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转型焦灼狂奔,要么卷,要么死?丨年终2023

电动湃 2023-12-19 19:03:54

火烧连营,兵临城下,说的或许就是如今面对电动化转型「焦灼」的合资品牌了。

有多急迫?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11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62.1%;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0.9%;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只有区区6.6%。

合资品牌电动化转型进展缓慢,早已是公开的事实。作为燃油车时代的优等生,这就好比眼睁睁看着曾经比自己落后一大截的「学渣」突然开了窍,甚至还提前交了卷。

2023年,被称为自主新能源汽车爆发元年。比亚迪迈过月销20万大关,更挑破了A级车市场与合资品牌之间最后的「三八线」,这对于畅享「躺赢」人生的合资而言,惊诧与无力,何止一星半点。

电动化大势已来,在豪华围、,自主堵截之下,如今的合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占位,以及各自的储备、机会又在何处?

2023年,合资在自主的狂欢衬托下,落寞难以掩饰。

作为以往依靠燃油车霸榜多年的合资品牌来说,不得不承认的是,自主新能源已经「打到了家门口」。

先来看一组数据。

在2023年11月的畅销车型里,轿车Top 10已被新能源占据6款;而SUV Top 10中合资品牌仅剩2席,且几乎都在垫底位置。

而且,你会发现,合资仅剩下三款A级轿车苦撑场面,B级车唯剩下凯美瑞一枝独苗,曾经前十中的常胜选手如帕萨特、迈腾,以及卡罗拉、思域,全部被自主新能源挤出了牌桌。

SUV的情势更加危急,锋兰达和RAV4荣放虽然勉强入榜,但与第一名特斯拉ModelY和第二名比亚迪宋PLUS新能源相比,单月销量仅为后者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伴随着主销车型的销量滑坡,合资大盘面临坍缩。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0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68万辆,同比下降2%,环比增长1%。

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8.1%,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7.7%,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美系品牌零售份额6.1%,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更引人注目的是,今年以来,自主品牌份额始终保持在50%以上,而合资品牌份额第一次连续十个月低于50%分界线。

当然,你可以说,合资品牌仍然把持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

但如果以绝对数字计算,合资从2020年高位的60.4%到如今不到50%,超过10%的份额丢失,意味着接近20万的销量损失,这个数量甚至超过了大众一个月销量。

你也可以说,合资品牌仅三年不到的时间,就丢掉了一个「大众」。

而迈过躺着挣钱的好时光,合资品牌正走到一个十字路口:要么赌上一切「开卷」,要么急流勇退,继续躺进海外市场的温床。

在排放丑闻付出了数千亿元巨大代价之后,大众电动化的决心是最坚定的。

作为在华布局纯电动产品最全的跨国车企,南北大众不仅拥有专门为电动车设计的纯电平台MEB,更从小型、紧凑到中大型SUV市场全面投放了相应产品。

而在其纯电车型多年不温不火的销量表现下,大众成为了第一个从合资高溢价美梦中「惊醒」的车企。

降价砍刀落下,大众用ID.3车型3.7万的大幅优惠,印证了车圈经年不变的铁律——没有卖不出去的产品,只有不合适的价格。

ID.3瞬间卖爆,最高单日订单742台,限量7000台的额度转瞬售罄,此前ID.3的销量高点也只是在月销3500辆左右。

随后,见ID.3降价举措见效,上汽大众又对另外两款电动车——ID.4X和ID.6X展开降价。一汽-大众也随其步伐降价,2024款ID.6 CROZZ降价4.5万元,优惠后价格为21.39万-29.19万元。

对于大众而言,这并非是一次简单的价格调整,而是主动丢掉品牌溢价的光环,开始接受与自主对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低头和放低姿态,成为了合资品牌真正参与中国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

一个明显的信号是,如今,大众id系列门店中,与某迪海豚的配置价格对比海报,被放在了进门口绝对醒目的位置,这种「反向对比」确有几分认清时局之后的蜕变。

智能化电动化的时代大门开启之后,定价权便开始在合资与自主之间易手,除了德系大众之外,美系车的幡然醒悟也比预想中迅速。

别克E5的推出成为一条绝对「分水岭」。

即使是面对内卷加剧的2023年,一款本来应该去到30万的600+km续航的中大型纯电SUV,别克直接给出了摸底价:20.89万-23.99万元(两驱版)。

这一售价并非以牺牲配置和降低标准而来,得益于奥特能纯电平台,上汽通用正在通过平台化缩减成本,但即便如此,在E5出现之前,手握20万预算购买纯电车型,顶多只能买到合资品牌的紧凑级SUV,更不用说是纯电车型。

怎么看,别克都有些「不挣钱,交个朋友」的破釜沉舟。

除了E5,7月,凯迪拉克Lyriq锐歌也加入降价潮,全系产品价格下调6万元,而终端市场终于被价格跳水「催熟」,9月,上汽通用旗下新能源车销量首次破万。

这正是残酷的真相,合资品牌唯有遵循自主那样疯狂内卷的轨迹,给出一个几近「变态」的价格,甚至是不惜赔本赚吆喝,才有机会换得留在牌桌上的资格。

与德系、美系的“破而后立”相比,日系显得半推半就,已然死守多年混动路线,要实现大象转身,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产品推出的不少,2022年,东风本田e:NS1,东风日产Ariya以及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bZ4X「三箭齐发」,但如今,三款车的销量个顶个的难堪,能卖上三位数的月份都不多,甚至一度被市场记住的只有丰田「验证码」的戏称。

日系纯电的守成,在这个快速迭代创新,新品层出不穷的时代,如此格格不入。

以Ariya为例,几乎与油车差不多的外观设计,配置也难言优势,至于智能化还只是追赶同级主流水平。这样一款没有新意的日系纯电,在丧失了节油这一品牌硬核标签后,面对这个充满卷王的新能源赛道,犹如滴水入海,淹没的无声无息。

两本一田尚且如此,原本就弱势的日系品牌,如三菱、马自达更是难上加难。

10月24日,三菱汽车在中国的生产正式终止,成为又一退出中国市场的日系品牌。当然,对于三菱来说,油车的溃败是主因,但无望的新能源彻底切断了这一日系车企重生的最后一丝希望。

而马自达还停留在辉煌的“转子时代”,心里想着转型,身体却依旧诚实。就算是口头承诺,真正电动化转型也要从2027年启动,四年的「空窗期」恐怕熬的连黄花菜都凉透了。

转型受阻的还有法系和韩系。

法系别说电动化,苟在中国市场都实属耗尽了所有力气,好在欧洲市场依旧风生水起,还暂时没有亏损之忧。至于韩系,受到国产新能源的崛起,步步掉队,短短五年时间,年销量就从81.6万辆跌到38.5万辆。2022年北京现代全年销量仅25万辆。

时代骤变,并未给任何人留下喘息之机,而当翻过篇章,你才会哑然,原来长安铃木、北汽福田宝沃、广汽菲克、广汽讴歌均已成为过往。

合资的「慢半拍」,是诸多因素的揉杂。

这其中或许有难以甩下的品牌包袱,难以提升的产品迭代速度,甚至是股东双方对于盈利or转型激烈的分歧与冲突。

但对于合资来说,丢失的份额,少赚的人民币,都化为尖锐的刺痛感,痛了,也就醒了。

首先反应在产品层面,打了太久的无准备之仗,合资必须拿出“压箱底”的产品和技术储备。

比如,本届广州车展上,上汽大众终于下决心引入纯电MPV车型ID.BUZZ。根据规划,该车前期将进口引入,等国内产线建设完毕再进行国产化。ID.BUZZ虽然源于欧洲,但4.7m的车长,却能达到接近3m的轴距,凝聚了大众多年在空间上的深厚造诣。

且鉴于多家新势力车企都公布了自己的纯电MPV计划,如理想MEGA、小鹏X9,市场热度较高,大众ID.BUZZ的引入,恰好乘势而上,同时进一步完善纯电车型布局。

比如丰田带来的旗舰超豪华SUV世极,新车号称「日系天花板」,将搭载丰田全新研发的3.5升V6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或售200万起,预计明年1月国内上市。

再比如,起亚EV5,作为在华首款国产纯电车型,新车基于起亚电动车专用平台E-GMP打造,结果定了个不到16万的入门低价。

如果放在以前合资品牌「如日中天」的时代,很难想象,他们会如此争先恐后地引入这些产品,而如今被「卷」到这番境地,合资只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布局,找到差异化定位,试图把殷实的家底,再拿出来翻一翻。

除了要打铁自身硬,合资车企的「心态」转变还来源于开放的合作态度。

所以,在2023年里,大家见证了大众与小鹏的世纪牵手,前者大手笔豪掷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收购了小鹏约4.99%的股份,双方将聚焦于智能座舱以及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软件的深入合作。

而就算是在华「不争气」的Stellantis,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对零跑汽车股份的认购,「零跑国际」作为合资公司,将输出零跑的技术与产品,向全球销售。

短短3个月的时候,欧洲两大跨国汽车制造商,都分别落实了他们在电动化赛道上的「下一步」。

当然,这其间更不乏各式各样技术方面的合作,比如丰田的车机也用上了华为语音和8155芯片。

从曾经的市场换技术,到如今中国车企的反向技术输出,认清现实差距的的合资车企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交棒」。

中国乘用车市场已经连续八年突破2000万辆,这并非是一个「赢者通吃」市场。

当部分消费者热衷新鲜的智能化体验,也必然会有一部分用户青睐于造车工艺、底盘驾控以及精品质感。

后者正是合资车企经年累月沉淀的技艺,尤其是如德系品牌,后者仍旧拥有牢固的用户认知和雄厚的市场根基。

路是难走,但如果走出了差异化,无异于一场生死蜕变,合资车企未必无后发之力。

眼下,合资车企的「反抗」,已经开始。

0 阅读:96

电动湃

简介:新能源车消费指南,续航你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