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不归路,不鸡娃不成器?这是道每个爸妈都逃不过的期末作文题

萌芽研究我最行 2024-03-21 07:47:04

前两天文章后,有姐妹留言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好,也分享给大家。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老朋友都知道,我在香港大学学社会工作专业,选的方向是情绪取向疗法,也包括跟随心理学大师John Gottman学习各种深度治疗,后来在香港最大的医院集团的精神科里,说真的,我从毕业到工作,都在跟进家庭的精神健康问题。

有句话说:无病不就医,就医即重病。

在精神科里,应该已经是常态了。香港的情况会有例外吗?不会的,我手头接触过的患者,从8岁到65岁,每一个来访者的背后,都是一段让人无比唏嘘的经历。

我接触过不少孩子的创伤问题。

那几年社会上还不少观点认为,只有家暴和虐待才会引起孩子的创伤,但殊不知,影响孩子精神病症的因素远远比想象中的复杂……父母的不和、父母亲的情绪问题、家庭突发的变故、校园暴力、精神虚无感等等,都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隐蔽而沉重的创伤。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意识到,这个社会正在崩解。

不是物理形式上的崩解,而是意识形态上的崩解。

现在大环境的声音实在是太混杂了。有段时间,打开互联网,都可以看到这样子的观点:

不鸡娃,等着孩子被分流,被淘汰吧! 鸡娃,等着孩子青春期精神分裂吧!

网上的算法推送也越来越无法预测,你可能经常收到各种被父母学业压迫摧残得辍学的信息,你也可能经常收到各种小升初选拔难度越来越高的新闻……

信息的高度膨胀也会让父母陷入极大的困境,特别是新手父母。我也曾经是新手父母啊,我在我第一本书《教养力》里描述过那种心情:

我曾经以为掌握了如此多专业知识的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路上肯定会轻松自如、毫无困难。但现实并非如此,为人父母需要经历的坎,我也都经历过。我经常像个救火队员,解决了一个危机,又跑去处理下一个危机……

那种新手父母的煎熬,小的方面是各种鸡毛蒜皮小事的处理“到底对不对”,大的方面是“读哪所学校,要怎么读,选什么方向”都可能是引爆点……

你知道我这些年是如何学会调整,重新找回状态的吗?

那就是做到这点:清空所有的固有印象,保持足够的同理心和反思力,顺势养育,因材施教。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清空所有的固有印象”,就是不要轻易把别人的事迹或者自己经历过的事迹带入到这段全新的关系里。

我当然见过不少因为经历过童年创伤,长大后苦不堪言的孩子,但这难道就意味着我养育的孩子,也会这样子吗?

能考上港大的孩子不少出类拔萃的,难道他们的成长经历可以直接复制到我自己身上吗?

咱们作为父母必须明白,我们手头上拥有的牌,虽然是开盲盒,但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牌面。

的确这个社会有很多造成苦难的人,但这个社会还有很多一直在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人。

别人过得怎么样,跟你我真的都没太大关系。

经验可以互相学习分享,但路径和效果是无法完全复制的。

“保持足够的同理心和反思力”,就是我们面对这段全新的关系,要始终保持敬畏和尊重。

“每个孩子自出生就携带着一串气质密码,这串气质密码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还决定着我们的养育方式。”

这是我在2019年在《教养力》书里写下的序言。我认为,养育方案,归根到底都是因孩子而生。

我见过的不少创伤,的确都离不开“父母把孩子的人生当成是自己的人生”这个错误的判断,而且也很多父母,做不到“允许孩子和自己选择的不一样”。

但你要知道并相信啊,一个充分得到父母信任、能允许做自己选择的孩子,他们是不会让自己过得很糟糕的,在爱的蜜罐里,他们才能更丰盈地吸收成长。

“顺势养育,因材施教”,就是多根据孩子的天性来养娃,做孩子的伯乐。

具体来说,就是多多用专业的心理学方法了解下自己的孩子,思考孩子的优点是什么,思考合适自己和孩子的良好匹配模型,再梳理出自己可以协助孩子的地方。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你要明白,如果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都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内生动力,促进孩子在各领域的潜能发展,他们必然会时刻保持进步。

所以你有没有发现,在心理学的视角下,读什么学校、选择怎么样的方向、到底要不要培养孩子的习惯、到底要不要去给孩子报网课和辅导班……它们压根就不是什么对立的送命题。

因为,从来都没有什么是“非黑即白”的事情,有的只有“合适与不合适自己的孩子”这个开放性答案。

我知道肯定有很多姐妹会觉得“顺势养育、因材施教这理念很好啊,但做起来真的好难啊”,是的,超级难,我到现在养育两孩子都10年了,我都不敢轻言“毕业”。

但它是我养育的初心。

因为有这个初心,我才不会陷入育儿失控的恐惧状态,也因为有这个初心,孩子们才能在这些年的成长里,感受到许多能让他们丰满内在的宝贵价值。

01 爱和安全感

很多人以为顺势养育、因材施教,只有等到孩子开始启蒙后,才算数。

但不是的呢,从孩子呱呱落地开始,你也许就已经看出了,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性格。

孩子的这些性格,或多或少可能跟你想象的都有出入,那你仔细想想,自己是怎么样去回应和看待孩子的这些“与众不同”呢?

有些宝宝爱哭,有些宝宝沉默,有些宝宝粘人,有些宝宝独立,这些性格如果和你的恰合,你可能会觉得天使啊,如果和你的不匹配呢,那就是“恶魔宝宝”了吗?

结婚可以有一条离婚理由,双方性格不合,但养育就是开盲盒,盲盒既然已经开,就没有办法退货的。但这个盲盒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石头,也是我们作为父母选择的结果,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

去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

越早越好,当孩子5岁之前,你如果已经对自己的孩子更为熟悉了,你会发现你做出错误判断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如果现在还不够了解,那你也可以开始去了解,最好的时机,永远都是要不十年前,要不现在。

当你在了解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同样也会用你尝试了解他的方式,去了解你。

就好像看孩子画画的作品,不想去了解孩子的父母,可能会轻描淡写夸一句“画的真好看,你真棒”,但如果真的想去好好了解孩子的父母,就会停留下来跟孩子多沟通多聊“你画的是什么呀?用了什么材料?这个形状代表什么?你为什么想画这一幅画呢?”

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更喜欢只是夸你棒的孩子,还是更喜欢更懂你的父母?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深层次了解,对孩子而言,是极为持久的爱和安全感。

02 尊重和选择权

当你越了解孩子的时候,你会发现,尊重天性,才能孕育希望。

有时候你也没办法去想明白,为什么同样的妈和爸,可以生出两个截然不同性格的孩子。

哪怕你很努力把注意力分配到两个孩子身上了,你会发现每个孩子的需求可能都是不一样的。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没有完美的天性,每个孩子的天性背后都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

一个独立坚强的孩子,可能处理事情会更利索,但遇到问题自我攻击力也越大; 一个粘人撒娇的孩子,可能处理事情容易拖沓,但情绪的自我化解能力却是极高。

这些是怎么一点点体现出来呢?各种大事、小事的选择里。

很多人容易把“选择”当成是“随性地、自由地做决定”。但是你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也是重大的选择和决定,越需要我们带着孩子,多花点时间,沉下心来,仔细剖析了解后,再来下定论。

包括昨天文章里聊到的,我接下来要陪弟弟去重新夯实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它也不是简单的不停的习惯的叠加,更不是我认为重要的习惯的叠加,而是一步一步去跟弟弟观察对比了解:

● 习惯包括哪几类? ● 如何分辨好习惯和坏习惯? ● 自己的过往习惯对自己有怎么样的影响? ● 你有观察到自己哪些不错的习惯? ● 你同学哪些习惯对你印象很深?是好的还是坏的? ● 你觉得哥哥有哪些习惯方式让你很惊讶? ● 接下来你觉得怎么做对你更有帮助?……

说真的,在我撰文之前,我们聊上面的话题已经聊了3个月。我是10月份就发现这个问题。

到了2024年1月份,弟弟肺炎出院后,他才下定决心,要跟它作斗争,而且“这个过程不太难,加上妈妈会陪我”。

他在这3个月里,深深观察和明白了一件事情:

原来习惯也分有效的习惯,和无效的习惯的啊。

无效的习惯是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要,胡子眉毛一把抓希望立刻把成绩提上去,反而做很多损耗心智的事情。 有效的习惯是一次优化一个自己的习惯弱点,踏踏实实抓一个环节,搞定了再到下一个,反复循环优化,就可以内化了。 我只要把有效的习惯学好了,就可以了。

没有孩子不想变好的,人的天性是渴望成长。

只有当我们不把选择“儿戏化”,才能带孩子找到自己内心的渴望和舒适。

只有发自内心认同,选择才能真正落地。

03 陪伴和成就感

必须要苦口婆心的说,父母一定要迭代自己的思维认知。

靠身边人口口相传的经验来养孩子,或者靠自己主观的过往经验来养孩子,最后都会让你在世界的不确定性面前,摔得很痛、很痛。

这个时代的确已经发生着巨变,只要你静下心来观察,都会发现变化从不会因个人而改变。

我们要努力陪伴孩子,鼓励孩子积累自己的成就感。

成就感是什么?是通过成绩、赛事、活动、考级、证书带来的成就感吗?这是许多人时常会联想到的做法。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那些都是浮在虚空中的东西,它们的存在意义是因为“社会需要”,它们都是社会为了维持一定的秩序而提出来的要求。

它们有其存在的意义,我认为这些经历对孩子来说也相当重要,但是每个参与其中的孩子,成就感值肯定是有高低的——

有一堆的证书,并不代表一个孩子就一定有成就感。 没有证书的孩子,也不代表一个孩子就没有成就感。

真正的成就感,应该是孩子内心所赋予自己的一种幸福状态。原来我做这件事情是很愉悦的,原来我还能做那么好,原来我对它有期待呢……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那一个在赛事、活动中取得不错成绩的孩子,又如何确保他有真正的成就感呢? 多听听他聊聊天。 那一个在赛事、活动中失败的孩子,又如何确保孩子不因此大受刺激而失去信心呢? 多陪他聊聊天。

你知道吗?对孩子来说,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原来我的存在对我的爸妈而言,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写在最后

所以回到最开头的问题,这个问题答案是什么?好像重要,但其实也不那么重要。

因为不管怎么选,都有过得好,和过不好的人,但这些其实都与你无关。

我们最能打好的一副牌,最应该尊重的一副牌,其实就在我们手里。

生活中有没有遗憾,一定有的。

有时候走了一段路发现走得不好,我们就要停下来思考一下,让自己慢一点,心也可以留出空间来去除浮躁。

而如果做出了选择,就让自己更坚定点,成为孩子的指南针,陪孩子一起走这段不易的路。

不要让自己也成为了孩子的不确定性。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充满着太多不确定性,孩子不可能生活在乌托邦世界里。作为时代亲历者的我们,更需要让孩子们能够在这不确定的洪流里,感受到父母的确定性。

那些爱与安全感

那些尊重与选择权

那些陪伴与成就感

只要把握住了那些永恒的确定性,那孩子的未来怎么都不会太糟糕。

你说呢?

Yours,萌芽。

作者萌芽,国家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0 阅读:0

萌芽研究我最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