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嫔:或高士奇侄孙女,得康熙宠爱生2子1女,儿媳为太宗重外孙女

雍亲王府王妃 2025-02-21 13:01:25

历史上在位时间的皇帝——康熙皇帝,在位长达61年之久,从14岁第一位皇子承瑞出生,到65岁最后一位皇子出生,康熙用了51年的时间生了55位皇子公主。

而在康熙的后宫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能够为康熙生下皇子公主,而且生下皇子公主数量比较多的往往出身都比较低。比如:

第一个为康熙生下皇子的妃嫔——荣妃马佳氏,出身包衣,共生6位皇子公主;

与荣妃生下皇子公主数量相同的——德妃乌雅氏,也是出身包衣,其子胤禛便是雍正帝;

同荣妃一同入宫的惠妃那拉氏,出身包衣,共生2位皇子;

自始至终都得康熙宠爱的宜妃郭络罗氏,出身包衣,共生3位皇子;

康熙在康熙朝中期十分宠爱的顺懿密妃王氏,民间汉女出身,共生3位皇子;

被雍正直接追封为敬敏皇贵妃的章佳氏,出身包衣,共生2位公主1位皇子,这1位皇子便是胤祥

宜妃的姐姐郭贵人,生1位皇子1位公主;

那贵人那拉氏,生2位皇子;

至于良妃卫氏、定妃万琉哈氏、成妃戴佳氏都是包衣出身,为康熙生下1位皇子;纯裕勤妃陈氏、静嫔石氏、穆嫔陈氏等都是民间汉女出身,为康熙生下一位皇子。

至于出身比较显赫,而且位份比较高的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悫惠皇贵妃(孝懿仁皇后妹妹)、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慧妃博尔济吉特氏(孝庄母族出身)、平妃(孝诚仁皇后妹妹)、宣妃(孝庄母族出身)都没有生下长大成人的皇子或者公主,甚至大部分都没有怀孕。

像这些出身显赫的康熙后妃,无非就是出身赫舍里氏家族、巴虎特克慎系佟佳氏一族、弘毅公家族、孝庄的母族博尔济吉特氏一族,这几个家族自满清初期便频繁开始同爱新觉罗家族联姻,所以很多康熙的后妃都跟康熙有着千丝万缕的姻亲关系。

像孝懿仁皇后与悫惠皇贵妃,便是康熙小舅舅佟国维的女儿,二人跟康熙是亲表兄妹的关系,没有生下皇子公主实属正常。

像孝昭仁皇后与妹妹温僖贵妃,则都是太祖皇帝亲外孙遏必隆的女儿,若是按照辈分的话,孝昭仁皇后姐妹二人祖母穆库什公主的父亲,便是康熙的曾祖父。

而那些出身比较低,尤其是包衣、民间汉女出身的妃嫔,在嫁给康熙之前跟康熙并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能得宠,大概率是能生下皇子公主的。

像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襄嫔高氏,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康熙生下3位皇子公主。

关于高氏的出身有两种说法:

说法一,根据《玉牒》的记载,襄嫔高氏是高廷秀的女儿,而高廷秀是正定府人(河北);

说法二,根据《余姚六仓志》的记载,高廷秀是余姚县人,康熙的宠臣高士奇是高廷秀的族叔。若是高氏的父亲高廷秀当真是余姚县人的话,那么康熙的这位岳父便是一位书法家,字写得非常好,颇有“钟王”(钟繇、王羲之)风范。正因为如此朝廷想要高廷秀入仕为官,便给了他礼部印铸局大使一职。这个官职虽然是微官末吏,但毕竟算是入仕了。但是高廷秀并未到任,可见高廷秀并没有入仕为官的打算。

康熙的宠臣高士奇便工于书法,而高廷秀在书法上也造诣颇深,若说二人出自一个家族确实也无可厚非。倘若高氏的父亲当真是这位的话,高氏即便不是旗人出身,但也是大家闺秀,自小便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文化修养应当是不错的。康熙作为千古一帝,自然也更加喜欢能够听得懂自己说的话、颇有修养的妃嫔。

虽然不管哪种说法,高氏都是民间汉女出身,但是两种说法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在大清能够成为后宫妃嫔一般有四种方式:

外八旗选秀,也就是出身八旗的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后参加选秀,选中后入宫成为后妃;当然这部分也包含家族十分显赫,直接由母族直接送入宫并未参加选秀的女子。

像康熙的孝懿仁皇后、悫惠皇贵妃、平妃、孝昭仁皇后、温僖贵妃便是直接由母族送入宫中为妃,后晋封为贵妃或者皇贵妃。当然大部分还是需要参加八旗选秀的,只有被选中的秀女才能入宫,比如慈禧太后。

包衣出身的女子需要参加内务府主持的选秀,若是选中的话有机会成为妃嫔,但大部分为官女子;像康熙的德妃、成妃、良妃等便都是先入宫成为官女子,后因得到康熙的宠幸才得以成为康熙的妃嫔,至于那些没有得到康熙宠幸的官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后便可以出宫自行婚嫁。

江南官员进献的江南美女,很多江南籍民间汉女应当便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入宫成为妃嫔;像乾隆皇帝的芳妃、陆贵人便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入宫,刚开始的位份会比较低,得宠后慢慢晋封位份。关于乾隆芳妃入宫还有一种说法:乾隆的继后那拉氏便很可能是因为芳妃入宫而断发的。

朝廷官员进献(极少)

像高氏,若非江南官员进献入京的话,那么最有可能的方式便是:作为高士奇的族侄孙女,由高士奇进献入宫的。

像康熙在康熙朝中期十分宠爱的顺懿密妃王氏,便是朝廷官员由母家直接进献入宫的。而这位朝廷官员是康熙十分信任的苏州织造李煦,李煦的生母是康熙幼年时的乳母,康熙跟李煦的感情跟其他的臣子是不一样的,李煦可以称之为康熙的“乳弟”。

除此之外,李煦还是康熙伴读曹寅的大舅子,曹寅的生母是康熙的保姆,同李煦一样是康熙十分信任的臣子,二人皆有密折专奏权。

若是按照辈分的话,顺懿密妃应当是李煦的舅表妹,在康熙三十三年之前入宫。

而高士奇,虽然并非康熙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也非旗人,但是深得康熙帝的知遇。按照康熙对高士奇的宠信重视程度,能够允许高士奇将家族中女子进献入宫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至于高氏何时入宫的尚且不确定的,入宫后是直接为康熙的妃嫔还是担任过官女子,都暂且不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高氏在康熙四十一年之前入宫的,因为高氏在康熙四十一年九月生下了黄皇十九子允禝。

允禝出生的次年,高氏又怀孕生下了一位公主,只是公主出生不久便夭折,并未参与序齿。

允禝出生四年后,皇二十子允祎出生;

也就是说高氏用了四年的时间,生下了两位皇子一位公主。

可以看得出,最起码在康熙四十一年到康熙四十五年,高氏是十分得宠的。

康熙虽然一共生了55位皇子公主,但是真正长大成人的仅有28位。而高氏所生的三位皇子公主,也只有皇二十子胤祎得以长大成人,皇十九子与皇十九女都是不到三岁便夭折了。这对于高氏而言自然是打击比较大的,但是能有一位皇子长大成人也算是一个安慰了,毕竟有皇子傍身后半生便算是有了依靠。像康熙那贵人虽然得以生下两位皇子,但是都夭折了。

不管有几位皇子公主长大成人,高氏也是为康熙的子嗣立下了大功。

按照我们看清宫剧的思维来说,高氏接下来便是要晋封位份了。

然而从康熙四十五年到康熙六十一年,这16年间,康熙从未提过要将高氏册封为贵人或者嫔,高氏只是以没有封号庶妃的身份,继续在后宫待了16年的时间。

这一点上康熙确实不如自己的“孙儿”乾隆大方,乾隆的后宫中也有很多民籍汉女出身的后妃,这些后妃若是生下皇子公主便可以母凭子贵,即便是有的后妃不能生下皇子公主若是得宠的话也会晋封位份。比如:

纯惠皇贵妃苏氏,民籍汉女出身,原为侍妾格格侍奉乾隆,因为得宠,也因为为乾隆生下两位皇子一位公主而一步一步晋封为贵妃,甚至在病逝之前便已经被晋封为皇贵妃。对于民籍汉女出身的后妃来说,生前便被晋封为皇贵妃,在整个大清也是独一无二的。

庆恭皇贵妃陆氏,民籍汉女出身,一直无所出,即便是如此也一步一步被晋封为庆妃,甚至是庆贵妃,而且还负责抚养十五阿哥永琰;在永琰亲政后将养母陆氏追封为庆恭皇贵妃。

.......

其实得此待遇的,并非高氏一人(旗人出身的妃嫔也是如此),像比高氏还要早几年入宫,为康熙生下三位皇子的顺懿密妃王氏,也是多年来一直都是没有封号的庶妃,一直到康熙五十九年时才被正式册封为密嫔。要知道王氏的出身,要比高氏显贵多了。

像最迟在康熙十四年便入宫的成妃戴佳氏,即便是生下皇子胤祐,也在庶妃的位份上三十余年的时间。康熙四十八年时才被封为成嫔,康熙五十九年时被晋封为成妃。

除此之外生下皇六女固伦纯悫公主的乌拉那拉氏、生下皇二十二子胤祜的色赫图氏、生下皇二十三子胤祁的石氏、生下皇二十四子胤秘的陈氏等,在康熙朝都只是没有封号的庶妃,雍正帝登基将这些生有皇子但是没有位份的皇考后妃们,晋封为了贵人。

有曾生兄弟之母、未经受封者,俱应封为贵人。

也就是说雍正继位后,高氏才有了贵人的位份。

雍正帝病逝,乾隆皇帝继位后,高氏的位份再次得到提升,被晋封为皇祖襄嫔。

乾隆十一年六月,高氏病逝,被葬入景陵妃园寝中。

至于高氏唯一长大成人的儿子胤祎,原本得到了雍正的厚待,但是他并没有做到安分守己,最终成了雍正帝泰陵的守陵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从康熙五十五年开始,11岁的胤祎便跟随康熙帝一起巡幸塞外,并且前往木兰围场围猎。当然这并非是因为康熙特别看重胤祎,而是康熙所有的皇子都有这样的待遇。

雍正帝登基的时候,胤祎已经17岁,也到了该封爵成婚的年纪。

雍正帝为二十弟挑选了一位出身很不错的女子为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

博尔济吉特氏的生母是太宗皇帝的曾孙女、太宗第五子和硕承泽亲王硕塞的孙女、和硕庄亲王博果铎的女儿和硕格格(郡主)爱新觉罗氏

正因为娶了和硕格格为妻,所以博尔济吉特氏的父亲阿宝被封为和硕额驸

而阿宝本就是阿拉善旗第二代旗王

博尔济吉特氏的兄弟、也就是阿拉善旗第三代旗王罗卜藏多尔济,则是娶了和硕恪亲王胤禄的女儿为妻,而胤禄是康熙第十六子,被雍正过继给了博果铎为嗣子,承袭和硕庄亲王爵位(和硕庄亲王爵位是满清初期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雍正能够为二十弟挑选如此出身显赫的嫡福晋,也是想让从未参与夺嫡之争、恰好到了建功立业年纪的胤祎能够在朝堂上有所作为。

所以在雍正四年时,胤祎被封为固山贝子。

其实像高氏这样的出身,其子一开始被封为辅国公、镇国公也是说得过去的。但雍正直接将其册封为固山贝子,便是对其有很多的期许。

仅仅四年后,雍正便将胤祎晋封为了多罗贝勒。

若是胤祎能够在朝堂上有所作为的话,按照雍正帝对他的厚待,被晋封为郡王、甚至是亲王都不在话下。然而胤祎却让雍正帝失望了,雍正帝只是让胤祎前往皇陵祭奠,胤祎便找借口推脱不去,雍正十分生气,便将其连降三级,直接降为了辅国公。

雍正帝病逝后,乾隆便恢复了二十叔胤祎贝勒的爵位,并且让其前往泰陵为雍正帝守陵。

若是胤祎能够安分守己的话,在贝勒的爵位上安度余生也是不错的。

乾隆也确实厚待了这位叔叔,在乾隆九年时便让胤祎全权负责泰陵所有的事务,并且被授予泰陵领侍卫内大臣一职。

乾隆二十年,胤祎病逝,终年50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