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以旧换新”政策如同一股暖流,激活了消费市场的活力。
数据显示,1500亿元特别国债撬动了超1.3万亿元的销售额,
今年更追加至3000亿元,力度空前。
然而,政策的热度背后,一场关于权益的拉锯战正在上演,
消费者退货后,“国补”资格却如同被“黑洞”吞噬,
退款难、资格不返、售后推诿等问题,
让惠民政策蒙上了一层阴影。
长沙的李建在电商平台购买洗衣机时,
用旧机抵扣50元并享受了20%的政府补贴,
却在退货后发现补贴资格“一去不返”,
平台仅以80元优惠券搪塞。
上海的刘梅因选错空调型号申请退款,
却因平台“虚拟币抵扣”的规则被克扣4元,
导致补贴资格无法恢复。
这些案例看似琐碎,却暴露出一个核心矛盾:
政策设计的初衷是让利于民,但执行中却因平台规则与监管漏洞,让消费者成了“被牺牲”的一方。
更令人无奈的是,
政策对某些品类的限制成了商家拒退的“挡箭牌”。
王力购买的笔记本电脑因激活后外观瑕疵被拒退,最终靠投诉才换来800元补偿。
商务部要求手机等产品“现场激活”以防骗补,
但这一规定却被异化为商家规避责任的工具。
消费者被迫在“享受补贴”与“放弃售后权益”之间二选一,
政策的善意在落地时悄然变质。
问题的另一面,是政策普惠性的缺失。
乡镇家电店主林平的故事让人心酸:
农村老人因不会操作智能手机,与“国补”失之交臂;
小微商家因流程复杂、垫资风险高,被迫放弃参与资格。
国家三令五申要求简化流程、一视同仁,
但现实却是“数字鸿沟”和“资格门槛”将最需要补贴的群体拦在门外。
(数字时代的补贴,如何跨越‘鸿沟’?)
究其根源,这场乱象是多方博弈的产物。
平台为规避套补风险,将复杂的验证流程转嫁给消费者;
商家为减少损失,利用政策漏洞推卸责任;
而政策本身在“监管”与“便利”之间摇摆,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和救济机制。
中消协呼吁建立“补贴名额自动返还”机制,
律师周贵华指出,若平台未尽告知义务,拒保条款可能无效,
这些声音都指向同一个方向:
政策需要更精细的设计,而非简单“撒钱”。
“国补”本应是撬动消费升级的杠杆,而非一场零和游戏。
当消费者为几元差价与平台周旋,
当老人因不会扫码放弃换新,
当小微商家在垫资压力下挣扎,
政策的善意已在执行中悄然流失。
要重建信任,
不仅需要更透明的规则、更畅通的投诉渠道,
更需要将“人”置于政策的核心,
毕竟,所有宏大的经济目标,最终都要落到每一个普通人的获得感上。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图片来自于网络新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本号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