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50年代,在一次讨论人事分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主席提议周总理担任最高领导职务,周总理笑着拒绝说:
“主席,你是了解我的,理理家还行,我不是帅才,做不了帅。”
自此以后,周总理就在中央扮演起了“大管家”的角色,并长期在工作中当二把手,结果引发了各种流言蜚语。
有历史学者称周总理的只能当二把手,无法像毛主席一样做领袖,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周总理领导智慧绝非只能做二把手那样简单。
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周总理不仅学识渊博,阅历丰富,而且具备远见卓识,善于审时度势,由已知推测未知。
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卓越的政治家一定拥有见微知著的能力,能够以管窥豹,通过科学决策掌握博弈的主动权。
1940年,蒋介石主动宴请周总理,并一反常态与周总理大谈感情,周总理对此十分警觉,当即预测蒋介石会酝酿阴谋。
事实证明,周总理的政治嗅觉极其敏锐,通过蒋介石在宴会上表现就预见了未来,结果没多久,蒋介石就发动了皖南事变。
周总理驾驭未来,从来不是单纯依靠主观臆测,还经常运用历史经验和事物规律,去判断未来的发展走向。
周总理重视研究规律,又善于总结和掌握规律,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周总理总能通过驾驭规律进行决策,由此展现了高超的领导艺术,并取得了领导成就。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周总理利用规律精准地预测了太平洋战争和世界战局的走向,与毛主席对抗日战争的判断如出一辙。
周总理的领导智慧遵循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者善于普遍联系,优秀的政治家能够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到相同的因素。
这种观点就是著名的求同存异思想,周总理作为求同存异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西安事变之后,周总理为了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先后多次前往西安斡旋,劝说蒋介石搁置国共矛盾,与我党共同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正是周总理领导智慧的体现,优秀的领导者总能让具有不同立场的双方找到共同的观点。
在和平建设时期,周总理多次利用求同存异思想开展外交工作,先是促成万隆会议顺利召开,又让中日外交关系正常化。
中美建交的过程中,周总理与尼克松和基辛格商讨公报的事宜时,提出:先立异,再求同,在不掩盖分歧的基础上寻求一致。
中美两国虽然意识不同,过去又长期对峙,能够顺利建交,周总理的求同存异思想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总理的领导智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包含与时俱进的创新,除了求同存异思想之外,还包括删繁就简的领导艺术。
面对复杂的问题,周总理经常能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甚至会利用以退为进的策略,让问题变得柳暗花明。
周总理的领导智慧绝非只能做二把手,只是为了顾全大局,才甘愿做二把手,这同样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
党内外人士都赞誉周总理是共和国的“周公”,正如历史上的周公辅成王一样,周总理一直竭尽全力地辅佐着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