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仙岭返回高铁站的半途在义帝陵站下车,去祭拜义帝熊心。义帝陵位于郴州中心城区北湖区文化路与和平路之间的闹市当中,周围为居民楼所环绕,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段能为义帝辟出一块凭吊、祭祀之地实属不易。

义帝陵
史载,熊心为楚怀王熊槐的孙子,楚国亡国后,流落民间,为人牧羊。项梁、项羽起兵造反时,为赢得民心,形成号召力,遂尊熊心为楚怀王,作为义军的精神领袖。为使这个楚怀王与其祖父相区别,史称后楚怀王。《史记》中关于义帝被杀的时间有3种记述,具体的执行者也有所不同,但背后的指使者都指向项羽。现在一般都采用《史记·黥布列传》中的说法:“汉元年四月,诸侯皆罢戏下,各就国。

义帝陵
项氏立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其八月,布使将击义帝,追杀之郴县。”引文中的“汉元年”为公元前206年。班固的《汉书》也采用了《黥布列传》的说法。义帝在郴县被杀后,老百姓将其葬于城西南的后山,也就是今天义帝陵所在的位置。元、清、民国都有修缮义帝陵的记录,1957年曾在义帝陵前竖立“义帝陵”汉白玉碑。“文革”中,义帝陵被铲平。1985年,重新恢复义帝陵,并竖“义帝之墓”碑。

义帝陵牌坊
义帝陵景区有东、西两门,东门面向文化路,西门面向和平路,我走的是东门。东门入口处是一座四柱三门七楼庑殿顶木石牌坊,明间行书坊额为“义帝陵”,坊额的题写者为清泉,即熊清泉。据当事者回忆,2005年建造义帝陵牌坊时就坊额题写者的选择内定了3条标准:一是要有相当的名望;二是要与义帝有一定渊源;三是要有一定书法功底。以这3条标准去衡量,最后发现只有熊清泉最合适:曾经担任郴州地委书记、湖南省委书记;与义帝熊心都姓熊,尽管古代的姓与现代的姓可能并不完全是一回事;酷爱书画,且书法有相当水平,曾为湖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

熊清泉
牌坊正面有两副对联,内侧坊柱上的对联“帝子曰归摘天上白云作心香长奉;义旗是举镌山河青碣成华表高擎”是一副藏头联;外侧坊柱上的对联“郴水溯源古郡曾居帝子;国殇在此新祠好读离骚”把义帝和屈原联系到了一起。牌坊背面也有两副对联,其一“有人逐鹿一弑一尊当年项暴刘则善;无路穷泉速生速死此日民贱君尤轻”中的“穷泉”,是义帝被杀的地方,但“速生速死”不解其意。其二“酹酒招魂自有三侯来岭北;别姬看剑更无匹马渡江东”中的“三侯来岭北”,是说义帝被杀后,汉高祖刘邦即派寻访义帝遇难的具体地点,并在汉朝正式建立后,遣舞阳侯樊哙、安国侯王陵、绛侯周勃来到郴县厚葬义帝,建陵祭祀。以义帝遇害,声讨项羽,是刘邦的政治妙手,让其在楚汉争霸中占据了道德高地,使他对项羽的征伐具有了合法性,而其后来厚葬义帝更是博取了天下人的心。

照壁
过牌坊,是一堵青石照壁,壁心为“义帝徙郴”石刻浮雕。当年项羽让义帝由彭城迁往郴县的理由看似很正当“古之帝王,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但要知道,秦汉之际的湖南,特别是位于湖南南部的郴县,还是蛮荒烟瘴之地,把义帝送到这种地方与发配无异,甚至有让义帝自消自灭的恶劣用心。唐代诗人胡曾在他的系列咏史诗中有一首《郴县》,说的就是义帝徙郴被害的事:“义帝南迁路入郴,国亡身死乱山深。不知埋恨穷泉后,几度西陵片月沉。”

义帝陵
由照壁南侧的庑殿顶小门进入,是一条狭窄的通道。如此设计,应该是因地制宜的结果。走过通道,即进入义帝陵的主要部分。第一进院落的正北为义帝祠,东庑为陈列馆,西庑为如约馆。

新义帝祠记碑
陈列馆前廊柱上有两副对联,其一为“衣冠永定千秋事;刘项空余百战劳”,其二为“荒陵风雨郴山峻;角黍蛟龙湘水深”。联语中“角黍”指粽子,这里应该指代屈原。后一副是清代祁寯藻《义帝陵》诗中的句子,但不知道为什么上下调了个个。这一副的楷书有很深的功夫,现在敢拿自己的楷书作品示人的书法家毕竟不多。陈列馆前立有一通石碑,上镌《新义帝祠记》。陈列馆内布置有介绍义帝事迹的简单展览,许多义帝事迹还真是第一次知道。

如约馆
如约馆门楣上的匾额“如约馆”用的是米芾字集字。“如约”是义帝一生最被后人称道的地方,他能在占尽优势的项羽面前坚定地说出“如约”两个字,仅此就足以让他名垂青史。前廊柱上也有两副对联,内侧柱上的“县古荒祠怜义帝;地灵胜槩忆苏耽”选自南宋周必大的《送蔡迨赴桂阳令》诗;外侧柱上的上联被树木挡住,只记下了下联“郴阳何独非京都”。

义帝祠
义帝祠面阔五间、廊一间、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前有出廊,祠额“义帝祠”看字体还是熊清泉的字,廊柱上有一副抱住联“眼前突兀乾坤花雨一抷土;架上翻飞楚汉风云两卷书”。祠内正中位置塑义帝峨冠博带青铜立像,四壁绘有以拥立怀王、受命入关、破釜沉舟、守信如约、弑帝于郴、吊孝发兵、四面楚歌和天下归汉等楚汉故事为内容的大幅壁画。义帝祠后门两侧也有一副对联“史志郁芳香徙郴名著谢司马;祠堂森翠柏望帝春归啼杜鹃”。


义帝祠
穿过义帝祠,是第二进院落。院落南端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重檐六角攒尖顶石亭,东亭内的为一通双面古碑,碑阳刻“义帝新碑”文,碑阴刻《重修义帝庙记》;西亭内的新刻碑为东亭碑的复制碑。

复刻的义帝新碑
“义帝新碑”刻立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撰文者为张俞,书丹者为郴县县令陈叔献,碑额书写者为军事推官刘良肱。碑文开篇云:“戡乱之谓武,除暴之谓仁,知人之谓智,复仇之谓孝,备四者以成大功,则千三百年惟义帝有焉。”对义帝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当之高。这张俞为蜀中人士,屡试不第,曾被召为秘书省校书郎,但坚辞不就;游山玩水30余年后,闭门著述,未就而卒。《重修义帝庙记》的撰文者为陈元明,刻碑的时间为元至正五年(1345年)八月,陈元明时任长沙县县丞,也就是副县长。碑文中记述了重修义帝庙的前因后果:“至正甲申(1344年)冬,通议大夫脱颖溥化畴野公来监是郡。公务之余,因谒庙升陵,感慨不已。谓‘君臣之义,不可以不明;古帝之祠,不可以不理。’即召匠计财,因其旧制,腐者易之,故者新之。凡其构木、石饷、工匠,皆公捐已为之,无取于官,无需于民。”其中的“脱颖溥化畴野”显然包含了一个人名,但不知道从哪里断句。

满江红词
在碑的东侧边上还刻有一首“满江红”词:“邦羽交争,到此际,湮云锁灭。只剩有,帝陵华表,临风高阙。三户亡秦蜗战斗,重瞳奉主竟埋搰。上尊称,义字异真贴,情非切。咸阳火,焰犹烈,郴江水,波光咽。算发丧下诏,使宣龙准。今日有谁思楚汉,当年空自祠陵泐。看寝宫,长对旧山青,蒸烟洁。”词作者为时任郴州知军胡钧,写作时间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

神道
院落中间为石板铺就的神道。因空间有限,神道应该不足20米。神道两侧有3对石像生,北端立有一对汉白玉华表。华表柱身上有一副对联“楼头有伴应归鹤;原上无人更牧羊”,读来不免让人黯然神伤。义帝是继秦始皇、秦二世之后第三位被尊帝号的帝王,但楚汉相争的波谲云诡让他成为了仅具象征意义的配角,最终落得个在正史里连一篇完整的文字都没有。这对华表为1918年湘军总司令谭延闿驻扎郴州修葺义帝陵时所立,但从华表的风化程度看,眼前的华表显然不是原物。

义帝之墓
义帝墓冢为土堆圆丘坟,坟丘底边以青石砌筑,地面铺以石板,周边围合汉白玉栏板。谭延闿在他的《谭延闿郴州日记》中曾经这样记述他所见到的义帝陵:“碑文半剥蚀矣。陵乃一大阜,土人云昔时有穴,可窥见朱棺,恐其诳也。”1918年,怀着好奇心的谭延闿对义帝墓冢进行了一次发掘,但只发现了几个陶俑,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义帝陵只是一座衣冠冢的民间传闻。当然,也不排除2000多年来义帝陵早已被盗掘的可能。
北魏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说:“郴,旧县也,桂阳郡治也,项羽迁义帝所筑也。县南有义帝冢,内有石虎,因呼为白虎郡。”由此可知,郴县是一座因义帝而起的城市,可以说,没有义帝就没有今天的郴州。

义帝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