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消息,3月10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汪清管护中心兰家保护站的6名队员在开展例行巡护时,一只黑熊先后扑倒并撕咬了2名巡护员,造成这两人不程度地受伤。险情出现后,汪清管护中心迅速启动《东北虎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将受伤人员转移到延边医院救治。

这场袭击不仅让公众揪心,更暴露了野生动物保护背后的复杂生态现实——随着虎豹种群恢复,黑熊等猛兽的数量也在激增,人与动物的“安全距离”正被重新定义。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从濒危到复兴的“野性王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横跨吉林、黑龙江两省,面积达1.41万平方公里,是全球唯一同时栖息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的区域。这里97%的森林覆盖率,为虎豹提供了完美的藏身之所,也滋养着棕熊、梅花鹿等3000多种动植物。

然而,这片森林曾因盗猎和伐木濒临“死亡”。20世纪90年代,东北虎仅剩不到20只,豹子更是难觅踪迹。转折始于2017年国家公园试点:清退矿场、架设“天地空”监测系统、组建巡护队……如今,虎豹数量已从最初的27只虎、42只豹,增长到70只虎、80只豹,幼崽存活率从33%提升至50%以上。更令人惊喜的是,梅花鹿、野猪等“虎豹菜单”上的动物数量也翻倍,整个生态链活了起来。

过去十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黑熊的“出镜率”越来越高,甚至敢袭击巡护队。这背后藏着三重生态密码:食物多了,地盘挤了,人兽相遇的“火药桶”被点燃了。
先说“食物链复兴”。东北虎豹的保护工程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禁止盗猎让梅花鹿、野猪数量翻倍,黑熊的菜单也跟着丰盛起来。一只成年黑熊每天需要摄入2万大卡热量,相当于40个汉堡,而如今森林里浆果、蚂蚁、小型兽类管够,黑熊自然“人丁兴旺”。

再说“地盘争夺”。老虎的领地能覆盖450平方公里,黑熊被迫向人类活动边缘区扩散。巡护员发现,近五年黑熊在公园外围的痕迹增加了60%,它们甚至学会了翻找人类的遗弃物。
最致命的是“意外遭遇”。黑熊视力差但嗅觉比狗灵敏7倍,常从视觉盲区(比如树后或灌木丛)突袭。3月10日的袭击事件中,受伤巡护员樊会忠恰好处于下风口,黑熊在30米外就能闻到人类气味,却因逆光看不清对方体型,误判为可攻击目标。这种信息差,让人与熊的相遇成了“俄罗斯轮盘赌”。

若把森林比作江湖,东北虎是坐拥地盘的“武林盟主”,黑熊则是四处流窜的“草莽豪强”——双方实力悬殊,但各有生存绝招。
东北虎的绝对统治力写在数据里:一掌拍击力超1吨,咬合力达500公斤,能轻松咬碎黑熊头骨。科研人员通过粪便DNA分析发现,东北虎食谱中约5%是黑熊,尤其是冬眠后虚弱的个体。

2019年,珲春的红外相机曾拍到一只雌虎拖走150公斤的黑熊尸体,如同成人拎起一袋大米。但黑熊绝非待宰羔羊。它们遇到老虎时会爬树保命(虎通常不追击),母熊护崽时敢正面硬刚,甚至会用装死诱骗老虎靠近后反扑。
不过,老虎伤人多为偶发,黑熊袭击却暗藏规律——前者只在交配期或受伤时可能攻击人,后者则因与人类活动高度重叠,冲突概率陡增。2023年该国家公园统计的12起人兽冲突中,黑熊就占了9起,堪称“头号危险分子”。

巡护队遇袭事件后,“少于5人不上山”的铁规引发热议。这条规则背后,是无数血泪教训凝成的三重防护逻辑:
第一道防线:人数压制。5人小组可形成环形警戒,覆盖360度视野盲区。黑熊突袭时,至少两人能立即反击。2024年测试显示,3人小组平均反应时间需要8秒,而5人组仅需3秒——这5秒差距足以决定生死。

第二道防线:装备威慑。现在巡护队标配辣椒喷雾(射程7米)、火焰喷射器(威慑距离15米)、高音气喇叭(120分贝)。实测表明,同时使用火焰和噪音,95%的黑熊会在20秒内逃离。
第三道防线:科技预判。通过“天地空”监测系统,巡护队能提前48小时收到猛兽活动热区预警。例如2025年3月的事件发生地27林班,系统其实早在2天前就标记过黑熊踪迹,但因队员分散巡护未能及时规避。

代价惨痛,但规则正在生效。新规实施半年后,巡护员遭遇黑熊的冲突率下降73%,而虎豹监测数据未受影响——证明人类智慧完全能在不打扰野性的前提下,守住自身安全。此外,笔者还想说,唯有敬畏自然、科学应对,才能让虎啸熊吼与人类生活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