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咱要来唠一段鲜为人知却震撼人心的抗战往事,主角是曾经威震四方的中国德械师。1938 年,那可是抗战局势最为胶着的年头,战火熊熊,山河破碎。就在这一年的 9 月 11 日,在富金山这片土地上,71 军 36 师历经十天艰苦卓绝的阻击,终于完成了使命。然而,当师长陈瑞河清点人数时,内心的剧痛犹如刀绞一般。
战场上一片死寂,狼烟弥漫,焦土满目,近万名将士的热血在这里汩汩流淌。曾经威风八面的王牌德械劲旅,此时仅剩下区区 800 人。更让人痛心疾首的是,自那以后,在漫长的抗战岁月里,德械师的身影彻底消失,再也难觅踪迹。毫不夸张地说,富金山这一战,就是德械师的最后绝响。
要知道,国军的德械师原本数量就极为有限。全面抗战爆发前,也就是 1933 年,中德展开深度合作,国民政府雄心勃勃,计划打造 30 个德械师。可无奈国民政府内部腐败丛生,专款被层层克扣,根本无法有效落实。种种问题交织,使得这个计划一推再推。直到全面抗战爆发,也仅有四支部队成功完成德械师的蜕变,它们分别是第 36 师、87 师、88 师和教导总队。但必须得说明,这四支部队除了零星几门火炮,几乎再无其他重型装备。这无疑为德械师在后续作战中伤亡剧增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但不可否认,德械师在抗战中堪称大放异彩,展现出了超乎想象的强大战斗力,“国之劲旅” 这个称号,他们当之无愧。就拿淞沪会战来说,87 师和 88 师率先奔赴战场,将士们凭借顽强的斗志和过硬的本领,硬是扛住了日军连续数日的疯狂进攻。后来,由于伤亡过于惨重,36 师紧急驰援。直至上海沦陷大局已定,德械师才无奈撤离战场。随后,他们又投身南京保卫战,教导总队全体将士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番号也随之取消。87 师和 88 师同样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后续即便重新组建,也不过是徒有其名的德械师罢了。唯有 36 师,在之前的几次战斗中伤亡相对较小,艰难地保留了德械师最后的一丝火种。此后,这支部队辗转各地抗日战场,屡立战功,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打算放过德械师这最后的 “独苗”—— 第 36 师。1938 年夏天,日军兵分南北两路,气势汹汹地直扑陪都武汉,妄图通过拿下武汉,迫使国民政府投降。而国民政府则打算凭借长江、大别山脉等天然屏障,与日军展开一场大规模战役,这便是后来的 “武汉会战”。其目的很明确,要么全力阻挡日军的进攻步伐,即便无法阻挡,也要为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争取宝贵时间,完成战略转移。
日军大将畑俊六下令,让岗村宁次的 11 军在南方作战,同时命东久迩宫稔彦的第 2 军越过大别山,直逼武汉。但在南方作战的冈村宁次进展并不顺利,于是日军便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了东久迩宫稔彦的第 2 军身上。1938 年 8 月,东久迩宫稔彦率部南下,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克六安、霍山等地,很快便兵临大别山脚下。此时,战局变得异常危急,一旦日军越过大别山,前方便是一马平川的汉江平原,武汉将再无险可守。

形势紧迫,白崇禧紧急命令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在大别山一带进行阻击。但第二集团军刚经历徐州会战,许多部队建制残缺不全,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便又不得不仓促应战。孙连仲思来想去,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命令宋希濂的 71 军前去阻击。毕竟在当时,也只有 71 军尚有一战之力。71 军下辖 36、88 两个德械师,外加一个 114 师作为补充,整体战斗力还算说得过去。
宋希濂接到命令后,心里十分清楚部队当时的状况并不适合作战。但军令如山,抵御外敌、保家卫国是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毫不犹豫地率领部队驻守在史河南岸。宋希濂与日军多次交手,对日军的火力配备了如指掌。在勘察地形时,他敏锐地发现,仅靠史河根本无法阻挡日军的机械化部队。经过深思熟虑,宋希濂决定将主阵地设置在史河南面不远处的富金山。富金山位于河南省固始县,属于大别山余脉。从山顶俯瞰,山下的情况尽收眼底,是打阻击战的绝佳地理位置。倘若 71 军当时拥有重型火力,完全可以直接封锁山下的公路,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但正如前文所说,即便是当时最为精锐的德械师,也未能装备几门重火炮。要是有重炮支援,这一战 71 军将士们的生存几率无疑会大大提高。
1938 年 9 月 1 日,日军第 13 师团的先头部队抵达史河一带,这第 13 师团可是日军的甲级师团,战斗力不容小觑。9 月 2 日清晨,日军飞机便在富金山上空盘旋,炸弹如雨点般密密麻麻地落在 36 师的阵地上,紧接着,大炮也开始狂轰滥炸。36 师的将士们与日军多次交锋,对日军这一套攻击模式早已摸得门儿清。陈瑞河师长果断命令部队分成两翼,巧妙地躲开日军前期的轰炸。轰炸结束后,13 师团的步兵便开始发起冲锋。这第 13 师团曾参与过攻打南京,71 军与 13 师团在南京时就是老对手,没想到在这里再次狭路相逢,真是冤家路窄。

36 师的将士们等日军靠近后,机枪猛烈扫射,手榴弹四处纷飞,炸得日军鬼哭狼嚎,人仰马翻。日军在大炮的掩护下,一次次向富金山 36 师的正面发起猛攻,好几次都冲到了 36 师的阵地前沿,可每次都被将士们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杀了回去。这一战,从一开始便异常激烈,仅仅两天时间,36 师就有三个连全体阵亡,其他部队也都不同程度地减员。不过,在师长陈瑞河的带领下,阵地依然牢牢掌控在国军手中。
9 月 3 日,被打得恼羞成怒的日军,再次调集强大的重火力,对着富金山疯狂进攻。轰隆隆的炮声从清晨一直响到深夜,远远望去,富金山仿佛一片燃烧的火海,到了晚上更是火光冲天,亮如白昼。9 月 4 日,日军 26 旅旅团长泽田德重亲自率领日军步兵,高喊着 “万岁” 口号,近乎疯狂地冲向富金山。军长宋希濂早有防备,他命令 36 师和 88 师协同作战,构建起强大的火力网,全力阻击日军冲锋。为了鼓舞士气,宋希濂还亲自前往一线指挥战斗。在他的指挥下,将士们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烈战斗。最终,国军成功粉碎了日军的 “万岁冲锋”,泽田德重也身负重伤。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士们每天都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德械师的伤亡不断增加,日军也同样损失惨重。7 日,在日军 13 师团师团长荻洲立兵的指挥下,丧心病狂的日军投放了大量的毒气弹。36 师、88 师虽是德械师,但经过之前几次大战,装备早已残缺不全,且得不到及时补充。将士们无奈之下,只能打湿毛巾捂住口鼻,继续顽强战斗。又经过几天的激烈厮杀,13 师团依旧未能占领富金山,但其兵力却损失了大半,荻洲立兵无奈之下,只好紧急求援。8 日,日军派 16 师团前去增援,这 16 师团同样也是日军的甲级师团。
由于多日来日军一直毫无进展,他们便分出一股兵力,绕到富金山侧面企图偷袭。然而,日军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国军一个团早已在此严阵以待,成功将敌人击退。眼见偷袭计划失败,日军只好加大正面进攻力度。9 日以后,日军大炮、飞机、毒气弹轮番上阵,步兵冲锋一波接着一波。德械师由于缺乏重武器,伤亡极为惨重,大多数的营、连单位几乎全军覆没,半数以上的阵地都已失守。此时,36 师的损失最为严重,从最初的 1 万多人,锐减到只剩下 2000 余人,可他们依然没有等到撤退的命令,将士们只能咬紧牙关,苦苦坚守。

9 月 11 日,富金山除了主阵地外,周围所有阵地均已失守。但将士们没有丝毫退缩之意,当日军攻上主阵地时,双方展开了残酷的白刃战。一番激烈拼杀之后,36 师的将士们所剩无几。师长陈瑞河无奈下令撤退时,36 师原本一万多人的编制,仅仅剩下 800 余人。那一刻,师长陈瑞河的心中满是悲痛与无奈。在 9 月 2 日到 11 日这十天里,德械师的将士们,近万人血洒富金山。但他们没有丝毫后悔,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多杀敌人,保家卫国。德械师的将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长城,为武汉会战的准备赢得了无比宝贵的时间,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感天动地。作为德械师最后的 “火种”,36 师在这一战中损失殆尽,自此以后,抗战中再无德械师的身影。
血战富金山,或许很多人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但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不会忘记曾经中国那支英勇无畏、战无不胜的精锐抗日劲旅 —— 中国德械师。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战之歌,他们的英勇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于心,世代传颂。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要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无尽的力量,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努力拼搏,绝不让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