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攻坚”系列解读③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解读湘潭市《科技创新赋能攻坚实施方案》
全媒体记者 王超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南的宏伟愿景。近年来,湘潭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统揽,不断探索创新路径、挖掘创新要素、释放创新活力,奋力以科技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新出台的《湘潭市实施“七大攻坚”总体方案》的子方案《科技创新赋能攻坚实施方案》提出,要因地制宜推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深入推进科技创新“133”行动计划实施,有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湘潭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主要目标
2025年,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以上、引进高层次人才10名左右、“三优三特”现代化产业体系主攻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项以上、每万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18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高新区亩均税收增长10%以上。
赋能标志性工程建设
高标准建设湘江科学城(湘潭片)。落实《关于支持湘江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推动水下电声转化综合试验场重大科研装置开工建设,推动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上海交通大学湖南研究院、中南大学科技产业园、湘潭低空电动飞机产业园等项目、平台建设取得实质进展。推进湖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雨湖基地建设,打造承接长沙全球研发中心重大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示范区和先行区。引进签约合同额10亿元以上项目1个,研发企业中心5家以上。推动湘江科学城(湘潭片)、湘潭大学城形成产学研协同互动发展格局。
积极融入省“4+4科创工程”。推进科创平台赋能产业发展,促进数学与工程应用、产业化对接融通,创立湖南省新能源材料研究院。积极对接省“4+4”实验室平台体系,支持重点园区与相关实验室建立合作关系。推动湘潭优势工业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作为共建单位,参与在潭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组。积极培育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10家以上。
赋能高水平技术攻关
布局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实施柴立元院士团队高端镁基新材料技术开发及生产应用项目等十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智能制造等领域实施一批“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着力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围绕湘潭工业优势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应用基础技术需求,依托在潭高校,组织实施30项以上省市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项目。支持在潭重点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和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建设,在数学计算、模拟仿真、碳基技术等方面争取实施省级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强化高能级平台创新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科创平台,争创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科创平台10家以上。加快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一批开放课题研究。建立市级以上科创平台统筹机制,按照省科技厅统一部署,积极做好在潭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组。推动平台项目人才一体化配置,支持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聚集创新力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拓展数智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成果在电机电控、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示范。支持先进钢铁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配套、先进能源材料及电池等优势产业加大研发力度,拉长产业链条,在新能源、新材料、绿色智能计算、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强战略性前沿技术攻关,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化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积极对接省金芙蓉科创引导母基金,支持电化产投集团搭建医疗器械天使基金等子基金,助力一批优质早期项目落地。推进“湘智兴湘”,组建市创新发展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引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突出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财政分类奖补等政策。开展创新主体增量提质行动,力争新增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家。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建设创新联合体,力争新获批1家省级创新联合体。支持、指导国有企业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落实《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湘潭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实施地方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机制。擦亮“智造莲城”活动品牌,深化“双高对接”,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付”新模式,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先行先试,力争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5%以上,省内转化率50%以上。完善科技成果“三库三家”机制,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成果供需精准对接平台。加快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培育建设1到2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及中试基地。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认定一批“五首”创新产品,推进一批重点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纵深推进“智赋千企”行动,加快制造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1726家企业“上云”、228家企业上平台。
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
推动文化数字化。推动市博物馆、市图书馆、齐白石纪念馆等单位文旅公共领域数字化转型提质。推广《最忆韶山冲》《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六画湘潭沉浸式光影秀》《水墨白石》等“数字科技+文化IP+创新内容”的沉浸式数字文旅产品。
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发展。引导全市广电媒体加强微短剧创作,丰富拓展“微短剧+”新兴文艺形态。加快杨梅洲芒果主题乐园、万楼·青年码头三期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更多的“文化+科技”新场景。支持桑尼森迪等文化企业发展,打造一批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提升智慧文旅水平。进一步推动全市文旅主体入驻湖南智慧文旅平台,调整、增补景区场馆客流摄像机,完善客流监测体系。推进韶山智慧文旅平台建设,以数据治理赋能为驱动,以智慧应用场景为牵引,打造“开放、公共”的智慧韶山公共服务平台。
赋能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全市区域创新协调发展。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湘潭“智造谷”建设和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围绕我市“三优三特”产业基础、创新优势,因地制宜谋划发展县域特色产业。以湘江科学城(湘潭片)、湘潭大学城建设为牵引,打造区域产研融合、成果转化中心。以湘潭高新区、湘潭经开区为重点,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中试平台和产业学院等。
积极融入全球和区域创新网络。落实《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科技合作协议实施,推动三市科技协同创新,共建“双高”合作机制,联合打造湘江科教走廊。加大外商投资促进力度,推动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湖南)湘潭产业园建设,支持韩国OSTech等外资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科研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