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印度的粮食产量仅有3.14亿吨,同期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了6.9亿吨。印度人每年的人均粮食量不到200公斤,这个水平居然和非洲不相上下,甚至还不如部分非洲国家。
号称世界大国的印度地处南亚平原,降雨充沛,全国有51%的土地可以用作耕地,是中国的三倍,地理条件如此优越,怎么粮食产量远低于中国,甚至人均粮食量还不如非洲?
更让人奇怪的是,印度人均粮食虽不高,但粮食出口却好几年稳坐世界第三的位置。
难道印度人自己不吃粮食,宁愿饿死都要出口?

其实,不是印度人自己不吃粮食,而是印度的粮食生产并没有发挥该有的地理优势,粮食产量并不算太高。
要知道,印度虽然说平原多,降水也不少,但也是典型的季风气候,每年的降水基本上集中在夏季那几个月。
可是,这种集中的降水往往会引发洪灾将河流周边的平原都淹没, 极大的影响农业生产。

看到这,有朋友就说了,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多修建水利设施呢?兴修水库,夏季雨水多就收集起来,秋冬再补充灌溉水不就可以了?
这个说法没错,但有个前提,得有钱来兴修水利工程。
众所周知,水利工程往往都是大型工程,动不动就要投资好几十个亿,印度河流众多,倘若要兴修水利,那至少要修建不少于10个工程才能发挥整体的调节作用。
要修建这么多工程,印度实在没钱。
印度不像中国,有着独特的制度优势,可以集中资金来动工程。那些农业公司背后的资本家可不舍得花这么多钱来修建水利工程。
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亏的。

那些资本家只想着坐拥天时地利,在印度丰富的自然条件下尽可能的种植多些粮食,最后把这些粮食出口赚上一笔。
所有,尽管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拥有长三角类似的优越气候,但印度因为水利设施落后一直不能好好利用自然优势,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
印度人口目前有13亿多,中国则有14亿出头的人,两个人口相差不多,但粮食产量却差了好几倍。尤其是在人均粮食量上,印度不足200,这个水平甚至还不如1961年的中国。
当时的中国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人均粮食量也有207公斤,可见印度如今的人均粮食量还不如1961年的中国。

目前,非洲国家的人均粮食量大约为200公斤每人,部分国家甚至能有300公斤,印度人均却还不到200公斤,自称大国的印度吃的还不如非洲。
不过,倘若直接用粮食量比较还是有失偏颇,毕竟印度的贫富差距巨大,许多人徘徊在饥饿线的边缘,但也有不少富人大鱼大肉锦衣玉食的。这在非洲可不多见。
所有,印度的粮食产量上不去完全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话又说回来,为何印度还能有这么多粮食来出口呢?
宁愿出口也不愿降价卖给国人其实,印度并非是想出口这么多粮食,只是那3亿多吨的粮食国内根本就消费不了这么多。
印度人很多,但吃不饱饭吃不起饭的人还不少。13亿多的人里,还有好几亿人在饥饿线徘徊。
印度那些农业大亨们占据了大量的土地生产粮食,每年虽然才3亿多吨,但也得拿出三分之二来出口。
出口粮食并没有多赚钱,除去各种成分,粮食作物在国际报价中是很低的。比如,2023年国际小麦价格也在2元一斤的价格浮动。这还是在紧张局势下,粮食价格多轮上涨的价格。

此前小麦的国际价格一般都是1元多一斤,这个价格并不高,印度的小麦拿到国际上卖实际上并不赚钱。
印度还要出口这么多粮食实在是无奈之举。
印度虽然有13亿多的人口,但很多人无法每一顿都吃饱饭,粮食的购买力并不高,还有很多穷人自己种粮食,自给自足。
印度粮食的国内市场非常有限,有钱人不缺粮食,穷人又不能稳定消费购买,导致大量的粮食在国内滞销,印度只能靠出口来处理那些粮食。
那有人又问了,既然这么多穷人买不起粮食,何不降价出售呢?反正出口到国际上卖也不怎么赚钱。
可现实是,这些农业资本家们根本不愿意降价给本国人购买,他们宁愿出口少赚一点也不愿意做“冤大头”。

印度总理莫迪报告农业法的情况
不像中国,对于粮食有着最低价格收购的政策,保证粮食作物的价格既不太低,也不太高,大家都消费的起,农民也不会说没钱赚。
不过,尽管如此,许多中国农民还是在负重前行,但有国家兜着,还不算太差。但印度就不一样了,资本家可不管这么多,利益至上。
印度的那些粮食,宁愿出口国外,就是不愿意降价给国内的穷人吃。这跟将牛奶倒进莱茵河的那帮人是一个心态。
结语有时候,粮食出口大国并不代表粮食产量就很高,也不代表国民人均粮食充沛;反过来,像中国总是进口粮食,也不见得中国很缺粮食。
目前中国的粮食储备,哪怕全年颗粒物收,也够全中国人14亿人吃上一年。中国向来是未雨绸缪,把饭碗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