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9日,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正式落地。
在特朗普的“精心计算”之下,中国商品面临的关税直接来了一波三连跳:从20%涨到54%,又进一步涨到104%。
这也就意味着,一颗原价100块的圣诞树,漂洋过海前往美国之后身价倍增。在叠加运费和渠道成本之后,甚至要卖到300多块的价格!
至于美国的对等关税到底怎么算的,可以戳这篇了解:《对企鹅和海豹加征1亿关税!特朗普真要砸碎全球经济体系?》
当数字一截又一截地被拉高,大家对关税的敏感度早已触达了边际效应:
事已至此,没人再幻想垒起来的关税能以谈判的方式减下去。中方上下的态度也逐渐统一:“绝不接受,奉陪到底”!
4月3日,美国宣布对中国实施34%的对等关税;
4月4日,中国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4月7日,美国威胁进一步对中国加征50%关税;
4月9日,中国对美国所有进口商品关税再提高50%。
甚至就在昨天,中方还正式放出了中美经贸关系白皮书,细数中美贸易发展至今产生的种种变化,并重申对中美贸易关系的原则和底线要求,堪称硬刚加税的讨贼檄文。
作为为数不多选择硬刚美国、绝不肯对加征关税妥协的国家,中国在外网上也获得了全世界网友们的声援。
除了中国之外,欧盟成员国也投票通过了首轮对美关税的反制措施,将对一系列美国商品征收25%关税,涉及商品价值约210亿欧元,法案将于4月15日生效。
时间来到10号凌晨,没有等来中国“和谈电话”的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表示:
“鉴于中国对全球市场的不尊重,我特此宣布将美国对中国征收的关税提高到125%,立即生效。同时基于超过75个国家要求谈判的事实,我向他们提出了为期90天的休战期,谈判期间关税降低至10%,同样立即生效。”
消息一经发布,美国股市瞬间沸腾。短短的10分钟里,纳斯达克指数暴涨9%,标普500指数上涨7%……美国的经济,似乎又恢复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表面上看,特朗普主导下的关税大战,好像已经步入中场休息。
除了和中欧互加关税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似乎默许了关税从3%左右提升至10%,特朗普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实质上,不管是某些投资人分析的特朗普要“收税还美债、制造业回流、美联储降息”,还是阴谋论说的“特朗普在通过做空和做多美股套利”。只要关税大棒砸下去,全球市场都要震三震。
大家关注的汽车行业,也是其中之一。
此前,美国对进口汽车的关税只有2.5%,聊胜于无。
但从4月3日开始,美国已经把关税提高到了25%,暴增到了10倍!
而且不只是整车,从5月3日开始,汽车零部件也要征收25%的关税。所有汽车出口国和跨国车企的心,也因此被牵动。
毕竟再怎么老调重弹,关税对贸易的影响是实打实的。
特朗普加征关税的逻辑,剥开花里胡哨的口号看本质,还是为了美国制造业回流:
既然进口汽车便宜,那就加税,一直加到比美国产汽车贵,这样美国人自然就会选择买美国汽车。
至于美国人是不是花更多的钱买到了性价比更低的产品、美国本地的汽车工厂能不能一下子建成、其他国家和跨国车企的利益又是否受到影响……
这你别管。
站在川大统领的立场上,只要让美利坚再次伟大。但各家跨国车企可就该头疼了:关税这么一加,美国市场的生意到底该怎么做?
加钱卖车,用户保不住;不加钱卖车,利润保不住,整一个一根筋两头堵!
而车价以外,又有工厂、产线、员工等一系列问题,堪称牵一发而动全身,应对也就格外棘手。
利益攸关,实在很难下决定。不过即便如此,大家也得拿出个章程。
中国车企好办,官方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
其他国家和企业,也已经陆续开始采取行动。
在所有向美国出口汽车的国家中,韩国的处境恐怕是最难受的。
汽车是韩国对美国出口的第一大商品,韩国出口至美国的汽车总量,几乎占去韩国汽车海外销量的一半,汽车出口额也是同样的比例。
据一家韩国研究机构做出的估计,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的关税,韩国对美国的汽车出口将减少18.6%。
这还只是汽车出口量直接减少,尚未提及剩下出口至美国的汽车销售额的变化、利润的变化,以及在美国减少的汽车出口量要卖到全球其他的哪个市场。
因而为了规避关税打击,此前韩国汽车产业的支柱——现代汽车集团,已经在着手将汽车生产线往美国转移,并表示到2028年将在美国投资210亿美元。
(3月26日,现代汽车集团会长郑义宣出席现代汽车集团Metaplant America工厂竣工仪式,这是现代在美国兴建的第三个生产基地)
只是本地化生产非一日之功,在美国产线未能完全落实之前,现代汽车集团只能被迫承压,遭受成本飙升和大额投资带来的重重压力。
于是4月6日,韩国政府计划向本土汽车行业提供3万亿韩元(约2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资金,以缓解现代汽车集团等企业的燃眉之急。
同样极度依赖美国汽车市场的日本,面临的困境与韩国相似。
有美国作为汽车出口第一大市场的日本,在汽车出口量和出口额上,美国市场都贡献了约30%。
换言之,丰田能够蝉联全球销量第一,和美国市场的支持息息相关。
为了这不可失去的30%,日本车企已经开始了调整产业链的工作。日产就已经暂停接受两款墨西哥制造的英菲尼迪SUV订单,并准备将部分日本本土生产线转移至美国。
然而官方层面的动作,日本就不如韩国迅速了。
目前日本政府为日本汽车做出的努力主要有两个:疯狂打电话,以及搭班子(成立一个由全体内阁成员组成的综合对策本部)。
至于更重要的政策和资金,则暂时还没有消息。或许兹事体大,日本政府还要深思熟虑,才能应对眼前的“国家危机”。
目光从亚洲转向欧洲,可以看到欧盟区玩家要硬气不少。
除了开头咱们说过的,对美国部分商品加征25%关税之外,欧洲的汽车制造商也展现出了老牌巨头应有的骨气:
奥迪和捷豹路虎暂停向美国经销商交付进口汽车;
大众和保时捷计划在终端车价里增加进口费或直接提高车价;
法拉利和阿斯顿马丁直接宣布涨价10%;
梅赛德斯·奔驰准备调整美国市场上的车型布局,取消入门车型,专注于销售利润更高的车型;
Stellantis裁掉了美国工厂的900名员工……
另外需要强调一点,欧盟这一轮加征关税,并非针对特朗普4月宣布的“对等关税”,而是针对3月份美国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征收25%关税。
关于最新版本的“对等关税”,还得等欧盟继续开会、投票,政策最快下周会提出。
尽管欧盟“更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好歹也保留了“不排除在必要时动用所有可用工具进行反制”的决心。
只能说作为革命老区的欧盟,最起码在跟美国打交道上面,哪怕身为盟友,也有着丰富的应对经验。
于是盘点全球,中国之外,唯有加拿大的旗帜最为鲜明。
4月9日,加拿大对部分美国产汽车加征25%关税。
尽管被加拿大加征关税的汽车也有个定语,即“不符合美墨加协定的美国进口汽车”,也没有波及汽车零部件。
但加拿大的态度着实坚定,表示“这些反制措施将持续执行,直至美国取消对加拿大汽车行业的关税为止。”
毕竟,同为美加墨协定下的墨西哥,正为没登上特朗普炮制的“对等关税”名单而感到庆幸。
加拿大能站出来,用反制措施向美国讨个公道,已实属不易。
结果说到底,全球除了中国,最有胆子对着特朗普“对等关税”唱反调的,居然是特朗普的自己人。
外媒报道,马斯克在上周末就直接向特朗普呼吁,希望撤销最新的关税政策。不过显然,他失败了。
虽然马斯克仍旧在社交平台上,表达着自己对关税政策的不认可,一边喷倡导“对等关税”政策出台的纳瓦罗是“白痴”,一边嘲笑为只有企鹅征收关税而辩护的美国商务部长。
但马斯克,终究没有将不满直接宣泄给特朗普本人。
回顾一下二人曾经的唇枪舌战,不难想象和特朗普的深度绑定,实际对马斯克也是种禁锢。
马斯克当然不是唯一一个看清了关税不合理之处的美国人,对进口汽车(包括汽车关键零部件)加征关税能影响的也不只有特斯拉。
两家土生土长的美国车企——通用和福特,同样在承受因政策而带来的产业布局动荡。
要知道,墨西哥只是没有被加征“对等关税”,却并非豁免于对进口汽车加征25%的行列。
在墨西哥生产的汽车,对美国来说一样是进口汽车,于是墨西哥制造不仅仅堵死了丰田、现代、大众们的转进之路,还同时碾碎了美国车企降低生产成本的美梦。
于是数尽与进口汽车关税相关的利益各方,大家会发现:就连美国自己的车企也没得到好处。
难道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最终只造福了通过做空美股狂赚57亿美元的自家女婿?
写在最后
事实上,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正因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而鸡飞狗跳。
4月20日复活节即将到来,正是制作复活节彩蛋的时节,可美国如今却陷入了一场鸡蛋荒。
简单的供不应求问题,其实只需要大量进口鸡蛋就能解决眼前的难题,可鉴于特朗普挥舞着关税大旗,丹麦、法国、瑞典等国家却抱团声称“欧洲没有多余的鸡蛋”。
在蛋荒和蛋价上涨的双重压力下,一些美国人选择用土豆、洋葱等圆滚滚的食物替代鸡蛋,来制作复活节彩蛋。
看样子事情算是得到了解决,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关税壁垒所带来的弊端绝不仅仅会只限于小小的鸡蛋。
全球车企巨头,已经在面临售价上涨还是利润下滑的两难困境。
接下来摆在美国老百姓面前的,又会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