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在不经意间,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上不知从何时起长了肉疙瘩,
这种肉疙瘩,大都长在皮肤下面,看得见,也摸得着,摸上去软软的,不红、不肿、不热、不痛,到医院一检查,医生会告诉你,不用担心,只是脂肪瘤罢了。
脂肪瘤是由成熟的脂肪细胞组成,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
一听肿瘤,可能不少人会为之变色,须知脂肪瘤大都是良性的,癌变的可能性很低,所以,大家即便在自己身上发现了脂肪瘤也无须太过紧张。
那脂肪瘤是怎么来的呢?
金元大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如是说:
“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痰注也。”
可见,脂肪瘤在中医的眼中大都和体内的痰湿息息相关,因此,中医也称之为痰核。
何为“痰”?
须知,中医所述之“痰”,并非我们现在所说之“痰”,
中医认为,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说的是痰和人体的津液一样,都是通过我们吃的水谷在脾胃所化。脾胃健运,则水谷化为津液,强形体、充营卫;脾胃有失,则水谷化而为痰,病脏腑、败津液。张景岳在描述“痰”时,举了个恰如其分的例子,
“此亦犹乱世之盗贼,非治世之良民。”
何为“核”?
顾名思义,即体内的痰聚集起来,并形成一定规模,淤堵在皮里膜外之间,在我们的皮肤表面凸显出一个肉眼可见的包块。
一些人啊,为了美观,又图省事,直接选择手术切除,看似是个一劳永逸的方法,可是没过多久,脂肪瘤又重新长了出来,究其主要原因啊,手术只能把表层的脂肪瘤切除,并无改善体质之效,换句话说,指标而不治本。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一块潮湿的木头上长满了蘑菇,即便是我把蘑菇采完了,没过多久蘑菇还是会重新长出来,就是这个道理。
梳理完了痰核的由来,其实治疗的思路也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呢,先要把体内的痰核化解了,以治其标;
再来啊,要找到体内的生痰之源,中医认为,脾失健运,湿无以为化,聚而为痰,郁积而成。故有,“痰,生于脾,聚于胃”之说,所以呢,要健脾,以治其本。
今天和大家介绍一个具有化痰功效,可用于脂肪瘤的小方子:半夏、陈皮、橘络,出自近代名中医刘惠民老先生,该方后为沪上中医泰斗董建华先生收录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大家感兴趣可以找来阅读和进一步的了解。
别看这个方子小,仅三味中药,却都是化痰好手,我们不妨简单的来过一遍,
若论化痰,半夏首当其冲,
半夏辛温而燥,长于燥脾湿而化痰浊,温脏腑而化寒痰,为治痰湿、寒痰之要药。
此外啊,半夏还善于化痰而消痞散结,治痰气互结之痞证、结胸、胸痹、梅核气等。
简而言之,体内痰湿重的人,用点半夏准没错。
《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
《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
《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钦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
然,半夏的炮制品种类繁多,
法半夏长于燥湿化痰而温性较弱;
法半夏
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
姜半夏
清半夏长于化痰;
清半夏
半夏曲长于消食兼可化痰;
半夏曲
竹沥半夏性寒凉,长于化热痰而息内风。
陈皮味辛、苦,性温,其气芳香,入脾、肺经,
陈皮辛行苦降,能调理脾肺之气机,功善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但凡是气滞痰阻内停诸证,都可以用一些陈皮来改善。
《本草汇言》:“理气散寒,宽中行滞,健运肠胃,畅利脏腑,为脾胃之圣药也。”
值得一提的是,半夏配伍上陈皮,为化痰名方二陈汤的主药,两者配伍不仅相辅相成,增强了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了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
此外,半夏、陈皮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曰“二陈”。
陈皮
橘络,大家一定都见过,就是我们常吃的橘子果皮内层的白色筋络,
具有通络,理气,化痰的功效,主治经络气滞,久咳胸痛,痰中带血,伤酒口渴。
《纲目拾遗》:"通经络滞气、脉胀,驱皮里膜外积痰,活血。"
《本草求原》:"通经络,舒气,化痰,燥胃去秽,和血脉。"
橘络
聊完了方子,最后远志还想说,药非神药,医非神医,大多数的疾病并非一日而就,更多的可能还是日积月累的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所致。
就拿痰核来说,现在太多的人有久坐的不良习惯,久坐而缺乏运动,就容易痰湿内停,尤其是一些偏胖的人,古人说,肥人多痰,就是这么个道理。
因此,痰核也好,脂肪瘤也罢,多走动走动,多蹦跶蹦跶,或许也不失为一剂良药啊!
这个药方的确可以化痰,但是效果很小很小或无效果,除非适当加减,效果就不同了。
[大笑][大笑][大笑]没用的玩意
加上四君子汤就更好了!
橘上上的东西都拿去煮水喝。
有道理
好文
好文分享一下你的
方呢?只说药无方,你不懂中医吧?[得瑟]
没说清楚
没说清楚用啥半夏
痰湿流注。
给烟不给火,那是调戏我。
有没有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