往上海求学。

幸好,在历经万难到达上海后,他顺利的被法国天主教会创办的徐汇公学接收,学名为“马斯威”。

在徐汇公学的合照

马相伯没有浪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校期间非常的勤奋刻苦,成绩优良,深受意籍教师、校长晁德拉的赏识。

在马相伯十四岁那年,晁德拉就有意让他边学习边做各班的国文和经学助教。马相伯那深厚的国学功底得以施展。

1870年,马相伯在徐汇公学终于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而且被教会授职为神父。

在那之后,马相伯先后学习了拉丁文、法文、天文学等10门课程,知识非常渊博,后被徐汇公学邀请担任校长。

可是,随着列强对中国进一步的侵害,马相伯心中的爱国热情让他迫切的想为祖国做些什么。

可是,教会毕竟是外国人办的,他们要求马相伯做好教学和传教就行。

就这样,在1876年,与教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后,马相伯毅然选择退出耶稣会,离开了徐汇公学,离开了南京。

创办大学之夙愿

离开南京后,马相伯受到洋务派的邀请,先后担任了地方机构的一些小官,后来还成了驻日副使,又前往朝鲜协助朝鲜改革,积累改革经验,以便救国。

此外,马相伯还建立了潍县机械局,支持实业;调查地方矿务和招商局账目,以防贪腐。后来为了筹建海军费用,马相伯还前往美国借款,开设银行。

马相伯不断为了民族国家而奔走,可腐朽的清王朝以及无能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根本无法改变现状,马相伯一腔爱国热血,直到年过花甲终是没能收到成效。

1899年,已经六十的马相伯深感救国不能靠清政府感叹道:“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

于是,创办一所能够学习先进科学知识,教授各国知识的新式大学成了马相伯的毕生夙愿。

1903年,马相伯与蔡元培会面,二人促膝长谈,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马相伯终于在上海徐家汇老天文台创办了“震旦学院”。

为了创办震旦学院,马相伯把长兄马建勋留下的三千亩地卖掉,用得来的钱在卢家湾购置校舍土地。马相伯深知以个人力量,办学终不能长久,无奈只能求助教会。

这时的基督教会在中国有传教需要,手头里也有钱,纷纷在中国开办了许多大学。因此,马相伯请求耶稣会赞助震旦学院的计划也顺利实现。

震旦学院成立之初,马相伯就强调,学校的三条原则:一是学生自治,二是学术自由,三是不谈教理。

学生自治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在震旦学院感受到了从所未有的舒适。同时期的北大还严格的按照清政府的规章办事,规矩繁多。

学术自由更是让学生大胆研究,培养了许多人才。尤其是不谈教理,马相伯自己是信上帝的,学校也是教会赞助的,但马相伯却不让学校谈教理,大肆宣传宗教。

震旦学院旧校门

马相伯深知,创办震旦学院是为了教育和培养人才,并不是培养神父,请教会介入实在是迫于形式。很快,不谈教理的规定引起了耶稣会的不满。

1904年,教会不满马相伯的规定,私自改变了不谈教理的规则,并且还把马相伯的其他规定也大肆修改,马相伯见状直接愤慨离去,众多师生跟随他也一并弃学。

为了安顿这些师生,也为了自己的理想夙愿,马相伯决定要再创建一所真真正正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学校。

独立自主,复旦终于诞生

他想了好久,给这所学校取名“复旦”,既有复原震旦学院之意,又与《诗经》:“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佳句不谋而合。

马相伯同学生一同努力,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几经周转更换校址。严复、张骞、袁希涛等二十八位有影响力的学者出面发表了“复旦公学集捐公启”向社会募捐。

很快,创办复旦的资金初步备齐,1905年中秋节,复旦正式开学。复旦大学是我国在那个特殊历史背景下自力更生创办的第一所私立大学,后来也成了中国的十大名校之一。

尽管当时的条件非常艰难,但马相伯还是坚持与学生同吃同住,还在民国成立后给学生们拉来了孙中山先生的赞助。

在复旦大学,没了教会的束缚,马相伯的三条办学准则终于得以实践。学术研究会和思想碰撞会如雨后春笋般在复旦频繁召开,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马相伯同大家的合照

随着时间的发展,复旦大学也越来越好。马相伯尽管年老还是身先士卒,主动担任学校的几门课。后来,马相伯被调往北大任校长,但他始终没有停下对复旦的关心与关照。

就是这么一位百岁老人,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一生的经历就是一部历史。柳亚子曾赞誉马相伯:”一老南天身是史。”

这位历经中国苦难的老人,终于在年迈之际完成了创办大学的夙愿。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复旦大学依旧屹立在上海,但马相伯早已成了历史的尘埃,未能看到当今盛世,未能亲眼看到今日复旦的发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