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选宁:总政治部联络部原部长,少将军衔,父亲是开国元勋

红楼晓晓 2023-09-05 22:52:19

叶选宁,少将军衔,开国元勋叶剑英元帅次子,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因为在叶剑英的6个孩子中排行老三,所以叶选宁有时经常对身边的人,会自称为“叶三”。

01 童年:抓周抓到一支“毛笔”

除了是父亲是开国元帅叶剑英之外,叶选宁母亲曾宪植的身份同样可圈可点。作为曾国藩的后裔,曾宪植长得温婉美丽,是一位理想坚定的革命者。因为出身名门的关系,曾宪植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还写得一手好字,而母亲的这一优点叶选宁后来也很好地继承了。

1938年,叶选宁出生在中国香港。当时,由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许多地方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孩子出生以后,曾宪植因为工作需要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叶剑英更是分身乏术无暇照看,最后只好和妻子商量,决定将年幼的孩子送回湖南,由曾宪植的继母刘俭明暂时帮忙抚养。

幸运的是,在刘俭明的精心照看下,叶选宁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曾氏家塾教育,度过了一个幸福的童年。据说,叶选宁一周岁抓周的时候,在众多物品当中独独抓到了一支毛笔,从那之后,叶选宁就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喜欢临摹各种各样的字,有时候见到喜欢的抄一百多遍都不厌烦。

02  并不“顺利”的求学之路

但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叶选宁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虽然叶剑英和曾宪植平时工作忙碌,很少陪伴在儿子身边,但好在受小时候成长环境的影响,叶选宁身上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人气质,也培养了他安静的性格。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百废待兴。叶剑英终于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儿子了。1950年,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叶剑英将12岁的叶选宁从他生活了很多年的荷叶镇接走,随后来到北京的一所寄宿学校读书。

1956年7月,叶选宁高中毕业后,受父亲的影响选择应征入伍。在部队里,叶选宁表现良好,成绩突出,一心要干出一番事业的他准备公派到苏联学习。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受当时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叶选宁不得不被迫中断了去苏联的学习。

可即便如此,叶选宁也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打起精神,埋头苦干,最终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来因为中途生了一场大病,又转学到北京工业学院的无线电电子工程系读书,毕业后在江西开展工作。

03 大丈夫一舌尚存,还可以闹革命

时间来到1974年,在叶选宁36岁的时候,命运又一次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在一次往粉碎机里送料的时候,叶选宁的右臂不幸被机器轧断,这对一个成年人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很快,叶剑英从电话中得知了儿子受伤的消息,但因为信号不好迟迟听不到回应,情急之下,叶剑英只好一遍遍对着电话喊,着急得掉下了眼泪。

叶剑英忧心儿子的遭遇,并将这件事向周总理作了汇报。病中的周总理听说这件事后,也十分着急,马上下达了抢救的命令。终于,在当地医疗部门的努力下,叶选宁的胳膊被接上了,但遗憾的是,这只胳膊已经丧失了所有原有的功能。

老话说得好,虎父无犬子,叶选宁也是如此。为了鼓励儿子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叶剑英在给他的信中这样写道:“大丈夫一舌尚存,还可以闹革命,何况全部身心都健全,只差一只手,决不气馁。”字字句句,皆是浓浓的父爱。

就这样,叶选宁在父亲的鼓励下,没有向困难屈服,而是迎难而上,并将自己的独特的人生经历融汇到书法中。即便是用左手,叶选宁仍旧练成了一手刚劲飘逸的行书,他的书法,大气沉稳,富有生命力,与母亲曾宪植的书法旗鼓相当,令人佩服。

对于这段经历,叶选宁后来在他的自述中这样写道:“31岁,伤右臂,功能全失。一个伤残人能做些什么?向之所欣,多不可得。中西乐器,无一可操。写字可行,但须变右手为左手。”就这样,叶选宁在逆境中,找到了一个能让自己拼尽全力,有所寄托的方向。

1988年,在我军恢复军衔制首次授衔的时候,叶选宁被授予少将军衔。两年后,他再次被予以重任,被正式任命为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在任期间,叶选宁尽职尽责,颇受周围人的尊敬和好评。

2016年7月10日,叶选宁在广州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79岁。纵观叶选宁将军的一生,他出身红色家庭,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却从来没有因为什么而轻言放弃,颇有父亲叶剑英身上的儒将风骨,值得人们尊敬。

5 阅读: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