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日,艾达飓风席卷了美国纽约,一小时的降雨量破历史纪录。茫茫洪水里,家住在法拉盛地区深深地地下室里,一家三口没有来得及逃脱,最终溺死在地下室里。
第二天,人们才发现了这一家人的遗体。
由于这一家人都是华人,在美华人圈也积极寻找其亲友。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其中的男主人竟然是曾经中国武汉一家设计院的院长,如今却靠着捡垃圾维生,并且和妻女蜗居在阴暗的地下室里,最终溺毙水中。
冷鸿升,这个选择了美国梦的男人,究竟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纽约拾荒的老人在美国纽约繁华热闹的皇后区法拉盛镇,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毫不稀奇,街道两边的牌子大多写有中文,乍一看仿佛中国热闹的小城,这里来来往往,许多人直接用中文交流。
在这里常常能看到一个古稀老人常常沿着街区的一头,一路拿着袋子收集旧家电、塑料瓶,没有人知道这个年过八旬的老人是谁,日复一日,老人捡满了垃圾,就转过身,拖着垃圾去卖钱。
当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拿着微薄的补贴,老人回到了地下室。走下深深的石阶楼梯,地下室里弥漫着阴暗而浑浊的气味,只要回到家,他就会看到妻子忙碌的身影,尽管妻子同样不年轻了,却还有着料理家务、照料女儿,以及向他抱怨的能力。
“要不是你,我们也不会住在这种地方!国内有什么不好,偏偏要跑到国外来受这份罪!”妻子沈爱华不住念叨着:“要不是你,我和女儿现在还在家里,至少不用呆在这种连阳光都没有的地下室,你说说你多害人啊!”
接下来的抱怨,冷鸿升不知听过多少遍了。沈爱华又说起几十年前,好端端的国内设计院院长不干,去美国旅游,人间蒸发。她带着两三岁的女儿不知所措,受尽了苦头。如今他还要再来一次,让她担惊受怕的吃生活折磨,住在不见天日的地下。
这栋楼的地下室约莫90㎡,分为了三间,冷家一家三口挤在其中一间20㎡的房间,旁边两间住着的也是华人,一个以送外卖为生,另一个在建筑工地上打工。唯一的出口是后院的一个楼梯。
繁华热闹与穷人无缘,叹了口气的沈爱华,转身又去准备晚饭,照顾患了自闭症的女儿。
两人的女儿31岁了,因为患有自闭症,无法独立生活,而冷鸿升为自己和妻子申请了“看护”,以此得到一些补贴。但补贴只能勉强维生,为了增加一些收入,他不得不每天街头走到街尾,捡垃圾来换钱。
这和曾经的美国梦相去甚远,冷鸿升劝过妻子,他们要心怀希望,他们已经申请了联邦住房,只要等着美国政府分配给他们的房子。
沈爱华对此哭笑不得,申请归申请,什么时候轮到他们都是个未知数,到后来,冷鸿升也不再说这种话了。
他已经八十四岁了,在国内,这个年纪是每天去公园散散步、种种花、养养鸟、和老朋友打发时间、消遣生活的年纪了。在这个年纪,谈及未来,谈及新生活,远远不如往事偶然的闪烁来得更为现实,而那早已远去的故乡,偶尔也会在他拾荒之余一闪而过。
抛弃妻女的新生年轻的时候,冷鸿升是圈子里的文艺青年。他擅长国画,也擅长舞文弄墨,在朋友圈里小有名气,而在设计院的工作也给了他充足的时间和闲情,那是个工作并不挤占生活的年代。
笔墨挥洒之间,常常有一种激烈的意气,他认为这是人生起起伏伏的激昂。出生于1937年的辽宁营口,冷鸿升的人生和国家在危难之间的轨迹奇妙的贴合,被动的感受到了命运的起落莫测,而这也让他积累了许多的感触无从挥发。
他喜欢读书,擅长读书,大学毕业之后到武汉水利部门任职,工作了许多年后,也参与了单位的多次重大项目的实践,晋升到了武汉建筑设计院院长,风光无限,受人敬仰。
到了九零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很多人选择下海经商,也有人选择出国旅游。人们见到的越来越多,信息流动密集而迅捷,对于曾经如临大敌的资本主义,也悄悄打开了一扇窗去观察。
有人选择出国打工,赚美元贴补家里,也有人投靠亲友,前往异国他乡开拓事业。而这一年,冷鸿升50多岁了,将来再过几年,他就该顺利退休,半百之年,在人们看来是人生走向休养生息的阶段,但冷鸿升却不同,在这个年纪,他老树开花,和二十多岁的妻子结婚了。
轻的沈爱华来说,婚姻本意在于稳定,生儿育女,就是一家人安安稳稳生活之端。没有女人希望在最脆弱的时候失去丈夫的陪伴,养育一个孩子,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婚后不久,冷鸿升又做了父亲。也许对于年然而这段婚姻,夫妻同住屋檐下的时间很短,不久,冷鸿升就随着旅行团前往了美国。一到美国,冷鸿升就被繁华热闹的气氛包围,他悄悄脱离了旅行团,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回到中国。
在美国纽约的都市里,冷鸿升起初格外兴奋。他经历过中国的动荡和崛起,还没有经历过泡在繁华里的感受。不久之后,他又得到了同乡的指点,开始发表一些文章抨击中国,想要走政治迫害路线,在当时,有不少人靠着这条路子拿到了绿卡。
为了让人相信他被迫害,他曾经引以为傲的文采就有了作用,在社交媒体上,他抨击中国这里不好,那里不够,远远比不上美国。他在媒体上表示,他是来美国寻求自由的。
自由是美国各阶层最喜欢的话题,自由的空气在这里比比皆是,然而这自由的空气并不包括让人免于穷苦、得到安全保障。繁华是富人的霓虹灯,穷人看到的只是一团模糊,让冷鸿升回到现实的,正是他日渐局促的经济问题。
在国内,他有事业,职称,有单位承担了大半的保险和即将到手的退休金。在美国,他什么也没有。黑户的身份让他不得不在花甲之年打工,但年轻人比他更拼命,更能花力气,老板并不想要一个做事不利索的老人。
他也没有什么朋友,朋友需要互相来往才能维持,他要维生,没有生活。他有的只有一张摇摇晃晃挂在前面的绿卡,让他一遍遍说服自己,来到美国不亏。他的爱好被生活一口撕扯吞噬,笔墨远去,丹青干涸,只留下日复一日的工作、等待和冰冷的住处。
冷鸿升又想起了被他抛弃在国内的妻子,和当年还是个幼儿的女儿,几经辗转,他联系上了妻子沈爱华,令他没想到的是,沈爱华一口拒绝了去美国当黑户的提议。
致命拉扯的决定2014年之前,沈爱华一直不愿意去美国。她在武汉住惯了,这些年里,武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如全国各地的改变。高楼拔地而起,医院超市近在咫尺,她丝毫都不羡慕二十多年没见面的丈夫呼吸的“自由”空气。
但她却不能不对丈夫提起的一件事动心:对女儿来说,只要在美国拿到了绿卡,以后的病情就会有政府负责。沈爱华独自拉扯女儿长大,二十多年里充满了心酸,但让她更放不下的是,女儿患有自闭症。
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很难和外界交流,更不要说和健康的孩子一样上学、工作、成家。为了养活这个孩子,沈爱华二十多年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里,如今她也退休了,还能照顾女儿多久,自己心里也无法肯定。
为人父母,将来一定会走在女儿前面,到时候女儿该怎么办?沈爱华每每想到这里就难以安睡,恰好,冷鸿升在努力了二十多年之后,终于拿到了珍贵的绿卡,而这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
在美国拿到绿卡并不会成为生活的保障,冷鸿升没有告诉妻子的是,他曾经中风过,虽然后来勉强恢复,但身体到底在衰老,也干不动活了,再过不久,等到他彻底不能劳动,他的生活起居又该怎么办?
“只要女儿来了美国,我们就能申请为看护,看护就有钱拿了,生活也有保障。”冷鸿升又一次在电话里劝说妻子:“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和女儿啊,等我们走了,女儿也有人照顾,美国的福利是世上最好的!”
沈爱华很犹豫,她犹豫的原因在于,她已经不再年轻,也不渴望美国,但现实的困境在她面前是清清楚楚的,对于远在千里之外的美国,是否能够适应,是否能过得好,她很没有把握。
2014年,她终于决定,和女儿一起去美国。在做下这个决定之后,沈爱华卖掉了国内的房产,处理了相关文件,带着女儿一起登上了离开祖国的飞机,她迷惘的想,也许这是她和女儿最后一次看着故乡武汉的天空了。
她没有猜错,尽管这样的猜测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七年之后意外实现了。
茫茫的消失曾几何时,美国纽约的唐人街声名赫赫,每到新年都有无数华人在那里庆祝。随着时光流逝,法拉盛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华人和韩国人,人们把法拉盛称为新的“纽约中国城”。
纽约居,大不易。大城市的房租之贵常常会登上新闻,纽约作为美国的知名大城市,房租更是高得吓人。对于收入微薄的人来说,另有一套解决方式。
纽约许多社区的地下室公寓成了底层人的栖身之所,这些地下室大多违法改建,好处是价格便宜。在法拉盛的街上,沈爱华目瞪口呆看着长达石阶的楼梯通往地下室入口,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这就是她来美国要过的生活。
退路已经斩断,沈爱华无可奈何,她只好一步步往地下走去。在那狭窄的空间里,一丝光也透不进来,一家三口挤在20㎡的房间里,有时候她几乎感到窒息,比起在国内的生活,仿佛一脚跌落云端,摔入泥泞。
她问丈夫这些年到底图什么,冷鸿升沉默不语。他常常沉默,来往的友人极为稀少,沈爱华无可奈何的抱怨着,哭泣着,最后也只有接受了现实。
靠着患病的女儿,夫妇二人申请为女儿看护,在美国,看护也有一份工资。沈爱华有时候还会出去结识一些朋友,她已经六十多岁了,却常常被人猜错年龄,和她相差三十多岁的丈夫,如今看起来似乎已成了同龄人。
一个朋友每次见面都会劝沈爱华搬出去,不要住在这种地下室,沈爱华闻言也只有沉默不语。提起丈夫时,她才会说:“真不明白为什么要跑出来,住得这么差。”
如果冷鸿升没有离开国内,这一年他已经拿着很不错的退休工资,过上了舒舒服服在阳台上晒着阳光的生活。然而生活从来不讲究如果,正如河流不会回头,而时间也在清贫和局促之中,来到了2021年的9月1日,艾达飓风袭击美国,霎时间,天地变色。
雨下得极大,洪水涌入城市,污水系统无从派遣,涌向了任何一处地陷的地方。街道变成河流,一楼也被淹了,谁也不知道在这一天,洪水是如何淹没了地下室,让一个呼吸着繁华自由空气的人溺亡于水中。在那个美丽的世界里,贫穷就像角落里的虱子,人人都知道它在墙缝之中,也任由它在墙缝之中。
洪水退去后,BBC为此事写了一篇报道:他以捡垃圾收旧货为生,每天沿着皇后区法拉盛的街头收集塑料瓶和旧家电回收。即使如此他仍然活得很开心,还把家人接来美国,决心在美国开展一个更好的生活。
最终,在美国的华人同乡会可怜这一家人的遭遇,捐款将其火化,带回中国,落叶归乡。而这个结果,对于为了绿卡不惜一切的冷鸿升来说,也许,并不能算是安慰吧。
美好的生活并不是唾手可得的“福利”和毫无边界的“自由”,把美好仅仅定义于物质的人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入地下,淹没在洪流之中。要想得到美好的生活,就要有面对艰难的勇气,有抬头高看的视线,有一颗历经锤炼也不改本色的心,心是自由的,人就会找到自由。
年輕的時候去,多做多學。老了哪裏都無所謂。
美国的空气是自由的、香甜的,拧在美国吃垃圾,不在中国啃烧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