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的众多公墓之中,八宝山革命公墓无疑是级别最高的,能葬在八宝山公墓是对逝者的一生的肯定,也是一种荣誉,朱老总、陈老总和聂帅等开国元勋都长眠于此,不过也有少数开国功勋不愿葬在八宝山。
李德生就是一个典型,他虽然只是开国少将,但是后来的成就非常高,在1973年当选为政治局的常委,中央副主席,成为了正国级的干部,不过他在死后却不愿葬在八宝山,这是为什么呢?
在一千多位开国将军之中,李德生的名气不算大,不过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深受毛主席信任和器重,也深得邓公的器重,能在不同时期得到两位领导人的器重,足见他的能力和人品值得称道。
李德生是河南新县陈店乡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很小就给人家放牛,后来还当过裁缝铺的学徒,期间挨打受骂是常有的,小小年纪的李德生可以说是饱受欺凌,即便如此依旧是经常吃不饱肚子。
在母亲病逝之后,李德生的生活更加困苦了,直到1928年6月,红军到了李德生的家乡,他的日子才逐渐好了一些,十二三岁的李德生报名参加了童子团,他为红军站岗放哨,还帮忙送信传递情报。
1930年2月,14岁的李德生正式参加红军,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不过由于年纪小,他起初是担任通讯员、传令兵,直到后来他在战争中逐渐脱颖而出,每次作战李德生都非常勇猛,期间也多次负伤。
1936年12月,李德生跟随四方面军抵达陕北。在之后的日子里,李德生经历抗战和解放战争的洗礼,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成为了二野的一个师长,参加了渡江作战和西南剿匪等战役。
1951年,李德生还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1954年4月,李德生回到国内,他被任命为第12军军长。在新时期的军队建设中,李德生创造了“郭兴福教学法”,得到了毛主席和叶帅的高度好评。
李德生创造的“郭兴福教学法”在全军得到推广,他也因此受到器重,先后出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南京军区副司令等职,1970年4月,在毛主席的提名下,李德生出任总政治部主任,后来兼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李德生一度成为了正国级的干部,可是由于遭受阴谋集团的迫害,他辞去了所有的职务。直到1980年,李德生才得以恢复工作,出任沈阳军区司令员,1985年,李德生牵头主持组建国防大学,出任政委、党委书记。
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李德生被授予上将衔,1990年4月,李德生退居二线,晚年李德生发挥余热,参加了党史和军史的研究工作。2011年5月8日,李德生在北京病逝,享年96岁。
李德生的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隆重举行,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和丈夫王景清参加了他的追悼会。李德生家乡的乡亲们也不远万里来北京为他送别,根据李德生生前的遗嘱和乡亲们所请,子女们把李德生葬在了老家新县,没有葬在八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