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秋,南京城内竖立起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上面赫然写着四个引人注目的大字:“杀身成仁”。据说,这样的评价出自蒋介石本人之手,而被评价者正是张灵甫。
那么,蒋介石为何要给予张灵甫这样的“殊荣”呢?
这年3月,为实现“重点进攻”山东的计划,国民党不计后果地向我鲁中山区,派出大量兵力并发动进攻,而在国民党派出的这批队伍中,不得不提的一支队伍便是74师。
在国民党的军队中,74师可以说是一支名望很大的“王牌军”,它不仅是以至蒋介石十分倚重的嫡系部队,而且蒋介石还不惜人力财力,对这支主力军队下了很大的血本,试图将其培养成为国民党的“模范军”和“精锐之师”。
与此同时,不得不提的另一个人,则是我军的著名将领,粟裕。对于粟裕的作战智慧,陈毅元帅就曾经这样形容道:“粟裕将军的战役指导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不仅如此,作为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陈毅在华东野战军成立之初就对粟裕讲过,今后要像过去那样,他负责在军事上出题目,粟裕则主要来做具体的文章。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战役指挥方面,粟裕可以大胆地考虑组织和指挥。
为应对当时战场上这种极为不利的情形,粟裕协助陈毅指挥华东野战军,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先是战略性地向后退,然后再伺机寻求突破。
其间,我军一处华野指挥中心遭遇空袭,形势瞬时变得异常复杂。此时,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向华野指挥部致电,提出华野可以根据形势当机立断,立即施行。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中,毛主席的指示对华野而言,无疑是给了相当大的发挥空间。于是,粟裕审时度势,迅速对敌人的部队构成以及进攻部署作出判断,并制定出新的作战方案。
粟裕决定,对于迎面而来的敌军侧翼和中路强敌,集中力量攻打中路的强敌74师,从正面突破断掉其退路,然后从四面包围并阻击来援的各路敌军。
对于粟裕的提议,陈毅给予了大力支持。就这样,华野在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区,正式迎敌74师,决意将这支蒋介石寄予厚望的军队,从重兵团中割裂出来并彻底围歼。
要知道,74师在此前曾长期担任国民党总部的南京警卫部队,肩负着守卫蒋家的重任,由此也可看出蒋介石对这支军队的信任和器重。后来74师由南京调往苏北,更是有国民党要人大放厥词,扬言“10个74师可以统一全中国”的大话。
虽是大话,但由此也可看出74师的影响力。
在此期间,在国民党内部有“常胜将军”美名的张灵甫,就处在进攻我华东解放区的最前线。许是胜利和狂妄使人迷了眼,他在行进途中不止一次向身边的人复述蒋介石的话,声称一年之内不达目的,必死无葬身之地。
张灵甫出生于“西安望族”,自小崇拜的都是像拿破仑、希特勒这样的人物,曾就读于黄埔军校,因为抗战时期作战有功,深受蒋介石的赏识,并一路从团长晋升至军长的职位。
能说出如此“豪言壮语”,不得不说张灵甫是有些胆识的,而要歼灭这样一支“精锐之师”,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这对粟裕来说就好比“虎口拔牙”。
事实的确如此,战斗开始后,战况一度十分激烈,几乎每个山头都免不得要经过好几次争夺,不仅如此,国民党还调集了10个整编师从各方向增援孟良崮的74师。
可即便如此,双方仍旧难分胜负,长时间呈现胶着状态。不得不说,在面对有大量敌军增援的情况下,战况能呈现这样的状态其实是不容易的,像粟裕当时对部队说的那样,
“我们困难,但敌人更困难,必须全部、彻底歼灭74师,不能有丝毫动摇!”
终于,在大家同仇敌忾的英勇作战下,我军担任主攻任务的各纵队飞兵直指孟良崮主峰。没过多久,方才还不可一世的张灵甫,已经慌忙握住了报话机,请求援兵迅速向自己靠拢。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74师濒临覆灭的时候,蒋介石此时正在徐州督战,得知前线战况后,他对增援部队下了死命令:如果有“萎靡犹豫,巡逡不前或赴援不力,定必以贻误战局、严究论罪严惩不贷!”
但是,蒋介石的命令终究还是没能救得了张灵甫,不仅援兵始终未能靠近,张灵甫也被我军战士用汤姆冲锋枪击毙在他的指挥所内,“常胜将军”的神话就此覆灭。
得知这一结局的蒋介石心情复杂,他始终想不明白为何会有这样的结果,后这样说道:“以我绝对优势之革命武力,竟落得如此地步,真是空前大的损失,能不令人衰痛?”
悲痛之余,蒋介石还亲自下令,让人在南京玄武湖畔为张灵甫立碑,甚至还为了纪念张灵甫,专门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艘英国的巡洋舰,名字就叫“灵甫号”。
在此一役中,可以说蒋介石在粟裕手中没有讨到一点好处。
不得不说,粟裕对蒋介石来说,从那时起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对手,以至于蒋介石后来在评价粟裕时,更是说过这样的话:“他就像我肚子里的蛔虫,把我摸得格外透彻……”
五五年授衔时老蒋才知道有粟裕大将这样一号人物,以前都认为是陈老总在独立指挥华野,到台湾时都把陈老总当成最强对手,小编这编造的水平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