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市场等于拥抱文明?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

东叔看过去 2025-01-02 02:36:59

最近我们的邻国越南加快了自身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度的国企改革使得整个国家朝着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发展。阿根廷的米莱和美国马斯克精兵简政式的改革都在朝更加自由的市场经济迈进。

这些大事发生后,网上一些人开始大肆鼓吹越南是“拥抱了文明”,还说私有制产生之后,“市场经济才是人类发展的光明大道,政府干预多半累赘”。

我看这个说法有些过于绝对与理想化。

历史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也并非全盘拥抱市场经济,纯粹的市场经济早已不复存在。

市场经济发展源流

市场经济究其本源,重在市场。市场则源自人们交换物质商品的需求。对市场和市场经济的思考,西方普遍比东方早。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对市场交换和价格形成进行了初步探讨。后16世纪,经过文艺复兴洗礼的欧洲,重商主义兴起,海外贸易兴盛,市场经济发展火热。

18、19世纪,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三人从理论上阐明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奠定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亚当·斯密也曾是那个认为市场经济是万能解药的人。

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出了市场经济的核心理论。他认为,市场通过供求关系自发调节资源分配,形成了一种“看不见的手”机制,使经济达到最优状态。

可现实并非如此。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布后,西方经济经历了一系列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19世纪的英国频繁上演,并且生产力上去了,但工人的工资和生活却还是一塌糊涂。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出现了许多垄断企业,这些企业直接导致了市场竞争失衡、资源配置失灵,加剧了贫富分化。

19世纪英国工人的居住条件

不是说市场经济的机制能使经济达到最优状态吗?

事实证明,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这么完美,经济的运行规律远没有这么简单。

19世纪中叶,约翰·穆勒针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开始探索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随后他意识到,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该要扮演一定的角色。

19世纪末,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进一步提出边际效用理论和供需曲线,搞清楚了市场调节的具体规律,随后他发现,市场在价格规律下,存在着失灵的情况。

学者已经关注到了市场经济的问题,而真正让纯粹的市场经济不复存在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

凯恩斯

20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细致分析市场经济的理论后,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凯恩斯提出这个理论的背后是当时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

市场经济的失灵

这个大危机大家都不陌生,中学教材中就提到过:

1929年到1933年,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马克思主义中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周期性经济危机预言再一次上演。

凯恩斯注意到,在不加限制的自由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供需很容易因为资本的贪婪而失衡,资源分配也容易因为垄断而失衡。

资本的私心像一张血盆大口,污染了正常的市场经济,“无形的手”也需要矫正。

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危机,农场主宁愿倒掉也不愿低价出售牛奶

因此,凯恩斯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这个思路被美国总统罗斯福采纳,带着美国人走出了危机。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自此开启了新模式。在国家政府适当干预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共识。

所以说自那之后,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就已经不复存在,因为大危机让人们认可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至今都是国家调节经济的两把斧。如果说要完全的拥抱纯粹的市场经济,那应该先废除这两个政策。不过,在当下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可能性微乎其微。

历史告诉我们,越是经济发展出现问题,越要重视政府干预的经济手段。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政府干预就是“万能的解药”?

如果是的话,20世纪70年代,西欧就不会陷入经济的滞涨,苏联经济也早已腾飞,中国亦无需改革开放了。

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政府干预这个“有形的手”副作用不小。

政府干预的副作用

20世纪7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被沉重的福利制度以及腐朽的国有企业所困扰。此前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做法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

财政入不敷出,政府负债居高不下,社会经济缺乏动力,市场经济活力不足。国家大力的兜底保障养了一大批的懒汉,国有企业落后腐朽,不思进取。

在这种情况下,减轻政府干预又成了当时的普遍做法。

1970年因为经济滞胀,大量环卫工人罢工,垃圾堆满英国街头

减轻政府财政支出,降低福利保障,减少对劳动市场的干预,放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管控,减少各方面的政策流程,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又一次换发活力,西欧诸国也走出了滞胀困局。

历史再次证明,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政府干预,这两只经济发展的手,总是在交替影响经济走向。

罗斯福的新政引入了政府干预这只手,发展了新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便是放下了单一的政府计划经济,引进了市场经济,发展了新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综合来看,”两只手“共同发挥作用对经济发展最好,所以我们当下世界,基本上都是二者共存的发展经济。

可是,政府干预加市场经济的组合就是万能的吗?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1990年东欧国家经济转型阵痛,1998年中国经济转型阵痛,1999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相继上演。

这些历史都说明了一个问题。

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的平衡很重要,走向哪个极端都将带来经济问题。

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

东欧与中国就是在引入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了经济的混乱。

而传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把市场经济捧得太高,缺乏政府监督和约束,以至于无数的杠杆和泡沫滋生。

2008年次贷危机原因

可见,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二者平衡才是最佳组合,但目前似乎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做到。

我们之所以看到米莱式的休克疗法会如此感兴趣,看到越南大刀阔斧的发展市场经济会如此兴奋,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自己也还未能做好平衡。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虽已经大力引入,但同政府干预还未能平起平坐。

传统的中国文化加上近代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确实存在不少不利市场经济发展的环节。

我们感觉政府干预似乎有些多,因此才渴望拥抱更加自由的市场经济,这反映了民众对发展经济的需求,减少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性支出确实是一个重要议题。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政府干预这只有形的手,毕竟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正因有“政府干预“,我们的经济才能如此的坚韧、稳定。

但有”它“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达成二者新的平衡。如果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平衡好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二者,想必那时的中国定是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强国。

拥抱市场不等于拥抱文明,拉着市场与政府拥抱人民,才是真正的拥抱文明。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