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归咎在秦始皇的暴虐上,其中修筑陵寝和长城已经让百姓苦不堪言,而焚书坑儒更是让老百姓直接感受到秦始皇的暴虐。秦朝虽然生产力水平不高,可读书人照样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秦始皇与老百姓背道而驰的做法,无疑是向天下人宣战。
儒生的存在似乎是秦始皇的逆鳞,按理来说秦始皇灭六国统天下,自然是知晓天下安稳的重要性,即使是不喜儒生也不该明面上宣战。事出必有因,考虑到当时的情况,儒生的存在或许是阻挡了秦始皇的某些筹谋。
秦始皇坑儒的表面原因
相比于其他六国,秦国所处在的地理位置并不讨喜,位于西边的位置更像是蛮荒地带,相比于注重礼法的六国,秦国更像是野蛮人居住之地。
虽然六国在礼法上是循规蹈矩,一举一动都有贵族之风,可秦国并不注重这些虚的。秦国的目标是一统天下,厉兵秣马才是秦国的第一要责,至于礼法这一套虚无的东西,秦国并不放在心中。
可在一统天下之后这就完全不一样了,天下大局已定,礼法、政策这些都是摆在秦始皇面前的头等大事。既然为君王,要受天下人的尊敬,自然是要与天下的潮流相同,其中就是儒学。即便秦始皇并不喜欢儒生口中虚无的东西,但是也得低头向儒生询问泰山封禅的事宜。
秦始皇是务实之人,虽然儒生给出了具体的封禅流程,可这与秦始皇多年来的行事作风完全相悖。既然不满意儒生给出的东西,秦始皇就自己制定了一套。从西周开始有了礼法到秦朝建立,这其中虽然没多少年的时间,但礼法的每一个举止都是有着严苛的标准,秦始皇这般胡来,难免被人耻笑。
何况儒学里面的核心还有“礼”字,儒生在这一方面有着巨大的权威性,秦始皇摒弃儒生给出的见解,自己制定一套,自然相当于完全抛弃了礼法。而且秦始皇在泰山封禅之时还遇上了暴风雨,更加凸显秦始皇的小丑模样。
文人的一支笔便可以转动王朝的风云,坐了冷板凳的儒生自然是要在天下人面前游说,散布关于秦朝和秦始皇不利的流言。秦始皇焉能容忍自己遭到如此屈辱,自然是有了焚书坑儒这么一个事件。
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儒家学说上的利弊
当然表面原因就是因为儒生对秦王朝的羞辱,可深层次原因还在于秦朝多年来的政策。秦朝既然能够一统天下,就是枪杆子下出政权,儒生的那一套根本不适合秦朝统一后的局势。秦朝是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而多年来六国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礼法,若是只靠儒生的游说天下,怕是难有安稳之日。
秦朝的天下是一刀一刀砍出来的,儒生口中的仁义礼智信根本不适合秦朝之后政策的运行,相反儒生的存在甚至会坏事,将大一统的天下再次分崩离析,所以焚书坑儒是势在必行。
但是汉朝之时又不一样,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短,可大一统到了后期已经是深入人心,所以汉朝统一天下并无不妥,何况此时昔日能够闹出动静的六国之人早已经不复存在,同时又有秦始皇先前留下的根基,自然思想方面有了天差地别。
于汉武帝来说,法家的思想现如今只能是辅助手段,安抚人心才是第一要事。昔日秦始皇暴虐镇压反抗的百姓并不适用,温和的手段才能安抚住这个蠢蠢欲动的天下。何况相比于武力来说,儒学中的“仁”才能守住这个天下。
所以秦汉两朝,儒生的社会地位完全是两个模样,但是儒生在这个社会上受到的尊重,并非是儒生本身的因素,而是他们背后代表的东西给这个王朝所带来的利益!秦始皇和汉武帝眼中的儒生,一个是分天下一个是安天下,自然有了不同社会地位的儒生!
所以即便是史料上记载,是因为儒生散步的谣言触怒了秦始皇,进而导致了焚书坑儒,这也不足为信。秦始皇能统一了六国,还能为后世王朝打下根基,这其中自然是有了他自己的一套道理。他焉能不知“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道理,可秦始皇知晓当时需要的真正治国思想是什么,儒生的一套道理根本不适合分裂多年的天下,唯有武力镇压才能勉强维持住和平的局面,儒生的存在只会动摇国家根基,法家才是硬道理
烧的更多的估计是六国文化传承和继承者!看过一篇野史,项羽势大之时想要恢复楚国语言和文字,找遍楚地没有一个懂得,少数老叟知道一些,但是还没自己知道的多!无奈只能继续使用秦文
儒家在始皇在的时候根本不敢蹦跶,秦时明月里的桑海城情景在古代只是军功和爵位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