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格局的父母,"那个被妈妈‘逼着洗内裤’的男孩,被保送清华了"

漂泊的湖南男课程 2024-08-16 20:26:32

在家庭中,孩子参与家务与学习相结合是一种全面培养孩子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方式。例如,小明的妈妈就巧妙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每天晚饭后,小明会主动帮忙收拾碗筷,这是他的一项固定家务。在清洗过程中,妈妈会引导他观察水流的冲刷效果,讨论水的物理特性,将物理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此外,小明负责每周为家庭植物浇水,这不仅教会了他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还培养了他的观察力和耐心。

在学习上,小明的妈妈鼓励他制定家务和学习计划,比如在完成家务后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通过这种方式,小明学会了时间管理,也意识到了劳动和学习的同等重要性。每当他高效完成家务,就能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来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绘画或拼图,这样的正向激励让他更加热爱学习和生活。

通过家务和学习的结合,小明不仅学会了生活的技能,还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平衡工作与娱乐,成为一个独立和有责任感的个体。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生活体验,也为他们将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年,综艺《少年说》带火了一个男孩付轩昂。当年,他站在学校天台对妈妈喊话:“你能不再逼我做家务了吗?”

他说:

“现在我写完作业,我得刷碗、擦地、摘菜,以前这些活都是我妈妈一个人干的。

现在都一股脑推给我,她还逼迫我学做饭。

在她的逼迫下,我学会了做焖饭、煮粥、拌凉菜,我只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子……”

面对儿子的请求,妈妈回答很干脆:不可以,以后还要做更多!

并且解释道:

“作为一个男孩子,你将来如果能泡得在厨房,下得了书房,能担当,有责任。那么你未来一定很幸福,跟你在一起的人也会很幸福!”

儿子反问:“我现在最主要的任务不是学习吗?”

妈妈解释:

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家务劳动,能锻炼你的动手能力,会培养你的感恩之心,让你有耐心有爱心。

最后,妈妈还对他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自己洗内裤、洗袜子。”

妈妈的回答让人感慨万千,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这样教育儿子,整个社会的婚姻幸福率会提升很多。

这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爸爸体贴妈妈,懂分担,有责任;妈妈通情达理,会换位思考,三观又正。

这样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肯定差不了。

付轩昂也不负所望,在高中期间就表现优异,获得英语演讲与配音比赛的特等奖,以及国家级一等奖等。

今年同时被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录取,在学校的保送名单第一位就是他

对于一些家长来说,只需要孩子学习,其他都不用操心,但付轩昂的妈妈反其道而行之。

李玫瑾教授说:一个人不做家事,他今后怎么做天下事。他今天连碗都不洗,他怎么能知道爸妈的辛苦,所以孩子一定要在家里做家务。

让孩子做家务,不是浪费时间,反而对孩子很有帮助。

会不会做家务,或许现在看不出区别。

但会做家务的孩子是潜力股,将来受益的是他们。

1、孩子的劳动能力长在父母的观念里

锻炼孩子劳动的能力,其实仅仅需要父母转变一下观点。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一次采访中,分享了两个孩子的日常。

两个孩子,一个4岁,一个2岁,都围着围裙,煞有介事的跟大人一起做家务。

扎克伯格也说,家中的家务谁都会做,就算是孩子也不例外。

帮孩子养成做家务、收纳整理的习惯,是当代父母的必修课。

怎么做,孩子才配合?

1、父母会放手,孩子才会独立

多年前,大张伟在节目被爸爸当中吐槽没有自理能力。

大张伟直接回怼:

从小到大,他能做的事,父母全都替他做了。

到头来,他什么都不会。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家务,而是父母没给机会。

放手,是引导孩子做家务的第一步。

如果看到孩子主动做家务,一定不要阻止,而是给予表扬和鼓励。

2、父母懂表达,孩子才会主动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愿干活?

因为他们把收纳整理等家务当成任务,自然会有排斥感。

父母可以从两点改变。

语言上,从命令孩子收拾改成“爸爸/妈妈需要你的帮忙”。

行动上,父母要与孩子一起参与,做好分工。

责任心培养出来后,主动性就养成了。

3、父母做榜样,孩子才会坚持

有句话我很认可: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看到一个妈妈晒图。

开学的前两周,她带着孩子整理上学要用的课本和文具。

之后,她都让孩子自己按照课表整理。

有一天,她打开书包,惊讶地发现孩子弄得整整齐齐。

每门课要用到的书,都按照上课顺序排列好,铅笔也都削好。

父母的榜样作用,胜过千万句的唠叨。

2、家务劳动对孩子的帮助一点都不比刷题少

前不久,我与一位当了20年小学班主任的老教师聊天。

他提及自己的一个观察:

那些课桌、书本、文具收拾整齐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表现更好。

比如上课时,让孩子把课本拿出来。

有的孩子轻轻松松就摆在桌面上,很快跟上老师的进度。

有的孩子呢,书包都倒空了,找了十几分钟都一无所获。

听课时,一直惦记着找不到的课本,导致分心,注意力不集中。

自然而然,成绩就下去了。

这些孩子,平时在家就没有收拾家务、整理的习惯。

表现在学习上,就是:丢三落四,拖拉懒散,缺乏主动性。

我闺蜜的儿子,就是个小学渣。

试卷永远揉成一团塞在书包里,还夹杂着橘子皮等各种垃圾。

小时候做家务,有助于孩子在未来的成功。

这个观点其实是来自于史上历时75年的“哈佛格兰特研究”。

这项研究认为,成功的人生由两件事决定:爱和职业精神。

而职业精神怎么培养出来的呢?——让孩子从小帮忙做家务。

从小做家务的孩子,做事情会更投入、更有主动性。

而不做家务的孩子,等着别人告诉他该干什么,做事情就更被动、拖拉。

在工作竞争激烈的实习岗位,最后能转为正式员工的往往是“眼里有活”的那几位。

因为“没有劳动经验”的职场新人,表现得更像“参观”,不但工作主动性差,做工作时,自我修正能力也有限,做错了,做得不到位,也完全难以自我觉察。

孩子劳动能力欠缺,一时可能看不出对成绩有什么影响,可从长久来看:会劳动的孩子,才拥有综合竞争力。

日本有一档火了28年的综艺节目《初遣》,专门跟拍孩子们独自出门、坐车、帮妈妈买菜、做家务的事。

在镜头下的孩子们,性格各异,有的还没出门就哭成泪人,有的完全展现了社牛属性,见到谁都能唠嗑上一阵子。

节目里那些经常帮忙做家务的孩子,几乎都表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和懂事。

他们都较少情绪化,比较能控制自己,做事目标明确。

高尔基曾说:“劳动使人建立起对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

孩子们能通过劳动,能获得深度的自信、坚韧的品质,甚至更灵活的思维,这样的孩子,也更有韧性,很容易成功。

《人民日报》曾说:“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人格的健全。”

成绩从来不是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劳动能力强的孩子才更有优势。

孩子的人生除了学习,还有生活。

教孩子循序渐进做家务,让孩子慢慢读懂人生;给孩子选择权,让孩子有体验感;向孩子示弱,让孩子有参与感。

因为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他们同样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即使长大离开家,也会带着这份责任感一起生活。

所以,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从现在开始让孩子做家务吧。

0 阅读:0

漂泊的湖南男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