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教育的后果:高中婴儿画像

宁拙说 2025-03-25 03:54:56

有的人把教育当企业,创造考试奇迹,学校崛起,名利双收,却看不见孩子跳楼,也看不见孩子抑郁,对巨型婴儿更是视而不见。

只要瞧瞧高中的婴儿,就鲜活地看见教育制造的心灵的荒漠:寸草不生,满目荒凉。不过,这种婴儿无法感染教育企业家,只能让有良知的一线教师悲悯不已。

身材肥硕,孩子并不缺营养,身高体重都超标。手脚粗大,步声震耳,动作迟钝,举止莽撞,见到老师不认识,见到同学冷着脸,不见热情的气息。嗓门粗豪,嬉闹时,嗥叫如兽。

表情婴儿,与高大的身材对比得令人悲哀。面孔是心灵的仪表,婴儿的脸相迟钝,课堂上往往似听非听,发木发呆。老师批评没有听讲,孩子显出无辜的模样。

课堂上,眼神发灰,眸子清虚,无论多精彩的讲课都不能使眸子发光。下课时,眼神富有生气,打闹中闪出光芒,对废话很敏感,俨然一个嬉闹的婴儿。

老师讲得精神勃勃,孩子表情发木,徘徊于睡与醒之间。有时,看他并没有睡意,可绝对没有听讲和思考,呆木得超然。有时,无聊唤醒瞌睡,于是渐渐呆得发沉,脑袋耷拉。

老师不由得批评孩子,但随便你说什么,都听不进一个字,却没有忤逆或反抗的意味,恰恰呆若木鸡,就像老师讲的古印度语。

心灵荒芜,自尊的神经沉睡千年。学业也好,人事也罢,一切失败都不能唤醒尊严的痛苦。自我是谁?一无所知。走向何方?一无所知。

我说,自我是美丽的生命!孩子说,自我是虚无。

我说,追梦的生活无比美好!孩子说,生活是游戏。

什么是自尊受伤的痛苦?什么是学业失败的痛苦?什么是对未来的忧患?完全没有感知的能力。

要用批评的利剑击碎恶习的厚壳,让孩子痛一痛,真是痴心妄想。

什么是怜悯的痛苦?什么是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的快乐?孩子从没有感知过。

至于热爱学习嘛,同样是天方夜谭。

厌学入骨,一切感觉器官都对知识紧闭大门。书常常不见了,作业本就像垃圾。听不进一句讲,读不了半页书,做不了一道题,对我们的教育方式练就出绝好的屏蔽功能。

老师出于责任,不断地鞭策孩子,可孩子超然其外,抗拒学习。看到管理无效,教育无效,爱也无效,老师的责任就受到严峻考验。

执迷于嗜好——无不是婴儿的嗜好。对吃喝乐此不疲,尽管超重,毫不在乎,甚至对肥胖没有丝毫感知。课桌上到处是零食和饮料,跟书和平共处。

不仅进的乐趣很旺,出的乐趣也很旺,上课总是大声喊,上厕所!对于生理的羞耻似乎沉睡不醒。

然后是打闹的乐趣,肢体接触的游戏纯然是孩子,肥大的身躯常常纠缠在一块儿,在地下打滚,发出嗥叫,表演着真诚的欢乐。

不打闹时,说废话也充满乐趣,不知侃的什么,就是很快活,不时发出爽快的孩子的笑声。

最后就是瞌睡的安逸。一般地讲,瞌睡受到老师干扰很不愉快,可孩子毫不在意,就喜欢品尝睡与非睡之间那种美好的味道。

总之,教室是游戏室,是食堂,是寝室,就不是学习的场所。

瞧着这样的孩子,我们就觉得,那是生动的悲剧,孩子仿佛经历过什么苦难。不过,有些人对孩子很麻木,跟对分数的敏感对比得意味深长。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