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时节,乍暖还寒,降水逐渐增多,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2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时令节气与健康”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指出,春季也是消化道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期,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皮肤病的人,要提早做好自我防护。
消化道疾病高发 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春季是消化道疾病的高发期,尤其是腹泻、呕吐等症状比较常见。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李景南表示,预防这些疾病,应从日常的卫生习惯做起。餐前便后注意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可以预防有害菌通过不洁的食物进入我们的胃肠道。食物要充分烹熟,生食蔬菜应彻底清洗干净。冰箱储存的食物应加热以后再食用,避免进食隔夜食物。
另外,李景南强调,春季也是胃肠型感冒常发生的季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交叉感染,如果家庭中有人出现了低热、腹泻的症状,一定要避免共用餐具,注意消毒,这样可以减少细菌传播的概率,预防疾病的发生。
若出现轻度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李景南建议,可先摄入清淡饮食,多补充水分,必要时可服用相关药物控制症状。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尤其是出现发热或者腹痛,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对于“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饭后喝茶助消化”“洗肠可以排毒”等说法,李景南表示,饭后适当散步可以改善消化功能,但饭后剧烈运动会影响肠道功能,加重肠道负担,导致消化不良。饭后喝茶虽然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但长期大量饮用浓茶可能导致肠胃不适。对于不需要肠道清洁的健康人来说,过度洗肠一方面会破坏肠道微生态的正常菌群,另一方面大量水的机械性刺激会损伤肠道黏膜,不利于健康。
春季花粉过敏 需提前2到4周预防在春季,一些风媒花的花粉会引起很多过敏症状,包括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如果有明确的花粉过敏患者,在春季花粉到来之前,就要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目前临床都认为,提前预防要比出现症状以后再去治疗更加有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马艳良表示,可以使用预防性药物,如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可以提前使用一些鼻喷激素药物,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由于这些药物含激素的剂量较小,起效需要一定时间,在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出现时再使用,效果反而不佳。一般建议在春季花粉季节之前,至少提前2到4周开始使用。
对于患有过敏性结膜炎的人群,可以使用一些抗过敏的滴眼液,如依美斯汀滴眼液。而过敏性哮喘的患者,可以使用一些含有吸入糖皮质激素的药物。一般来讲,药物需要使用到花粉季节过后,根据症状再考虑停用或减量。
马艳良指出,如果有确切过敏症状的人,在花粉季节要尽量避免接触花粉过敏原。在室内时尽量把门窗关闭,也可使用较为高效的空气过滤器,降低室内花粉浓度。
她特别提到,眼睛的黏膜也是花粉过敏的一大来源,除戴口罩外,也可佩戴镜片周围带有硅胶保护套的护目镜,减少眼睛与花粉的接触。外出回到家要及时脱去外衣、清洗鼻腔。一旦出现症状需及时就医,尤其是哮喘患者,一定要随身携带含有沙丁胺醇或者福莫特罗这类急救药物,避免在花粉季节出现严重发作。
校园传染病 需警惕近期,有媒体报道称有些国家和地区流感病毒仍处高位流行。对此,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彭质斌表示,当前我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继续呈下降趋势。
但是随着学生们重返校园,春季在校园会出现高发的传染病,包括诺如病毒感染以及麻疹、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彭质斌提醒,这些传染病大多通过呼吸道飞沫或者密切接触传播。
彭质斌表示,校园传染病的早发现和早处置非常重要,可以减少疫情发生风险、控制发生规模。对于疫苗可预防性疾病,建议及时全程接种疫苗,通过强化免疫,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学校应加强教室的清洁,在保暖的前提下通风换气,促进室内空气流通。加强健康监测,提倡学生、教职员工不带病上课或上岗,组织开展学生、教职员工体育活动和健身锻炼,提高抵抗力,减少疾病感染的风险。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董超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