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传统方式之弊
(原创:朱凡石)
①问题:背单词,脱离语音,英汉文字对照,英文单词捆绑中文意思,依赖中文翻译。
②弊端:英汉文字对照本质还是母语翻译,加剧母语过滤封印效应;英汉在范畴分类、概念内涵、结构逻辑上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这离真正的英语越来越远;脱离语音的文字,只是一堆乱码,大脑记不牢,难激活。
③解决方案:英文单词意义获取路径:
A具身体验认知;
B跨文化参数认知过滤剪辑;
C在故事或对话等情景中,推演揣摩,感同身受,会意领悟;
D编码存储方式,单词的语音与意义本身直接结合。
④问题:语法分析,先分析切分句子成分;后按照句子结构,把句子成分组合拼装成完整的句子。
⑤弊端:语法分析只是一种理解的手段,而不是理解的对象目标,没有语法分析,照样能理解,方向路子走偏了。英汉文字翻译对照的输入编码方式不仅导致严重依赖语法分析,还造成操作程序流程的颠倒混乱。阅读英文文字时,根据英汉文字翻译对照的单词记忆存储方式,先把英文单词转换成中文词语,再进行句子成分结构的分析,然后把中文词语组合拼凑成符合中文习惯的中文句子,到这步才能实现所谓的英文阅读理解。
⑥解决方案:
A语法即逻辑即认知,将语法转换成认知参数镜头进行投影剪辑。
B充分发挥英语表音语言的本能优势,最大化最优化利用音形高度对应一致的设计优势,以及输入决定输出、编码决定解码、存储决定检索的原则。
C先听说后读写,先语音后文字,先听后说,先听后读写,先听清后听懂;先音意匹配后形意匹配,阅读英文就是把文字转化为语音的听力理解,即文字转换成语音,语音激活意义,而不依赖翻译。
D建立语音与意义本身而非翻译出来的中文意思的直接匹配、直接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⑦问题:依赖汉语学英语,依赖中文汉语翻译理解英文英语。边听英语边把英语翻译成汉语意思来理解听懂。边看英文(阅读文字)边把英文文字翻译成中文词语意思来理解英文看懂英文。其实,理解看懂的根本就不是英文文字,而是中文文字。
⑧弊端:英语是英语,汉语是汉语,英文是英文,中文是中文,两者不是依附依赖关系,而是各自独立,互不干涉。听懂英语看懂英文,依赖的绝不是汉语中文翻译,而是依赖英语英文本身的认知参数,听懂英语语音含义本身,看懂英文文字含义本身。翻译的介入,更加剧了母语过滤封印效应,引狼入室,鸠占鹊巢,反客为主,让英语英文如隔靴搔痒、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英语英文没学成英语英文,反而学成了汉语中文。
⑨解决方案:
A意义获取依赖语言认知参数体系,英语英文有一套属于英语英文本身的认知参数体系,如,分析分类、逻辑演绎、抽象理性、主客两分、对立矛盾、非此即彼、非真即假、焦点透视、主谓一致、主从分明、以句为界、直接了当、言尽其意、忌同求异等。这不同于汉语中文的取象比类、类比隐喻、对举互文、具象感性、直觉领悟、天人合一、辩证统一、亦此亦彼、亦真亦假、散点透视、言不尽意、曲径通幽、形散神聚、求同存异等认知参数体系。英汉跨文化背景认知参数镜头所投影剪辑出来的意义千差万别,无法对应一致。摆脱汉语中文认知参数体系镜头影响干扰,我们就像生活在汉语中文的水里的鱼,只有跳出汉语中文的水面,才能看到看清英语英文的世界。重塑英语英文认知参数体系镜头,用这个认知镜头重新感受、过滤编辑曾经熟悉的汉语中文世界,重新审视发现体验不一样的世界。
B意义依赖具身认知。意义可理解的前提条件是意义可感可知,动心动情,感受体验。只有感同身受才能生成内化意义。这就需要提供足够多的有情景有故事的影像语境,利用镜像神经元的同理共情,我们从有情景故事的影像语境中感同身受、心领神会、推测揣摩出来英语英文意义本身。
C从源头上改变输入编码存储方式,音意直接匹配,同步录音录像,不断刺激激活大脑神经,内化生成音意神经连接网络,形成英语的“内语”,语音与意义本身捆绑结合在一起。英语的文字与语音高度对应一致,文字激活语音,语音激活意义本身,从而打通形意通道。
D翻译不死,英语不活。脱离语音尤其听力的文字阅读,死路一条。脱离音意匹配,形意匹配只能依赖母语翻译,难于上青天。这才是摆脱汉语中文翻译的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