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揭恶现实题材,很多人都会想到韩国电影《熔炉》。
但我一直认为,《熔炉》的现实意义,大于电影本身的艺术性。
替观众揪出一个隐藏的超级恶魔,其实是爽片套路。

但最新上映的这部现实题材港片不一样,虽然是小成本,可无论是叙事技巧,还是镜头语言,还是故事本身的丰富性和深度,都堪称现实题材电影的模板。
反爽片叙事。
不是勇敢的主角冒险揭露了真相,揪出了恶人,世界因此变得更好。
这是童话故事。
真正的现实不会这么黑白分明。
而是多方位呈现现实的复杂性和无解性。
这就是最新获奖无数的港片:
白日之下

简介和宣发的重点,都是女记者卧底揭露助残院院长性侵低智少女。
看上去跟《熔炉》一个路子。
但其实根本不一样。
说实话,身为前媒体人,我对记者勇斗恶龙题材的华语电影,统统不抱期待。
主观上和客观上,都不可能拍好。
去年一部《不止不休》,一部《热搜》,都是此类题材,都阵容不错,但都一塌糊涂。
悬浮、虚假。
但《白日之下》出奇的好。
它完全没有那种“记者顶住种种压力写出真相报道推动社会进步”的YY。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
不管报纸存不存在,记者都会存在,因为大家都渴望看到真相。
但电影对这句话是有嘲讽意味的。
这个时代,大家只是假装关心真相,真正关心的,其实是立场和利益。
即使面对同一个真相,不同立场的人,也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解读。
报道出真相,把那些阴暗的角落暴露在白日之下,就能唤醒正义,推进社会进步?
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是:“你新闻系刚毕业啊,这么天真?”
余香凝扮演的女记者,是香港一家纸媒的深度调查记者。

她的部门即将被拆掉,“谁还看深度调查,都去看娱乐新闻啦”。
她去一家残疾人收容所做卧底义工,因为她收到消息,这家收容所有大量虐待老人的行为。
第一部分,就和《熔炉》一样,女记者又善良又勇敢又聪明,很快就收集到了工作人员虐待残疾人的证据。
工作人员给老人做过期饭菜。
对不老实的老人捆绑处理。
对不好好吃饭的老人威胁恐吓。
私自贩卖给老人喝的奶粉。
收容所环境恶劣,远远达不到规定标准。
对总是哭闹的低智人群暴力相对,用书钉订他们的手臂。

女记者很快写好了稿件。
可随着她在收容院呆的更久,她却越来越困惑。
这些行为当然是虐待,当然是没什么人情味,暴力行为也是真实存在的。
但70多名残疾人,只有三名工作人员。
唯一的医生如果不捆绑,怎么处理病情?
面对这样底薪又折磨人的工作,又有谁能长期心平气和的对待他们呢?
正义使者们当然可以义正言辞地说,开除那些虐待者,对收容所进行全方位整改,改不好就关门。
可电影里的现实是,一位残疾人如果申请公立收容机构,需要等8-15年。
姜大卫饰演的老头说:你们以为这里环境很糟糕,不是人待的地方。可我想说是,这里总比露宿街头好啊。
这就是相关机构明明收到那么多投诉,明明知道这些私人机构根本达不到规定标准,但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根本原因。
全片超级震撼的镜头,就是工作人员给老人们阳台集体冲澡。

很多失智的老头老太太,大中午被集中到阳台上,脱光光,有的坐在轮椅上,有的被捆绑着。
一位工作人员拿着水管冲洗他们。
这一段的升格特写,和中远景切换,做的非常好。
女记者拍下证据,气愤地敲下文章标题:老人尊严何在?
确实不在。
但你难道指望工作人员一对一给他们在干净的浴室里洗澡吗?
最终,这篇报道发出,引发社会热烈关注,无数网友义愤填膺,在网络上挥洒自己的正义感。
但女记者自己并不开心。
顶着极大的压力发出这篇报道,到底是真为残疾人发声,还仅仅是:
我想赢?

这是电影上半部的故事,已经很猛了。
但下半部分的故事更猛。
林保怡扮演的院长,能记住所有残疾人的名字和他们的生活习惯,数十年如一日悉心照亮他们。
但,他却多次性侵年轻的低智女孩。

这种人物设计,比《熔炉》高到不知道哪里去。
现实中没有纯粹的恶魔,也没有纯粹的好人。
院长理直气壮地质问女记者:
“把我丢进监狱,这些残疾人和老人,谁管?你管吗?”
女记者要求女受害者出庭作证时,用了一句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话:
你不勇敢出来作证,后面就会更多女孩被侵害。
但女孩的妈妈却说,我自己女儿都顾不了,哪能顾其他女孩?
“你就当我自私吧。”
故事的后半段,这些多方位的现实角力,被呈现的丰富、立体、残忍又无奈。
把一个恶魔抓进监狱,让几十个老人无家可归。
这笔账值不值,又应该怎么算?

尽管最后姜大卫安慰女记者,"你只负责揭露真相,这件事没错,你不用对其他结果负责"。
把所有的事都放到白日之下评判,固然可以分清是非黑白。
但代价该由谁承担呢?
这是《白日之下》最劲道的地方。
它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般的歌颂新闻理想,鼓励揭露真相。
它是呈现了一个全方位的死局。
一个怎么做都是错的现实难题。

这样的电影太少了,这样的故事内地拍不出来。
强烈推荐观看。
单单林保怡的演技,就值回票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