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爱差生,老师才真正爱学生,可如何爱差生是对老师爱的严峻考验。
差生带来许多烦恼,往往只有抛弃,才能获得宁静。
即使这样,孩子在你面前堕落如一滩稀泥,听不进一句讲,总要或多或少扰乱你的宁静。
孩子坐在那里无所事事,就是一个生动的问题,不能不引你思索:怎么对待孩子?
如果你还爱孩子,非要对孩子有所影响,孩子就是问题的高山。怎么翻越高山就是重大课题。
首先,你不能抛弃孩子。
对于一般老师,抛弃孩子是明智的。既然无法影响孩子,何必空耗呢?
可对于执着追求爱的老师,抛弃孩子就是失败,承认自己无能,爱就是空话。
不能抛弃孩子,就是绝不接受失败,始终苦思怎么影响孩子。
那么,你能用强力驱使孩子学吗?
学习是用脑,强迫孩子既没有效果,又刺激孩子反抗。
强迫没有教育,只能将孩子推得更远。

只要试图干预孩子,要求孩子学,孩子就叛逆,又引诱你嫌恶。
嫌恶是怨恨,是痛苦,是把隔阂的沟壑掘得更深。
教育孩子不是,抛弃孩子也不是,二者之间徘徊的结果往往是,问心无愧地抛弃,孩子荒废学业,品质堕落。
有一种教师永不放弃孩子,孩子只要坐在教室,就始终在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育家告诉我们,蓄养怜悯是教师一生的修养,没有终点。
对孩子怀着汹涌的怜悯,既是影响孩子的最高策略,又是获得幸福的唯一路径。
怜悯是拥抱孩子心灵的智慧,超越嫌恶的本能。
孩子一切恶行都是不幸的生动写照,不是令人嫌恶,而是激起怜悯的痛苦;不是推拒老师,而是让老师拥抱孩子。
孩子越堕落,怜悯之痛越深刻,老师不是恶语相向,而是呼唤孩子自爱觉醒。

怜悯是呼唤孩子觉醒的智慧,是孩子自知的明镜。
孩子沉湎于恶习贿赂的安逸,却不能感受堕落的痛苦。
教师纠正恶习,孩子本能顽强地抵抗,忤逆老师。
唯有怜悯的痛苦能成为孩子反思自照的明镜,在痛苦的明镜里,孩子才发觉自我非人的堕落,唤醒堕落的痛苦。
饱含怜悯的倾吐是揭示恶习的荒谬,揭露恶习的阴谋,指出恶习制造的不幸命运,孩子才感受到恶习赐予的痛苦。
如果怜悯是心灵的拥抱,怜悯的倾吐就是心灵深刻的交流,孩子终于觉悟恶习的荒诞,唤醒自爱。
自爱照亮心灵,原来生命如此美好,自我也有追求快乐和幸福的权利,怎么能跪伏在恶习的神龛下,任其奴役呢?
自爱激励孩子奋起反抗,向恶习宣战,开辟新行动,重塑新自我。

怜悯是督促孩子创新行动的智慧,孩子无法叛逆。
怜悯不仅唤醒自爱,而且推动孩子行动,开辟崭新的行动天地。
怀着怜悯鞭策孩子,孩子就收敛忤逆的大棒,不能不迈步出去,创造新生活。
只有新行动才塑造新自我,但行动一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
必须用怜悯的智慧激励孩子坚持新行动,切实战胜困难,超越自我。
总之,怜悯征服孩子心灵,指引孩子前行,消灭恶习,重塑自我,改变命运。
训练出优生,人人都能,不值得骄傲;重塑差生,改变命运,唯我独行,才值得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