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则视频,说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是由皇帝亲自命名的,取“四方既平,王国庶定”之意。那么“平定”这一地名究竟是不是来自此语?它还有没有别的来源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平定”之名的由来。
《宋史·地理记》(卷二)记载:太平兴国二年,平定军,在镇州广阳寨建为军,同下州,四年,以乐平广阳二县来属。

上图:广阳寨(今广阳村)
《宋史》的这一记载,说明了“平定”一名和镇州广阳寨有关,那么广阳寨又在哪里呢?据《平定州志》记载:广阳寨,州南广阳都。广阳都驻广阳村。即现在的山西省昔阳县沾尚镇广阳村(原属平定县,1950年析出)。

为什么要在广阳寨建平定军呢?我们继续从《宋史》中寻找答案。《宋史·本纪卷一·太祖》载:乾德元年(963 )“八月丁亥,王全斌攻北汉,乐平县降之。辛卯,以乐平县为平晋军,降卒千八百人为效顺军,赐钱帛。丙申,北汉静阳十八砦首领来降。”
北汉主刘钧的传记中,记录的更详细了一点,《宋史·列传卷二百四十一·北汉刘氏》记载:宋建隆“四年(963)八月,邢州王全斌率师攻乐平,钧拱卫指挥使王超、散指挥使元威、侯霸荣率所部千八百人降全斌。未几,钧侍卫都指挥使蔚进、马军都指挥使郝贵超与契丹悉兵来救乐平,三战皆败之。遂下其城,诏建为平晋军,以降兵为效顺军,赐以钱帛,静阳十八寨遂相率来降。九月,钧复引契丹攻平晋军,太祖遣洺州防御使郭进、濮州防御使张彦进、客省使曹彬、赵州刺史陈万通将步骑万余救之,未至而钧遁去。”
从以上记载来看,在公元963年昔阳县(原名乐平)就已经被王全斌带领的宋军攻占,并在静阳寨(今昔阳静阳村)成立了最早讨伐北汉的军事组织平晋军。从而将与北汉政权对立的战场推进到了山西境内。“平晋”两字的意义不言而喻。

上图;静阳寨(今静阳村)
当时从昔阳到太原,只有沿着潇河谷地一条路可走,作为进攻太原的必经之地,广阳寨(旧广阳城)就成了与北汉军事对峙的最前沿。
据《宋史·列传卷十七·曹彬传》记载:乾德六年(968年),赵匡胤派李继勋及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等率军征伐北汉,曹彬任前军都监。曹彬在洞涡河击败北汉军,斩首二千余级,俘获许多北汉士兵。
这里提到的洞涡河便是流经广阳村的潇河,据记载,潇河,黄河支流汾河的支流。由“小河”谐音得名,古名洞涡水,1935年始改名潇河,发源于昔阳县沾尚镇马道岭村,流经昔阳、寿阳、榆次、清徐,最后在太原注入汾河。
上文的记载证实了广阳寨(旧广阳城)当时是在宋军的控制之下,因历史上的广阳村(原属平定)就是一座军事要塞,而在广阳村出土的隋代王季族墓志(现藏昔阳博物馆)上有广阳城存在的记录。

《宋史》记载:保宁元年(969),宋太祖北征北汉失败后,薛化光曾提议“于太原北石岭山及河北界西山东静阳村、乐平镇、黄泽关、百井镇各建城寨,扼契丹援兵”。宋太祖采纳了这一建议,将在河东边境地区修筑堡寨作为征讨北汉的准备工作,同一时期,广阳寨就在原来广阳旧城的基础上建立。公元977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就“以镇州广阳寨为平定军。”这就是“平定”一名最早的来源。宋太宗以广阳寨作为进攻北汉的前沿阵地,同时取消了平晋军,并在公元979年攻灭了北汉政权。平定军管辖广阳、乐平二县。
“平定”一名意思就是平定北汉,消灭刘继元政权。此战役从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历经十六年的漫长岁月,最终消灭北汉政权,至此,平定军完成了其军事历史使命。因为广阳寨地处偏僻,为了更方便更有效地对当时平定县(原广阳县)及乐平县(现昔阳县)进行行政管理,平定军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迁址到平定上城榆关,并在此营建上下重城。“平定”一名沿用至今。

作者:崔广生,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副教授,阳泉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铸魂育人品牌项目《崔老师拍太行》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