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透了《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就是人上人

楚然谈情感 2025-04-11 16:44:47

文/情感文化小陈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心经》

人们常常把“空”看作是虚无的状态,而实际上, “空”并不等于没有, 而是表明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都是因缘合和、随时变化的。

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暂时的,不能被当作永恒不变的存在。

有一天,一位年轻比丘前来向龙树菩 萨求教。

他跪在龙树菩 萨面前,低声说道:“师父,我修行多年,虽能诵经持戒,却始终无法解脱烦恼。请您指引我,如何才能真正得到清净呢?”

龙树菩 萨注视着他,问道:“你为什么而烦恼?”

年轻比丘答道:“我执著于修行的成果,希望能早日证得涅槃,但越是努力,心中反而越不安。”

龙树菩 萨点头:“你执著于什么,就会被什么所束缚。涅槃不可得,所谓的‘得’,本身就是一种执念。若要解脱,先要明白一切法皆无自性。”

比丘困惑地问:“师父,‘无自性’是什么意思?”

龙树菩 萨没有回答比丘,而是带着比丘来到了河边,指着流水说道:“你看这条河,它是否永恒存在?”

比丘答道:“河水在流动,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

龙树菩 萨点头:“正是如此。河水因雨水、地形、重力等因缘而生,若雨停、地形变,河水便会干涸。”

比丘问道:“世间万物,是否都像这条河一样,因缘而生?”

龙树菩 萨答道:“一切法皆如是。桌椅、山河、身体,乃至你的思想,皆因缘而生。”

比丘听后恍然大悟:“若一切法无自性,那我为何执著于这些虚幻的事物?”

龙树菩 萨说道:“正因贪执,才生起痛苦。众生执著于‘我’和‘我所’,以为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有一种可以永远拥有的东西。殊不知,这一切皆无自性,犹如梦幻。”

另一日,比丘再次求教:“师父,我虽明白无自性的道理,但为何内心仍感到不安?”

龙树菩 萨笑道:“你虽明理,却未见性。让我为你举个例子。”

他拿起一块砖,问道:“这块砖是否真实存在?”

比丘答道:“它看起来真实。”

龙树菩 萨将砖敲碎,问道:“现在呢?”

比丘答道:“它变成了碎片。”

龙树菩 萨又将碎片捣成粉末,问道:“现在呢?”

比丘答道:“它已不成其形。”

龙树菩 萨说:“你以为砖是实有的,但它的形状、颜色、质地,皆是因缘组合而成。一旦因缘改变,所谓的‘砖’便不复存在。你执著于它的存在,便会生起种种分别心。若能明白它无自性,便不会被假象所困。”

这就是你不需要执着的原因,因为很多事物是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的,你越是执着解决,越是痛苦的道理。

所谓的五蕴皆空。空并不是没有,而是超越了有和没有。

如何超越呢?

《心经》中四个“无”已经给出了答案:“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当你我超越了人类的格局,回到本源,当你我不执着于任何的教条和意识,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心无挂碍,没有任何恐怖,也没有任何颠倒妄想,就可以达到彻底觉悟的境界。

当你我被嗔怒左右,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不妨转念把他人的冒犯视为修行的逆增上缘,以宽容之心化解嗔恨。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执着财富、执着地位、执着情感、执着信仰、执着生存的环境、执着拥有的更多。

由于执着,我们对人生的一切都产生了强烈占有、恋恋不舍的心态,同时也给人生带来了种种烦恼。

如果你我看破了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破除了执着,自然也就不会再有苦恼。

别被偏执迷了眼

唐代的无尽藏禅师,曾经苦苦寻求春天,但她踏遍四方,却都没有寻见。

然而,就在她失望回到山中时,无意间看见枝头吐苞的梅花,一下子就想通了。

于是挥笔写就了一首禅诗:“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其实,无尽藏禅诗的经历,何尝不是芸芸众生的经历。

当你我在苦苦追寻某些东西的时候,或许那些东西就在你我身边,只是你我被偏执迷了眼,之前从未发现。

这不正是“蓦然回首,正在灯火阑珊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偈》

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佛性存在一切事物之中,即是如此,也没有什么红尘俗世,更没有尘埃可污染,一切皆是空,包括空本身。

菩提只向内心寻,何苦在世 事中苦寻?

任时光穿梭,自修得禅心似水,自是人上人。

1 阅读:1

楚然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