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爱我们的生活 2022-07-26 09:24:54

我个人觉得,想要真实地了解一个作家,读他的散文作品是最直接可靠的方式。这里有他最真实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变迁,像是他人生片段自传的汇集与组合,生命清晰的痕迹与确切的图像能完整地呈现在你眼前。

余华的经典散文集《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最能给我这种感受。仅仅读了第一辑前几篇,那种文字中的真实与生动就深深攫住了我,仿佛一切就发生在眼前,自己正这般亲身地经历,但明明那又不是自己的过往与故事。只是每一个情节的讲述,每一个细节、举动或是心态的描写都如此真切,像是自己做过的,叙述得如此完备,再不需要什么删改或增减,抑或做任何的调整——就该是这个样子。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这书名听来都颇有深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与经历,所发生的地点、环境、时代等等各不相同,无所谓好坏优劣,于我们的人生与生命而言,都何其重要与关键,它无疑在影响与决定着我们的人生。

就像余华在“一个记忆回来了”里面说的,“我觉得一个人成长的经历会决定其一生的方向。世界最基本的图像就是这时候来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如同复印机似的,一幅又一幅地复印在一个人的成长里。在其长大成人以后,其所作所为都只是对这个最基本图像的局部修改,图像的整体是不会被更改的。”

刚刚读到的“可乐和酒”、“恐惧与成长”、“父子之战”,让我看到了他与儿子漏漏以及他与自己父亲之间的往事,如此具象、传神与生动,孩子的点滴成长都深深地浸在文字里,让我不由得联想起我与儿子之间的往事。

我也是做过父亲的人,与儿子的经历,我的印象里现在想来,保留得真的太少,在他幼时的成长阶段,我何曾有过这些深刻的感受,甚至于再行诸文字。不是因为时间过去得太久记忆丧失与消散了,而是我像是根本没有这样细心地体味与感知过。那时候的我应该是太过粗糙与匆忙了。

我印象里最深的有关儿子小时候的记忆似乎只有简单的几个桥段。一是他两岁的时候,我们住在乡下,一次我在二楼的书房里看书,忙着准备自考,本科段的考试就剩下最后几门。妻看孩子累了就指使他来找我,儿子竟然真的从楼梯一步步爬上了楼,进到房间里来让我抱抱,我不好撵他走,便抱他坐在膝头上,继续学习。需要说明的是,也就在那之后,我放弃了最终的考试。因为自初中毕业离开学校已十多年,想要重拾英文已不现实,只能加修两门其它课程。我感觉没有必要,一纸文凭于当时的我而言已没有价值与意义。

另一个情景就是我抱着儿子,想要哄他睡着的情景,总是一边口里念念有词,一边轻轻地晃着他,希望他睡觉,这样我就能安宁轻松下来。

再后来我去了外地工作,与他们娘俩分居两地,我记得每次打电话回去,儿子总不愿意和我说话。问他为什么,他就抛出一句,我嫌你不回来。从四岁到十岁,一晃六年多的时光,那段人生成长最为重要的阶段,遗憾我没能在他身边。而妻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又是何其辛苦与艰难。

说实话,儿子小时候,我为数不多在他身边的日子,像是很少认认真真地观察过他,或是充满爱意的注视与欣赏过他,对他的看护只像是出于责任与义务,所以很容易烦躁与疲惫,没能体会到其中难得的快乐与美好。这是我做父亲最重要的缺失,永难弥补。

余华说,“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

同时他还说,“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别人的故事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

由此我在想,那些并不可惜的生活已经历过,只是我可能未曾开采那里面蕴藏的财富。

而于我而言尤为遗憾的是,刚刚二十岁的儿子,却意外去了天堂,人生何其悲痛与残忍。只是让我更没想到的是,余华文字中提到的作家马原,他跌宕起伏漂泊不定的生活,最后在云南驻留,从搜索到的最新的文章里得悉,他刚刚十三岁的小儿子马格也突然离开。

太可惜与遗憾了吧?!我们不得不感慨。人世间的美好真的是借来的,瞬间就可能化为乌有。

只是我又在想,他们短暂的人生,最终无论是灾难的加附,还是自我选择放弃,生命的流逝与消亡,都不是外人可以决定的,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无从更改与回避。此刻的我唯希望,他们的人生与经历都不是可惜的。

我还想说,我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机会再抚育孩子,再做一次父亲,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一定要像余华一样,不放过生活里那些真实可亲的细节,用欣赏与爱的心情,认认真真地陪着他快乐幸福地成长。

2022.7.26

1 阅读:39

爱我们的生活

简介:生活无非是琐碎的,喜欢的,厌恶的,疼痛抑或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