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大脑发育需要两大法宝

保健时报 2025-02-14 11:06:16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发布《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其中就如何促进0~3岁婴幼儿大脑发育对广大家长作出了指导。其中的核心是,家长要用好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机会这两大法宝。

0~3岁时 · 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 ·

《指南》指出,0~3岁为婴幼儿期,这一时期大脑发育速度最快,大脑细胞、神经元联系形成最旺盛,80%的大脑发育发生在3岁以前,且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抓住0~3岁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家长要有针对性地对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进行科学干预,通过良好的环境因素,可以促进婴幼儿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快速全面发展,主要干预措施就是为婴幼儿提供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机会。

积极回应宝宝交流需求 · 树立安全感 ·

回应性照护是指,家长要注意观察婴幼儿的眼神、表情、动作、声音、手势和口头请求,积极予以回应,日常陪伴儿童一起交流嬉戏。这些互动能够刺激大脑内部神经元联系形成,帮助婴幼儿认识周围的世界,对人、关系和语言形成认知,促进大运动、精细动作发育。

家长给予婴幼儿适当、稳定、不间断的关怀照顾、哺育抚摸,儿童将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建立起亲子依恋关系,形成安全感。婴幼儿期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稳定,活泼开朗,注意力集中,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往,具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家长对婴幼儿进行回应性照护,为孩子提供早期学习机会,不仅能够促进婴幼儿运动、语言、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与婴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相反,未建立良好亲子依恋关系的儿童缺乏安全感,容易形成多疑、孤僻、冷漠、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对他人缺乏信任感,人际交往有困难。因此,家长要充分认识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的重要性。

玩具和图书 · 锻炼宝宝动作和认知 ·

早期学习机会是指家长通过亲子游戏、亲子阅读、亲子交流比如身体接触、肢体语言表达、语言表达等方式,帮助婴幼儿习得人际交流的能力,习得情感表达,习得考虑他人感受的重要性,了解人、事物之间的联系。

《指南》指出,玩具是婴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丰富的玩具种类是开展多样化亲子游戏的基础。合适的玩具能为婴幼儿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家长利用玩具与儿童进行亲子游戏,有利于婴幼儿感知觉、动作、认知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图书是婴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家长与婴幼儿一起读图画书,亲子共同阅读,可以有效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

与同龄人交往可以帮助婴幼儿习得与他人沟通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气味、触觉和视觉刺激,可以帮助婴幼儿发展感知能力,提高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相反,如果养育环境单调,缺少玩具和图书,缺少与同伴的交流,将限制婴幼儿获得学习机会和发展自身能力。

“手机保姆” · 影响宝宝多方面发展 ·

《指南》特别指出,不宜将视屏类产品,包括电视、电脑、手机、平板、游戏机等作为儿童的“玩伴”。如果家长经常让婴幼儿使用视屏类产品,与孩子陪伴、交流、互动的时间就会减少,对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向刺激就会显著降低,对于婴幼儿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极为不利。使用视屏类产品,还会增加儿童近视的发生风险。0~3岁的婴幼儿应当不接触任何形式的视屏类产品。

家长有心理问题 · 需及早干预 ·

家长情绪良好、心理健康,可以为婴幼儿提供高质量的陪伴、交流和互动,提供安全、愉悦的养育环境。

《指南》中介绍,母亲作为主要的家长,如果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将影响与婴幼儿的交流、互动,难以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不利于婴幼儿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产后抑郁是母亲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会导致母婴互动不佳,妨碍正常的亲子依恋关系形成,影响后代的运动、语言、认知发展,增加情感和行为问题。产后抑郁的母亲,孩子更有可能出现过度哭泣、睡眠障碍和情绪问题,发生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儿童死亡的风险也会上升。因此针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家长,特别是婴幼儿母亲,及早发现问题,对症干预,不仅有利于改善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对婴幼儿的发育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楚超

编辑 || 颜红波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