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相信无数网民都会在不同平台首页刷到一个名为“姜萍”的女中专生的名字。
一切只因在6月13日,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公布的决赛名单中,这名来自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17岁女生以93分的高分、第十二名的成绩晋级。
而在进入决赛的前20名选手中,除了姜萍,其他人均来自北大、清华、麻省理工、剑桥等知名高校。
一时间,“天才少女”“竞赛黑马”等赞誉席卷而来,姜萍的成功似乎不仅仅是其个人的荣誉,更是打破了人们对中专学生的刻板印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戳破了教育资源不平等背后隐藏的巨大潜力和机会。
她的成绩不仅震惊了整个学术界,更是出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家开始重新审视中专教育和那些被忽视的天才学生。
当然,在如今流量为王的时代,她也不可避免地瞬间被各类主流&自媒体或疯狂赞誉或激情抹黑,事无巨细的挖掘“背后的故事”。
从姜萍的学校到生活的村子,甚至对其家庭成员的骚扰乃至亲戚邻里,都成了“流量密码”。
对于这样的“捧杀”本文无意探讨,但其因被数学老师挖掘,并一路培养取得好成绩的故事,非常值得称赞。
据悉,发掘姜萍的老师王闰秋,本人对数学也十分热爱,已连续3年入围“阿里数赛”决赛。
由于自身对数学不俗的功底,让他很快发现了姜萍的数学特长,也带领她打开了高等数学这一新世界的大门。
也正是因为他的鼓励,一度觉得自己“不配”的姜萍才下决心参赛,也才有了如今的一鸣惊人。
这个“跨越阶层”“打破偏见”的逆袭故事,这样的经历也让不少资深影迷想到了一部经典影片——《心灵捕手》。
01
说起《心灵捕手》,那必须要先祭出好莱坞著名的Bromance代表,“本马达”CP。
本·阿弗莱克和马特·达蒙这对好莱坞著名“真爱”的代言人,即使多年来身边伴侣来来回回,这两位却永远情比金坚。
从孩提时代一同玩耍打闹的青梅竹马,晋级为志同道合同样表演狂热的挚友,再到组队勇闯好莱坞,他们之间并非步调始终一致。
事实上在高中毕业后,两人的规划就已经出现了分歧。
大本决定直接前往好莱坞闯荡,而达蒙则进入了哈佛大学深造。
但距离并没有造成他们关系的疏远,他们一直保持着亲密的交流,甚至《心灵捕手》的雏形剧本就是两人在“两地分居”的时期,靠着传真交流完成的。
直至1992年,达蒙选择退学正式搬到洛杉矶与大本会合,两人开始对《心灵捕手》的短篇故事进行拓展与打磨,甚至考虑了在故事中“创作出适合彼此出演的角色”这一细节。
但是作为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他们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将剧本出售的困境。
毕竟在好莱坞,想要出售剧本的新人编剧,甚至比想得到角色的新人演员还要困难。
更何况两人的野心并不只是“出售剧本”这么简单,他们也明确地坚持要自己出演主角和重要配角,而这一要求也使得许多制片公司望而却步。
然而,他们的坚持没有白费,幸得Miramax, LLC慧眼识珠达成了协议,Harvey Weinstein也成为该项目的重要推手。
最终,Gus Van Sant被选为导演,他对剧本进行了细致地打磨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电影的叙事需求。
在导演与制片人的建议下,达蒙和大本曾多次对剧本进行修改,增加了更多关于人物心理和情感的细节,使故事更加丰满和动人。
他们也特别注重对话的真实性和情感深度,这些对话不仅推动了剧情发展,也深刻揭示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更是留下了无数令人印象深刻的金句。
《心灵捕手》的剧本之优秀毋庸置疑,但Gus Van Sant的独特视角和执导风格,为影片增添的深度和艺术性也不容忽视。
当然,罗宾·威廉姆斯的加盟,对影片的成功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在影片中饰演的Sean Maguire为整个故事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和力量,只是如今再度回味该片时一看到罗宾慈祥的面孔,想起他的离世不免倍感心疼。
该片也在1998年的奥斯卡上大放异彩,八提二中。
最终由本马达摘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以及由罗宾·威廉姆斯摘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项,更成为IMDb排名81的影视经典之作。
02
深刻的人物刻画所展现出的复杂而真实的人物特性,无疑是《心灵捕手》最值得称赞的部分。
很难想象,剧中Will Hunting这样一个生活在相对底层的社会环境中,幼年时经历过来自多个领养家庭虐待的孤儿,如今情感障碍严重,有一定的自毁倾向,自我封闭但智商超群的天才青年角色,会出自达蒙这一个一路“顺风顺水”,家庭环境不错且当时只有二十几岁的“哈佛辍学生”之手。
且不限于Will,事实上,该片中所有的主要角色——Sean Maguire、Chuckie、Lambeau和Skylar,都被刻画得非常立体和真实。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独特背景和心理动机,人物之间还有着微妙的情感依附与冲突,更妙的是,每个人在这个故事里都完成了“渡人渡己”的成长弧线。
虽然《心灵捕手》的整体故事框架以现在的审美来看,充斥着“爽文”的特质。
一个底层出生在MIT当清洁工的穷小子,轻而易举地解出了数学教授刘给各位高才生的难题,并在此之后,随随便便就能直接写下教授团队破解了两年才完成的公式。
当他的好基友在泡妞时被充满优越感的名校学生羞辱时,他还能引经据典地开大炮轰对方只会引述书本上的论点,并发出了“你在学校花15万刀,和我在图书馆花1.5刀学到的知识没有什么不同”的“引起极度舒适”的爽文大男主言论。
不仅如此,虽然他在童年时遭遇了各种不幸,导致如今的他有着严重的情感&心理障碍,但他却有忠诚的基友;高学历又多金并深爱他的女友;虽然教育理念有严重分歧,但却都一心将他培养成才的两位优秀的导师。
即便这个故事有着如此“浮夸”的表层buff加持,但当你在观看完整部影片后,却仍旧会感到无比的触动,只因这个故事包裹着一个旨在深刻探讨自我发现、情感治愈、克服心理障碍等具有普世性和代入感的精神内核。
Will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天才的成长史,更是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过去、接受自己、走向未来的故事。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故事里,我们还看到了关于社会阶级、教育机会、天赋与努力等现代文明社会永不过时的议题。
03
让我们再次回到姜萍的故事。
这个17岁的女孩取得的成绩之所以会破圈层的引爆全网,就同我们观看《心灵捕手》时所感受到的触动点十分相似。
社会阶级壁垒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是否会限定一个人的未来发展?
答案必然是肯定的。
事实上当社会发展至今,我们会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看到各种“垄断”。
财富、资源、精英教育,他们的“传承”往往意味着不可打破的阶级固化。
而当一个“特例”打破了这些固有的限制,甚至直接打败了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的群体成为“天才”时,这种带给普通人的“爽感”是很难用三言两语表述的。
家境困难、教育分化、身边的环境对其潜力的缺乏认同,被归类于“底层”,都是Will和姜萍面临的现实障碍。
只是影片中的人物天赋的戏剧张力更甚,而姜萍除了天赋,“不停做题”的努力才更贴合实际。
不过即便如此,《心灵捕手》仍旧没有弱化“教育环境”在个人成长中的关键作用——Will纵然天赋异禀,但是如果他没有机会得到Lambeau的发掘,并接受像Sean和正规的教育和指导,那么他一定不会意识到自己可以“做得更多”。
某种程度上来说,Will同样展示了“天才需要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实践来发展和完善”这一真理。
他的数学才能之所以可以最大优化,需要的不仅是“解题思路”,更是是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学习积累而来。
好在这两个故事里,Will和姜萍都遇到了良师。
在《心灵捕手》中,通过Will与Sean的磨合和交流,最终使得Will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更避免了这样越发阶级固化的社会对于天赋和智力的“浪费”。
而姜萍未来的路将会走向何方,还需时间验证。
有趣的是,在《心灵捕手》中同样涉及了如今网络风向表现出的对姜萍的分化态度 ——有人崇拜,有些质疑,甚至充满恶意。
虽然这样的情况完全在意料之中,却还是令人唏嘘。
《心灵捕手》和姜萍的故事最大的意义,在于呼吁整个教育体系更重视每个人的潜力,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并认识到天才需要通过努力和良好的环境支持才能充分发展才是关键。
“教育不应仅仅是精英的专利,而应该为每一个有潜力和梦想的孩子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当受教育者在适当的激励和支持下,或许就能释放出更多的潜力,带来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除了关于教育、阶层的解读,《心灵捕手》中关于爱情、友谊的刻画虽然笔墨不多,却也同样引人深省。
请允许我在本文引述该片中最喜欢,也是被不少影迷奉为经典的台词作为收尾。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所以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琪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与教皇相交莫逆,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
但你连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也不知道吧?
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肯定未见过吧?
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
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朗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
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只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
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从未试过,你从未试过对她的深情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在所不惜。
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