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两虚?送你十一味中药,兵分三路,一路补,一路守,一路泻

夹缝中的远志草 2021-12-18 22:41:00

中医源于阴阳,今天想和你聊聊阴阳。

《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凡是天和地之间的,都可以以阴阳来论,

以人为例:女人为阴,男人为阳;

以五脏六腑为例: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

再细化点呢?心、肺居于上属阳,肝、脾、肾居于下属阴;

还能不能再细化点?

心五行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

肺五行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

肝五行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

肾五行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

脾五行属土,主运化,为阴中之至阴。

是不是有点意思?

讲完了阴阳,我们不妨分别来聊聊何谓阴,何谓阳?

我们常常会听到中医讲,这阳虚,那阳虚的。

所谓阳气,顾名思义,就像是太阳一样,温熙我们的身体,

因此,体内阳气不足,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怕冷,一年四季手脚都是冰冰凉的,吃一点点寒凉的食物,就容易腹泻。

此外啊,阳虚的人夜尿也多,有时候刚躺下,尿意就来了。中医认为啊,这主要是身体内阳气不足,无法将体内的津液蒸腾气化,既然往上走不了,那只能向下走了。

阳气不足的人,还容易遭受外来的寒邪、湿邪入侵,因此常常会有腰膝冷痛的感觉。

如果符合上述症状,各位不妨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苔,若是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大都是阳虚了。

如果说阳气如同温熙我们的太阳,那么阴相对来讲更像是滋润我们身体的涓涓细流。

阴虚的人常常会有口干舌燥,嗓子冒烟的感觉,主要是因为体内的阴液不足,身体就像是干涸的大地,一丁点火星就能烧起来。

有些人总是手心脚心发热,同时还伴有胸口发热,中医称之为五心烦热。这种情况到了下午和晚上尤为明显,同时还因为燥热,容易失眠,盗汗。如果你也符合上述症状,那可能你也已经阴虚了。

此外啊,阴虚的人还容易便秘。为什么呢?我们上文已经提过,阴液之于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条娟娟的细流,体内阴液一旦缺乏,肠道就会像是干涸的河道,体内的糟粕就像是搁浅的小船,任凭你再怎么用力使劲,都无济于事。

如果你符合上述症状,这时候照着镜子再看看自己的舌头,舌红少苔或无苔,大概率就是阴虚了。

总的来说呢,阳虚怕冷,阴虚怕热。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怕冷就是阳虚,怕热就是阳虚。

如需确认自己是否属于阳虚或者阴虚,还需满足上述所说的诸多条件。

那如果一不小心两种症状都符合,或者符合绝大多数,那可能就是阴阳两虚了。

今天和大家介绍一个阴阳双补的方子——苁蓉丸,出自《圣济总录》。

苁蓉丸:肉苁蓉、巴戟天、熟地黄、石斛、菟丝子、山茱萸、覆盆子、五味子、赤石脂、茯苓、泽泻。

补肾助阳:肉苁蓉、巴戟天

肉苁蓉味甘性温,主入肾经,

中医认为,甘能补益,温能助阳,所以肉苁蓉具有补肾阳、益精血的功效,多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所致的腰膝酸冷、筋骨无力等。

肉苁蓉因补力缓和,故名苁蓉(从容)。

李时珍:此物补而不峻,故从容名之。

此外啊,肉苁蓉还入大肠经,其质甘咸质润,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多用于发汗、津液耗损而致的大便秘结。

由于其泻下的功效没有非常的峻猛,所以较为适合老人或者大病久病便秘人群使用。

《本经》:"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妇人症瘕。"

《日华子本草》:"治男绝阳不兴,女绝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

《本草经疏》:"白酒煮烂顿食,治老人便燥闭结。"

肉苁蓉

肉苁蓉

巴戟天味甘、辛,性微温,甘润而不燥,主入肝、肾经,

中医讲,肝藏血,肾藏精,精血本为同源,所以说,巴戟天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祛风湿之功效,

常常用于治疗肾阳虚弱,命门火衰,男子五劳七伤诸证。

《本经》:"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别录》:"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

巴戟天

滋阴补液:熟地黄、石斛

中医有个说法,水足则有以济火,而不亢不害矣。说的是水火共济之理。

熟地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熟地,是由生地炮制加工而来,入肝、肾经,

熟地味甘滋润,善滋补阴血,为治疗肝肾阴虚之要药,历代医家谓其“大补五脏真阴”,“大补真水”。

不论是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遗精、盗汗、耳鸣、耳聋及消渴;还是虚火上炎、骨蒸潮热,颧红盗汗都可以用熟地来改善。

此外,《珍珠囊》称熟地可“大补血虚不足,为治疗血虚证之要药”。多用于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

总的来说,滋阴补血首选熟地。

《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日,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为壮水之主药。"

熟地黄

熟地黄

石斛味甘性寒,质地滋润,主入胃经,

功善养胃阴、生津液,退虚热,鲜品作用尤强,为治疗胃阴不足之佳品。

此外啊,石斛兼善滋肾阴而养肝明目、强筋骨,多用于治疗肾虚目暗、视力减退、或腰膝酸软等。

《本经》:"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

《别录》:"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疿气,脚膝疼冷痹弱,定志除惊。"

石斛

平补阴阳:菟丝子、山茱萸

菟丝子是一味甘温的药材,入肝、肾、脾经。

菟丝子既能补肾阳,又能益阴精,不燥不滞,为平补肝、肾、脾三经阴阳之良药。

不论是肾虚所致的腰痛、尿频、带下诸证;

还是肝肾不足所致的目暗不明、胎动不安之证;

抑或是脾肾虚弱之泄泻,都可以用菟丝子来改善,

此外啊,菟丝子还可治疗肾虚消渴,配伍上天花粉、五味子、鹿茸疗效更甚。

《本经》:"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久服明目。"

《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又主消渴热中。"

《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治泄精,尿血,润心肺。"

《山东中药》:"治妇人常习流产。"

菟丝子

山茱萸酸涩而温,温而不燥,补而不燥,主入肝、肾经,

既可润养肝肾之阴,常常与熟地、山药、茯苓等配伍,诸如六味地黄丸,

配伍上附子、桂枝,诸如肾气丸,又能温补肾阳,

可见山茱萸实为平补阴阳之要药。

山茱萸不仅善补,其性还善收涩,尤善固涩肾精,补中有守,为补敛并俱之佳品。

《别录》:"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

《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癥结,治酒皶。"

山茱萸

收敛固涩:覆盆子、五味子、赤石脂

覆盆子、五味子、赤石脂三药甘酸而温,酸可收敛,

三味药跑到我们的体内,把刚刚补的阴啊,阳啊全都牢牢的锁住体内而不外泄。

其中,覆盆子还可益肝肾而明目,多用于肝肾亏虚所致的目暗不明;

《开宝本草》:"补虚续绝,强阴建阳,悦泽肌肤,安和脏腑,温中益力,疗劳损风虚,补肝明目。"

覆盆子

五味子五味俱全,然,酸性最甚,是故尤善收敛,

上能敛肺而止咳,下可滋肾而涩精;外能收敛止汗,内可涩肠止泻,

其主入肺、肾经,因此,但凡是肺肾两虚,精气两虚都可以通过五味子的收敛固涩之效来改善。

《本草通玄》:"固精,敛汗。"

五味子

赤石脂为矿石药,质重沉降,专固下焦,为涩肠止泻,收敛止血之良药。

此外,赤石脂还可外用,多用于生肌敛疮及湿疹湿疮。

《珍珠囊》:"固脱。"

《纲目》:"补心血,生肌肉,厚肠胃,除水湿,收脱肛。"

赤石脂

利水渗湿:茯苓、泽泻

方子解释到这里,有补,有守,似乎已经很完善了,

然,《黄帝内经》有云,“清阳出上窍,阴浊出下窍。”

因此,末了还须将体内的阴浊泄一泄,

茯苓、泽泻均为甘淡的药材,主入肾经,功善利水渗湿,

可将我们体内的阴浊以小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茯苓

泽泻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要问了,苁蓉丸既是阴阳双补之品,那么单单是阴虚或是阳虚可用吗?

其实并不建议,原因很简单,拿阴虚来举例,阴虚的人仅仅是体内阴不足,而阳气充足,此时只需补阴既可,若是贸贸然阴阳双补,阴是充足了,阳却满出来了,是故,阴虚的人不经辩证而盲目阴阳双补,很容易从阴偏衰转为阳偏盛。

阳虚也是同样的道理。

1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