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的世界里,泰坦尼克号的故事震撼人心,尤其是那通过潜水器拍摄的开场画面,给无数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自电影上映后,泰坦尼克号残骸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众多人想要亲眼目睹其沉睡百年的真容。
时光流转到 2023 年 6 月 18 日上午 9:30,北大西洋纽芬兰海域,阳光洒在海面上,一艘隶属于海洋之门公司的考察船静静停泊。在海面之下 3597 米深处,便是那艘著名的泰坦尼克号的安息之所。一艘名为泰坦号的小型潜水器被升降机缓缓放置于水面,经过两日精心筹备,这场驶向泰坦尼克号残骸的潜水观光之旅正式拉开帷幕。
泰坦号上的五位乘客非富即贵,他们分别是海洋之门的首席执行官斯托克顿·拉什、英国的亿万富豪哈米什·哈林、法国深海探险家保罗·亨利·纳瑞奥莱、巴基斯坦裔亿万富商沙克扎拉·达乌德以及他年仅 19 岁的儿子苏莱曼·达乌德。海洋之门公司专注于为旅游、研究勘探等行业打造潜水器,而其首席执行官斯托克顿独具“慧眼”,认定参观泰坦尼克号沉船遗址是吸引媒体目光的绝佳途径,于是这里便成了他们的目标之地。
按照既定计划,泰坦号下潜两小时后就能抵达沉船残骸附近,并且每隔 15 分钟需与母舰进行一次联络,预计下午 4:30 便可重新浮出水面。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下降一小时 45 分钟后悄然转向,泰坦号与母舰的通信戛然而止,显然,在那深邃无垠的海洋深处,一场意外已悄然降临。
在泰坦号失联期间,母舰上的船员们心急如焚,一遍又一遍地尝试联系却始终得不到回应。但他们心中仍存有一丝希望,毕竟泰坦号的船体采用了钛金属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材料硬度仅次于金刚石,坚硬无比,理应能在危险时刻提供一定保护。而且潜水器还配备了声学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测碳纤维舱的状况,船员们满心期待熟悉泰坦潜水器的 CEO 拉什能够施展奇招,带领众人脱离险境。
此刻,时间成为了救援行动最大的敌人。因为潜水器上的压缩气瓶在下潜后仅能为 5 名乘客提供 96 小时的氧气供应。18 日下午 2 点 15 分,距离泰坦号失联已过去 3 个小时,监测仪传来一则看似令人振奋的消息,根据某项监测数据推测,泰坦号可能已放下压舱配重,正凭借自身浮力缓缓上浮。按照常理,只需几个小时,泰坦号就能重见天日,众人满怀期待地静静等候。
但时间无情地流逝,下午 4 点 30 分,泰坦号并未如预期般浮出水面。海洋之门公司迅速启动紧急救援,此时的泰坦号显然已无力独自摆脱困境。晚上 7:10,美国海岸警卫队接到船只失踪的通报,而此时泰坦号内的氧气仅能支撑 85 小时了,它依旧处于失联状态。为了抢夺最佳救援时机,除了海洋之门的救援船,各种国际船只、侦察机、无人机纷纷出动,遥控水下航行器也加入了搜索行列,搜索范围从最初的水面逐步扩展到水下深纳搜索。
由于事发海域地理位置偏远,加之天气、黑暗、海况和水温等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干扰,搜救工作困难重重。但救援人员深知,他们必须争分夺秒,因为舱内的乘客皆是身份显赫之人。夜晚,美国的海底侦听系统捕捉到一些特殊的声音信号,经过水深数据分析,有人推测泰坦号极有可能遭遇了水下雷暴。不过,美国海岸警卫队随后辟谣,称发现的噪音与失踪的泰坦号并无关联。就这样,连续多日的搜寻一无所获,而舱内的氧气即将耗尽。
6 月 21 日,参与救援的加拿大海上侦察机通过声纳监测系统在海下探测到可疑的撞击声,有人猜测这是泰坦号的乘客在敲击船舱求救,他们或许还活着。这一发现让搜救人员重新燃起希望,可此时潜水器内的氧气已不足 5 个小时。那被困在深海底部、四周漆黑一片的 5 人,拼尽全力发出微弱的敲击声,却在茫茫大海中得不到任何回应,他们内心的绝望可想而知。
2023 年 6 月 22 日下午 1:12,美国海岸警卫队在泰坦尼克号残骸附近发现了一些碎片,经辨认,这些碎片属于泰坦号的尾缀。在距离船头 1600 米处,找到了泰坦潜水艇的两个抗压外壳。最终,一艘遥控水下航行器在泰坦尼克号船头东北约 500 米处的海底发现了泰坦潜水器。美国海岸警卫队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时海军声纳检测到的声学特征与 18 日泰坦号通信停止时发生内爆的情况相符。发现的碎片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两个抗压外壳与尾椎分离,由此判定泰坦号遭遇了灾难性内爆,舱内 5 名乘客全部遇难。
6 月 28 日,地平线北极号带着从碎片场打捞上来的泰坦残骸返回圣约翰斯。那么,泰坦号为何会发生如此悲剧呢?让我们用数据来还原内爆的过程。泰坦号失去联系时,处于距离海平面 3 千米以下的深海,此处的水压巨大,上方海水重量相当于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达数万吨之巨。在这强大的水压作用下,泰坦号的船体迅速向内压毁。
船体向内压回时,速度高达约 2414 公里每小时,舱体完全崩溃仅需一毫秒即 1/1000 秒。而人类大脑对刺激做出本能反应大约需要 25 毫秒,并且由于泰坦号内空气含有高浓度碳氢化合物蒸汽,船体压毁时,舱内空气自动点燃,在快速内爆后发生爆炸,乘客们或许在内爆前经历了短暂恐慌,但身体上应该并未感受到太多痛苦便已化为灰烬。
明知深海下潜危险重重,为何还会有观光泰坦尼克号残骸的旅游线路呢?沉睡百年的泰坦尼克号,尽管船身残骸已逐渐消逝,但它那神秘的魅力始终吸引着研究人员、旅游爱好者和探险家。以往因潜水设备的局限,人们一直未能如愿。斯托克顿瞅准机会,精心策划了一条为期 8 天的泰坦尼克沉船探险路线,宣称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旅行线路。
对于众人关心的安全问题,海洋之门公司宣称潜水器由专家联合设计制造,还获得了众多科学家和探险者的认可。然而,高达 20 万美元的船票价格让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但对于亿万富豪们而言,这不过是一次花费金钱便能一饱眼福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海洋之门原本计划在 2023 年让泰坦号进行多次潜水,没想到此次竟成了今年唯一一次潜水。泰坦号虽配备了声学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测船体变化,却未安装定位系统。据了解,泰坦潜水器在 2021 年和 2022 年夏季曾成功完成 4 次观光活动,但途中均有短暂失联数小时的情况。而且泰坦号所采用的碳纤维结构以易突然破裂而闻名,存在极大安全隐患,这也让许多人对其安全性产生怀疑。
CEO 斯托克顿却始终未采取整改措施,反而大肆吹嘘泰坦号的安全性,声称碳纤维材料坚韧无比,常用于建造飞机机翼和赛车。他还强调泰坦潜水器是与 NASA、波音和华盛顿大学共同合作设计的,不仅是唯一使用 RTM 集成实时健康监测系统的载人潜水器,还拥有多个备用系统,足以在紧急情况下让船只返回水面。
但实际上,没有人能确定碳纤维结构能否承受海底高压,以及多次重复潜水是否会对潜水器稳定性造成影响。就连泰坦尼克号导演卡梅隆也曾明确指出,碳纤维复合材料不适合制造潜艇外壳,因为每一次压力循环都可能对潜艇外壳造成间接式损伤,而所谓的 RTM 集成实时健康监测系统也只能在某个部件即将失效时才会显示,根本无法在事故发生前检测出船体已有的缺陷。
早在 2018 年 3 月,深海勘探专家罗布·麦卡勒姆就曾发邮件警告斯托克顿,泰坦潜水器可能危及客户安全,并建议在未经过独立测试和分类之前,不要将其用于商业目的。然而,海洋之门公司对这些关于泰坦潜水器的安全性警告一概置之不理。更令人咋舌的是,海洋之门一名勇于直言的运营总监洛奇·里奇曾指出,碳纤维复合材料虽在正常情况下硬度仅次于金刚石,但在深海高压下极易断裂分层,应进一步进行安全性评估和认证。可话音未落,他便惨遭解雇。
从船体形状来看,众多专家也曾告诫斯托克顿,泰坦潜水器在诸多方面偏离了行业标准,其药丸似的船舱形状虽能容纳更多乘客,但这种非传统设计与更适合深海航行的标准球体相差甚远。
然而,海洋之门公司对所有的劝说和警告都充耳不闻。由于泰坦号在国际水域运营,不从港口载客,因而不受安全法规的约束,且该船未获得任何监管机构或第三方组织的试航认证。
在这起事件中,也有幸运之人。61 岁的千万富翁克里斯·布朗,作为斯托克尔敦的好友,在交付定金后,发现海洋之门竟用旧脚手架杆作为潜艇的正流线,操纵潜水器的遥控器还是用游戏手柄改装的,担心其偷工减料且出于安全考虑,最终放弃该项目并要求退款。拉斯维加斯商人杰伊·布鲁姆和他的儿子同样幸运。当初航程预定之时,斯托克顿带着两张折扣机票找到杰伊·布鲁姆,邀请他和儿子参加此次旅行,报价为每个座位 15 万美元,而非全价 25 万美元,还声称比过马路还安全。杰伊·布鲁姆虽曾心动,但在深入了解泰坦潜水器后,因安全因素果断拒绝。
事故发生后,海洋之门公司暂停了所有勘探和商业运营,还宣称自己是真正的探险家,对探索和保护世界海洋满怀热忱。如今看来,这些说辞无疑是莫大的讽刺。若此次 5 名乘客安然无恙,海洋之门公司是否还会反思泰坦潜水器的安全性问题呢?或许下一批乘客就会成为不幸的受害者。
随着事件的发酵,泰坦潜水器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热议,甚至沦为公众幸灾乐祸的谈资。在许多人眼中,这场灾难不过是富豪们自寻死路、有钱任性的结果,还有网友调侃以后的观光路线将从泰坦尼克号变为泰坦尼克号与泰坦潜水器。但杰伊·布鲁姆认为,每个人都有放手一搏、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冒险时刻,但无论何种探险,都应在确保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泰坦号的悲剧无疑是对世人的一次沉重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