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大陆的巴尔干半岛西南角,有个面积还不到 3 万平方公里的小国,论国土也就比我国海南岛大一圈,论人口不过 300 来万。

这么个 “弹丸之地”,先是被苏联当成地中海的 “战略棋子” 养了 15 年,顿顿管饱还送潜艇;后来又抱住中国的大腿蹭了 20 多年援助,从粮食到基建要啥给啥。
可如今的它却依旧稳坐欧洲最穷国家的 “交椅”,2024 年人均 GDP 只有253亿美元美元,全球排到114位。
这是哪个国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帮助还是发展不起来呢?

这个小国家就是阿尔巴尼亚,堪称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1945 年二战刚结束,阿尔巴尼亚就跟开了 “求助雷达” 似的,盯上了北边的苏联老大哥。
那时候的阿尔巴尼亚刚从意大利和德国的铁蹄下挣脱出来,全国像样的工厂没几家,粮食产量连老百姓的肚子都填不饱。
但它偏偏占着个 “好位置”—— 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简直是苏联染指地中海的天然跳板。
1946 年共和国一成立,霍查领导的劳动党立刻扑进苏联怀里,开口就是 “大哥带带我”。

苏联也不含糊,1947 年就签了第一笔援助协议,直接送来了 2 万吨粮食、1000 吨钢材,还有大批石油和工业设备。
往后十年,苏联专家跟走马灯似的往地拉那跑,帮着建发电厂、修铁路、搞农业合作社,甚至把当时先进的 M-40 加农炮都搬了过来。
最夸张的是 ,1959 年赫鲁晓夫为了拉拢这个 “地中海桥头堡”,大手一挥送了 12 艘 613 型潜艇。
这可是苏联当时的主力潜艇,放到现在那就是 “战略级礼包”。
作为回报,阿尔巴尼亚直接把发罗拉港免费租给苏联用,让苏联舰队堂堂正正开进了地中海。

可这 “甜蜜期” 没持续多久就翻车了。
1960 年中苏交恶,赫鲁晓夫要求东欧各国站队,一起批判中国。别的国家都唯唯诺诺点头,偏偏霍查梗着脖子说 “不行”,不仅公开支持中国,还在报纸上登长文批评苏联 “背叛革命”。
赫鲁晓夫哪受过这气?1961 年直接断了援助,撤走所有专家,连港口里的潜艇都拖走了一半。
按理说,被老大哥这么一甩,阿尔巴尼亚怎么也得慌神吧?可人家转头就把目光投向了东方 —— 因为东边还有个 “讲义气” 的中国。

其实中阿早在 1949 年就建交了,只是初期援助规模不大,主要是些贷款和物资。
但 1961 年苏联断援后,中国念着 “同志加兄弟” 的情谊,愣是勒紧裤腰带接下了这个 “烂摊子”。
1962 年,中国一次性运去了 5 万吨小麦、1 万吨食用油,要知道当时咱们自己还在闹 “三年困难时期”,城里人每月才供应几两油啊!
接下来的十几年,援助力度越来越大:为了帮阿尔巴尼亚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中国派出 5000 多名专家,援建了化肥厂、钢铁厂、水电站等 19 个大型项目,光贷款就给了 15.5 亿元,相当于当时中国全年财政收入的 2%。

最让人揪心的是 1976 年唐山大地震后,咱们自己都在废墟上重建,还硬挤出 3000 吨钢材、5000 吨水泥运往地拉那。
可阿尔巴尼亚是怎么对待这些援助的呢?
中国送去的精密机床,他们直接扔在露天里生锈,理由是 “坏了再找中国要”;援助的化肥袋刚拆封,就被拿去装土豆,反正 “中国有的是”。
1974 年,阿方代表来北京谈援助,开口就是 “我们需要 20 亿人民币”,相当于当时阿尔巴尼亚全年 GDP 的 40%。

更过分的是 1978 年,霍查在公开演讲中把中国称为 “主要敌人”,还在咱们驻阿使馆里发现了 35 个窃听器。
这下中国彻底寒了心,邓公直接拍板所有援助项目全部停工,专家撤回,持续 20 多年的 “中国式帮扶” 画上句号。

按理说,被两大强国这么 “富养” 了三十多年,就算学不到十分,也该有点家底了,可阿尔巴尼亚为啥还在贫困线上打转?咱得从三个 “死结” 说起。
第一结是地理先天不足,资源 “偏科” 严重。
别看阿尔巴尼亚挨着地中海,风景挺美,可全国 70% 都是山地,像样的平原都集中在沿海那一条,种地全靠 “巴掌大” 的地块。

更要命的是,他们的资源分布跟 “闹着玩” 似的:北边埋着丰富的铬矿,储量占欧洲 80%,可采矿设备全靠外国援助,自己连提炼技术都没有,只能卖原矿;
南边倒是有平原能种粮食,可水利设施全是中国援建的,苏联时期修的灌溉渠早就堵得跟筛子似的。
2022 年数据显示,阿尔巴尼亚农业产值仅占 GDP 的 12%,粮食至今还要进口 40%,堂堂 “欧洲粮仓候选”,愣是把一手资源牌打成了 “要饭牌”。

第二结是援助依赖成瘾,产业 “长不大”。
在苏联和中国援助的高峰期,阿尔巴尼亚每年接受的外援相当于 GDP 的 30%-40%,这就好比一个人天天被喂饭,时间长了连筷子都不会拿了。
苏联时期建的工厂,全是 “来料加工” 模式:苏联运来原材料,阿尔巴尼亚负责组装,成品再运回苏联,自己连产业链的边都没摸着。
中国援建的化肥厂,明明能年产 20 万吨化肥,可阿方工人连操作规程都记不住,最后只能闲置生锈。

到了 90 年代,东欧剧变后援助彻底断了,阿尔巴尼亚突然发现自己啥都不会 —— 工业只剩采矿和酿酒。
农业靠天吃饭,服务业基本为零,只能靠 30 万海外侨民每年寄来的 10 亿欧元勉强撑着,活脱脱一个 “援助巨婴”。

第三结是政治瞎折腾,把一手 “好牌” 打稀烂。
从霍查时代开始,阿尔巴尼亚就走上了 “闭关锁国” 的歧路。
1960 年代,为了防 “帝国主义入侵”,全国修了 75 万个碉堡,平均 4 个人一座,把本来就不多的基建资金全扔进了混凝土里。
1970 年代,霍查搞 “农业集体化”,把农民的自留地全收归国有,结果粮食产量暴跌 30%,逼得中国不得不每年多运 5 万吨粮食救急。
1990 年代东欧剧变后,阿尔巴尼亚又搞起了 “休克疗法”,一夜之间私有化,结果国企被贱卖,金融市场崩盘。
1997 年甚至爆发了全国性的 “金字塔庞氏骗局”,老百姓把一辈子积蓄都投进了诈骗公司,最后引发内战,经济倒退十年。

直到今天,阿尔巴尼亚的问题还是 “老配方”。
政府腐败排名全球前 50,外资来了怕被坑;年轻人失业率超过 20%,每年有 5 万人跑路去意大利、希腊打工、
产业还是 “老三样”—— 采矿、旅游、侨汇,2023 年出口总额才 40 亿美元,还不如我国一个中等县城。
最讽刺的是,当年苏联援建的发罗拉港,现在成了北约军舰的停靠点;中国修的地拉那 - 都拉斯高速公路,坑坑洼洼没人管。
当地人说:“这路就像我们的经济,开头是好的,后面全烂了。”

不过从去年开始,他们逐渐清醒加入了欧盟候选过名单,希望能吸引一些欧洲国际的投资,年轻人也懂得取经搞电商,总比一直伸手强。
参考信息:
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_王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