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了课文跟读懂了是一回事儿么,语文老师

宁拙说 2025-03-27 18:40:55

在西师培训科研骨干时,有位王牌中学的语文教师做了个课题——学生怎么做听课笔记,研究得很琐细,自以为很不错。殊不知,教授轻轻问了个问题,你觉得这就是很正确的学法了?

有不少语文教师认定,听懂课文跟读懂课文就是一回事!

同样的数学教师也认定,听懂难题跟解出难题就是一回事!

这样的教师对能力形成缺失基本的认知,一辈子误人子弟,却浑然不觉,还以敬业者自居呢!

我讲得这么辛苦,难道还不敬业么?

如果教师还有读写素养,不是语文的门外汉,就非常清楚,自己的语文素养是怎么形成的。

语文素养和能力只有一条路能形成,那就是独立的读写实践。只有潜心研读,阅读能力和素养才能形成,莫非这也是深奥的道理?

教师有点语文素养,不也是通过自学形成的么?难道是当初听老师讲出来的么?

教师之所以重要,不过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引孩子进入门径,此外还有别的意义吗?

教师无论讲得多精彩,都只能讲知识,讲不出能力。能力是独立操练出来,除了阅读,没有别的办法形成阅读能力。

语文教师特别忌讳讲课文,课文的知识蕴含在文本里,只要提取出知识,就是教条,对生命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听懂课文的知识教条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没有听懂课文到底有什么损失呢?

课文内蕴的人生知识与写作知识,只有在独立研读中觉悟,才能影响生命。

也就是说,只有受到感染,唤醒经验,激活想象,阅读才是有趣的,而从情感到理性认知的升华,才是生成新的思想,真正影响生命。

同样的知识,教师讲出来就是教条,学生通过研读觉悟出来就是人生信念。

至于阅读能力,文言文和古诗最有说服力。

初中讲了那么多古文,学生把翻译都记录下来,并记住,可到高中古文阅读能力是零。就是记住几个文言词,毫无阅读能力。

除了独立地研读古文,翻译能力无法形成,这个道理也深奥么?

至于阅读中蕴含的思维能力,同样听不出来。听懂了课文,跟思维能力训练毫无关系。

无论是概括记忆筛选等常见的思维能力,还是想象灵感直觉等高端思维,都必须在独立的阅读中培养,怎么能听出来呢?

阅读素养就是对文字形成敏感性,既能敏锐捕捉到语言的表层义,又能敏锐捕捉到语言的深层义,即语境义;既能敏锐地理解语言的语法义,又能发生感染,产生兴趣。

要积淀阅读素养,除了独立研读,还有别的路吗?

教师的意义在于指导方法,并督促学生用方法阅读,并养成习惯,哪里是讲课文呢?

跟任何能力形成一样,只有不断地跟文字打交道,亲近文字,才能形成阅读能力和素养,这有什么深奥的呢?

教师固然要示范,但示范不是通篇地讲,既是点到为止,又是边示范边引导独立阅读,把示范与研读有机结合,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阅读。

教师讲固然要声情并茂,但无论怎样有感染力,都无法跟文本的感染力相提并论。文本阅读是内部感染,是唤醒经验,激活想象,是内心酝酿而生发的感染,教师讲是视听刺激,是肤浅的外部感染。

因此,听懂了课文毫无意义,读懂了课文才能训练能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